APP下载

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上)

2016-07-10李满意张子扬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5期
关键词:肾虚腰痛

李满意 张子扬 娄玉钤

【摘 要】 腰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文献对于腰痹论述相当丰富,理论体系相对成熟。但由于历代各医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因此对本病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腰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腰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腰痹;脊柱炎,强直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关节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虚邪瘀

腰痹是以腰部疼痛、重着、麻木甚则屈伸不利或连及一侧或双侧下肢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因肾虚腰府失养、外邪杂至或腰部受损,气血痹阻不通所致。因其主要病位在腰,故名腰痹[1]。腰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腰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腰痹为常见风湿病,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历代中医文献对腰痹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有关腰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腰痹理论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腰痹作为临床上常见痹病(风湿病),自古以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黄帝内经》始,本病就以“腰痛”专篇与“痹论”并列于《素问》,后世医家多宗之,以致现在《中医内科学》中所列疾病,仍既有“痹病”又有“腰痛”。对于腰痛,历代医家有两种认识,一是将其独立于痹病之外,另列“腰痛门”;二是将其归入“痹病门”。本文将腰痛归入痹病中的肢体痹之腰痹的范畴进行论述。

1 腰痹的病名

古代医籍中关于腰痹的论述颇为丰富,其中尤以“腰痛”为名论述较详。如早于《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要(腰)痛”描述。《内经》最早提出“腰痛”病名,被后世所宗。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肾着”病名,成为“肾着腰痛”之名来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腰背病诸候”为专卷论述腰痛。《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等均专门列有腰痛进行论治。唐宋以后历代医家更是把腰痛单独成篇进行论述,明清医家对本病论述更为丰富。清·董西园《医级》最早提出“腰痹”之名。现代娄多峰《痹证治验》以“腰部痹证”对腰部痹痛等统称。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其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还有不同名称。

1.1 腰 痛 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也是本病在现有文献中最早的病名。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论有腰痛,其曰:“钜阳脈……北(背)痛,要(腰)痛,尻痛。”《内经》最早以腰痛为病名,在《素问·刺腰痛》篇中专门论治腰痛,其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此后,历代医家多以《内经》为宗,详论腰痛。《诸病源候论》以专卷论述腰痛。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肾脏方中列有腰痛。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也专门列有腰痛进行论治。另外,《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证治要诀》《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傅青主男科》《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症因脉治》《医宗金鉴》《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均设有腰痛,单独成篇进行论述。即使现在《中医内科学》也有“腰痛”一病。

此外,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腰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腰痛连及背部,称为腰背痛;腰痛连及骶尻部,称为腰尻(骶)痛;腰痛影响脊部,称为腰脊痛;腰痛连及髋部,称为腰髋(胯)痛;腰痛影响腿部,称为腰腿痛;腰痛影响脚部,称为腰脚痛等。本文不赘述。以上均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腰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腰痛。《医林改错》明确把腰痛归为痹病。因为腰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腰痹最常用的称呼。即使现代文献也多以“腰痛”作为病名来代替“腰痹”,甚至比腰痹之名应用更广。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腰痹虽然以腰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腰强不适等多种临床表现,而有的腰痛并非属于痹病范畴,因此有待进一步规范。但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腰痛一名还会被代替腰痹使用。然而,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在不违背科学原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腰痹”一名。

1.2 腰 强 指腰部僵硬强直,腰强也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首见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其在腰痛部分附有“腰强”,曰:“肺俞,治腰强。”另外,明·朱橚《普济方》也论及“腰强”。

1.3 腰 痹 腰痹一名最早见于《医级》,其曰:“痹之为病随所着而命名,故有胸痹、腰痹之论。”但没有进一步论述。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首次明确把腰痛归为痹病论述,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娄多峰在《痹证治验》中把痹病着于腰部者称之为“腰部痹证”,并创“腰痹汤”[5]。娄玉钤在《中国痹病大全》则把本病(腰痛)归为“背腰痹痛”论治[6]。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的“腰脊痹病”中论有腰痹,附有腰痹医案[7]。其后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最早独立章节对腰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8]。随后在《风湿病诊断治疗学》中首次把腰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9],后被《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1,10]。

2 腰痹的病因病机

腰痹的致病因素有内因和外因。正气虚弱,肾气不足是其内因;感受外邪,劳损外伤及产后是其外因。如宋代《圣济总录》曰:“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或风寒所客,或肾气伤损,使筋脉拘急,动摇转侧不得,故腰痛也。”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曰:“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凡冲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沥气滞,水积堕伤,闪肾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也。”

2.1 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均可引起本病,如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或劳作当风等,均可致风寒湿等邪入侵,留着腰部,致腰部经脉阻滞,而致痹;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化生湿热,阻遏经脉,伤及腰府,亦发腰痹。如《诸病源候论》曰:“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腰痛如折,引背膂仰俯不利。”《圣济总录》曰:“风冷伤腰,筋骨疼痛,不可屈伸。”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曰:“盖肾属水,久坐水湿处,或为雨露所着,湿流入肾经,以致腰痛。”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腰痛,……夫邪者是风、热、湿、燥、寒,皆能为病。”张介宾《景岳全书》曰:“湿滞在经而腰痛者,或以雨水,或以湿衣,或以坐卧湿地。”

2.2 肾督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累过度,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致肾督亏虚,肝肾不足,无以濡养腰部肌肉、筋脉、关节,不荣则痛,而致本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灵枢·本藏》曰:“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夫腰痛者,皆有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严用和《济生方》曰:“肾系于腰,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有房室劳伤,肾虚腰痛者,是阳气虚弱,不能运动故也。”明·吴崑《医考方》曰:“肾,坎象也,水火并焉。水衰则阳光独治,而令肾热;火衰,则阴翳袭之,而令肾寒;水火俱衰,则土气乘之,而邪实于肾,均之令腰痛也。”《景岳全书》曰:“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清·张璐《张氏医通》曰:“腰酸悉属房劳肾虚。”吴澄《不居集》曰:“虚劳之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先天之真元不足则周身之道路不通,阻碍气血不能营养经络而为痛也。是故水不养木而胁痛,精血衰少而腰痛,……此皆非外邪有余,实由肝肾不足所致也。”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

2.3 痰瘀气滞 跌扑闪挫,劳损外伤,损伤经脉气血,瘀血内阻;或长期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摒气闪挫;或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腰部筋脉痹阻;或经气不利,郁而不通,而致本病;或因手术长期卧床导致气机痹阻;或外感邪气,或脏腑气化紊乱,致水液输布失常,聚湿为痰;痰瘀互结,阻滞腰部,伤筋败骨,而致腰痛不愈,屈伸不利,甚则强直或畸形。如《素问·刺腰痛》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诸病源候论》曰:“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痛也,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打扑腰痛,恶血蓄瘀,痛不可忍。”“坠堕闪肭,腰痛不能屈伸。”《济生方》曰:“又有坠下闪肭,气凝血滞,亦致腰痛。”《普济方》曰:“郁怒伤肝,则诸筋纵弛;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二者又能为腰痛之寇。”《证治准绳》曰:“郁怒伤肝,发为腰痛。”

2.4 妊娠产后 肾主胞胎,腰为肾之府;产后劳伤肾气,胞络受损,正气虚弱,若骤受外邪侵袭,邪气客于腰,故出现腰痛;或寒冷邪气流滞腰部,久病未愈,之后怀孕分娩,损伤胞络而出现腰痹。如《诸病源候论》曰:“肾主腰脚,因劳损伤动,其经虚,则风冷乘之,故腰痛;妇人肾以系胞,妊娠而腰痛甚者,多堕胎也。”又曰:“肾主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唐·昝殷《经效产宝》曰:“产后伤虚,腰间疼痛。”《圣济总录》曰:“产后肾气不足,或恶露所出未尽,遇风寒客搏,皆令气脉凝滞,留注于腰,邪正相击,故令腰痛。”

综上所述,本病多因肾虚腰府失养,外邪杂至或腰部受损而引起气血痹阻,不通不荣所致。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关键,感受风寒湿热等邪及跌扑闪挫等,是发病诱因。如《济生方》曰:“夫腰痛者属乎肾也,多因劳役伤肾,肾藏气虚,风寒冷湿,得以袭之,恚郁忧思,得以伤之,皆致腰痛。”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曰:“腰痛有肾虚,有湿热,有痰,有气滞,有跌扑瘀血。”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曰:“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概括起来,其病因不外“虚邪瘀”[11]。腰痹病位在腰部,严重者可涉及至腰背、腰骶及下肢,与肾肝脾等脏腑等关系密切。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腰部经脉失养,气血瘀滞;且多伴有腰椎关节紊乱错缝的病理改变。病性有虚有实,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疾病早期以邪盛为主,表现为经络痹阻,或气滞血瘀;日久不愈,表现为肾督亏虚,或肝肾亏虚;严重者出现脏腑病变。

3 腰痹的主要表现

“腰痛足清头痛。”(《素问·五藏生成》《备急千金要方》)“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腰痛上寒不可顾。”“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素问·刺腰痛》《针灸甲乙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东垣试效方》《普济方》《医学正传》《医学纲目》《类经》《症因脉治》)“腰痛背强不能行。”“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金匮要略》)“腰痛不得俯仰。”“身重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如坐于水,形状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诸病源候论》)“腰痛如折。”(《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灸资生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腰痛不可俯仰。”(《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杨氏家藏方》《济生方》《普济方》)“腰痛脊急。”“腰痛不可以顾。”“腰痛不能举。”“腰痛挟脊至头几几然。”“腰痛如锤,居中肿痛。”“腰痛得俯不得仰。”(《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痛引少腹,不可仰息。”“腰痛不得动。”(《外台秘要》《圣济总录》)“腰痛强直,不能俯仰。”“腰痛强直,不能舒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腰痛不可忍。”(《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丹溪治法心要》《证治准绳》《杂病广要》)“腰痛不得俯仰。”(《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间疼痛,坐卧不安。”“腰连膝疼痛。”“腰痛疼,俯仰不得。”“腰痛急强如板硬,俯仰不得。”“腰疼痛不止。”“腰中冷痛。”“妊娠腰疼痛不可忍。”“妊娠腰痛不止。”(《太平圣惠方》《普济方》)“风湿腰痛,连腿膝。”“风湿腰痛,行立不得。”“肾虚腰痛,延至腿脚肿痛。”“久冷腰痛。”“腰间久痛,不任行立。”“腰久痛,不可转侧。”“腰痛急,强如板硬,俯仰不得。”“腰间疼痛,俯仰不得。”“身体冷,从腰以下痛重。”“肾着腰痛,连腿膝不利。”“腰疼痛,不能转动。”“腰痛,痛引腹中,如锥刀所刺。”“产后腰痛,不能转侧,壮热汗出,身体急强。”(《太平圣惠方》)“身重腰冷,如坐水中……腰下重疼。”“肾虚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腰痛强直,筋脉急,不可俯仰。”“腰痛强直,不得俯仰。”“腰痛难忍。”“产后腰重痛,不可转侧。”“产后腰痛沉重,举动艰难。”(《圣济总录》《普济方》)““腰痛动转艰难。”“腰痛强直,不得屈伸。”“虚劳腰痛,不能运动。”“腰重不随。”(《圣济总录》)“腰痛不能转侧。”(《针灸资生经》《东垣试效方》《普济方》《古今医鉴》《辨证录》)“腰痛不得转侧。”“腰痛不能俯仰。”“腰重不能举体。”“腰痛不可忍,俯仰难。”“腰痛不能久立。”“腰重如石。”“腰伛偻引项筋。”(《针灸资生经》《普济方》)“腰溶溶如坐水中。”(《针灸资生经》《普济方》《类证治裁》)“腰痛不可举。”“腰如冷水。”“腰痛不可俯仰,转侧难。”“腰痛不得转。”(《针灸资生经》)腰痛者,伛偻肿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普济方》)“腰痛不能屈伸。”“身重,腰冷如水洗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不可忍,坐立不得。”(《魏氏家藏方》)“腰痛拘挛。”“腰冷作痛,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痿胁痛。”(《妇人大全良方》)“腰肿冷痛。”“腰痛如掣。”“腰痛不可屈伸。”(《济生方》)“妊娠腰痛如折。”(《卫生宝鉴》《普济方》)“腰曲不能伸。”“肾虚腰痛,转侧不能。”腰冷如冰,饮食如故,小便自利。”(《丹溪心法》《医学正传》《古今医鉴》《百代医宗》)“湿腰痛,如坐水中。”(《丹溪心法》《证治要诀》)“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丹溪心法》)“腰痛者,或左或右,痛无常处,牵引两足。”“风伤而腰疼者或左或右,痛无常处,牵引两足。”“腰痛特甚,不可转侧,如缠五六贯重。”(《证治要诀》)“腰痛如折,沉重如山。”(《普济方》《丹溪摘玄》《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证治准绳》《辨证录》)“腰痛,动转艰难。”“腰痛牵引足膝。”“腰痛不可转侧。”“气滞腰疼,不可俯仰。”“腰痛,痛引小腹,不可以仰息。”“腰痛转动不得。”“腰腹冷重,如带五千钱,状如坐水中。”“腰以下冷,如水中行,状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痛牵引,流入腿。”“腰痛不能屈伸。”“腰间隐痛挫闪,而不能动。”“腰间久痛。”“腰久痛,不可转侧。”“妊娠腰痛状不可忍。”“腰间疼痛,日夜不止。”“产后腰痛,起动不得。”“腰如坐水中。”“腰痛不得反侧。”(《普济方》)“腰下如有横木,如坐水中。”(《医方类聚》《杂病广要》)“腰以下冷痛而重。”“腰痛难以俯仰。”(《医学正传》)“腰以下冷痛如带五千钱。”“肾虚腰痛,久则寒冷。”(《古今医鉴》)“腰冷如冰。”(《医方考》)“肾虚腰痛,腰痛悠悠不已。”“肾着腰痛,肾着者,腰冷重痛,如带五千钱者,其饮食如故。”“湿热腰痛,板疼不能俯仰,小便赤,大便泄,或走注痛。”(《明医指掌》)“腰痛不可屈伸。”(《证治准绳》《景岳全书》)“腰痛,其脉必带缓,遇天阴或久全必发,身体必带沉重。”(《证治准绳》)“腰痛而不已。”“腰体不能伸。”“腰软而不能作强。”(《百代医宗》)“湿滞腰痛,而小水不利。”“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甚可知。”(《景岳全书》)“腰痛不可转侧。”(《济阴纲目》《辨证录》)“感寒而痛,其脉必紧,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腰痛身重,脉缓,天阴必发。”“腰肢痿弱,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按之无力,痛亦攸攸隐隐而不甚。”(《医宗必读》)“腰痛,痛而不能俯。”“腰痛,痛而不能直。”(《傅青主男科》)“两腰重如带三千文,不能俯仰。”“腰痛不能转。”“动则腰痛,自觉其中空虚无着者,乃肾虚腰痛也。”“腰痛,日重夜轻,小水艰涩,饮食如故。”“腰痛如折,久而成为伛偻。”(《辨证录》)“风湿腰痛之症,发热恶风,自汗身重,腰背重痛,不能转侧。”“寒湿腰痛之症,头痛身痛,无汗拘紧,腰痛不能转侧。”“湿热腰痛之症,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痠痛沉重。”“内伤腰痛之症,日轻夜重,痛定一处,不能转侧,此沥血停蓄之症。”“腰间重滞,一片如冰,得热则减,得寒愈甚,此痰注作痛之症。”“腰软常痛。”(《症因脉治》)“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腰冷如冰。”“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腰间如带重物。”“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腰痛似脱。”“腰间冷痛。”(《医学心悟》)“伤寒腰冷如冰,脉必紧,得热则减。”“气滞腰痛,脉沉弦,或结伏。”“肝气失畅,卧觉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老人虚人肾亏腰痛,不能转侧。”“腰软。”(《类证治裁》)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腰痹的临床表现进行了丰富而形象地描述。综合文献所述,腰痹的主要症状有:腰部疼痛、强硬、重着,甚则屈伸不利或连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等表现;另外,若治疗、配合不当,病情易迁延不愈,而致功能障碍。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病、腰椎退行性关节炎、腰椎骨质疏松症、腰骶神经炎或神经根炎出现腰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腰痹的分类与诊断

4.1 腰痹的分类 《内经》首创按六经分类腰痛,如“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阳明令人腰痛”“足少阴令人腰痛”“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等。《诸病源候论》首次按病因将腰痛分类,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七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浸卧湿地,是以痛。”《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等皆承其说,而《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承之称其为“五种腰痛”。《诸病源候论》在五种腰痛之外又论有风湿腰痛、卒腰痛、久腰痛、肾着腰痛及妊娠腰痛、产后腰痛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三因理论用于腰痛,将腰痛分为外因腰痛(太阳腰痛、阳明腰痛、少阳腰痛、太阴腰痛、少阴腰痛、厥阴腰痛);内因腰痛(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不内外因腰痛(肾着腰痛,及房劳疲力,耗竭精气,致腰疼痛)。后世医家腰痛分类多宗《内经》《诸病源候论》之说;腰痛三因之说后世也有论及。宋元之后,辨证论治思想加强,特别是明清时期,对腰痛多以辨证分类为主。如明·方毂《医林绳墨》曰:“有气虚而腰痛者……;血虚而腰痛者……;髓虚而腰痛者……;精竭而腰痛者……;肾著而腰痛者……;气郁而腰痛者……;又有风湿者……;寒湿者……;气实者……;骨弱者……;房劳者……。”涂绅《百代医宗》曰:“有肾虚而腰痛者,有瘀血而腰痛者,有挫闪而腰痛者,有痰而腰痛者,有湿热而腰痛者,有风寒而腰痛者,有气滞而腰痛者……。”因而,历代医家分类较为混乱,不利于临床。本文归纳以上内容,以“虚邪瘀”辨证分类,便于临床实用。

4.1.1 正虚类腰痛

4.1.1.1 虚劳腰痛 首见于《金匮要略》,其曰:“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多因过劳伤肾所致。《圣济总录》曰:“虚劳腰痛者,劳伤于肾也,肾主腰脚,若其气不足,风邪乘之,故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诊其脉尺沉者是也。”《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方》等也论有虚劳腰痛。另外,《丹溪摘玄》《丹溪治法心要》《医学从众录》论有“虚人腰痛”。

4.1.1.2 肾虚腰痛 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因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太平圣惠方》曰:“肾虚腰痛,阳痿,早泄,夜尿多等。”《赤水玄珠》曰:“肾虚腰痛者,是阳气虚弱,不能运动故也。”清·尤怡《金匮翼》曰:“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其症形羸气少,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无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屡发不已。”《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济生方》《东垣试效方》《御药院方》《丹溪心法》《证治要诀》《普济方》《医方类聚》《医学正传》《古今医鉴》《医方考》《明医指掌》《万病回春》《针灸大成》《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景岳全书》等也论有肾虚腰痛。其证有肾阴虚、肾阳虚之不同。另外,《太平圣惠方》《普济方》论有“阳惫腰痛”;《症因脉治》《医部全录》论有“阳虚腰痛”。《普济方》《医宗必读》《医宗金鉴》论有“肾气腰痛”,指肾气亏损所致的腰痛。

4.1.1.3 老年腰痛 首见于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多因肝肾不足所致。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另外,《丹溪摘玄》《丹溪治法心要》《医学从众录》论有“老人腰痛”。

4.1.1.4 妊娠腰痛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在“妊娠腰痛候”曰:“肾主腰脚,因劳损伤动,其经虚,则风冷乘之,故腰痛;妇人肾以系胞,妊娠而腰痛甚多,多堕胎也。”多因妊娠期间,肾经虚,“劳损伤动,风冷乘之”而致。《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方》等也论有妊娠腰痛。

4.1.1.5 产后腰痛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在“产后腰痛候”曰:“肾主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妇人大全良方》论“产后腰痛方论”曰:“肾主腰脚,产后腰痛者,为女人肾位系于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而风冷客之,冷气乘腰,故令腰痛也。”《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普济方》《校注妇人良方》《陈素庵妇科补解》等也论有产后腰痛。

4.1.2 邪实类腰痛

4.1.2.1 肾着腰痛 《金匮要略》首论肾着,《诸病源候论》首论肾着腰痛,其在“肾著腰痛候”曰:“肾主腰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浸积于肾,肾气内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太平圣惠方》曰:“肾着腰痛,连腿膝不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肾着腰痛,腰冷如冰,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冷,重如带五千钱。”《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普济方》《医学正传》《明医指掌》《证治准绳》《证治论补》《兰台轨范》等也论有肾着腰痛。

4.1.2.2 寒湿腰痛 症状首见于《金匮要略》。因寒湿着腰伤肾所致。元·朱震亨《丹溪心法》首先提出:“寒湿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明医指掌》曰:“寒湿腰痛者,遇阴寒即作,或久雨阴湿所得,晴 暖即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大全良方》《普济方》《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证治汇补》《症因脉治》《医部全录》《杂病广要》等也论有寒湿腰痛。《金匮翼》称为“湿冷腰痛”,其曰:“湿冷腰痛者,坐卧冷湿,久久得之,《金匮》所谓肾着是也。”与肾着相似。《济生方》称为“寒腰痛”;《证治要诀》也曰:“若寒腰痛,见热则减,见寒则增。”

4.1.2.3 风湿腰痛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在“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搏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多因风湿乘袭,留滞腰部经络所致。《圣济总录》曰:“夫肾气虚弱,风寒湿气著于腰间,则令腰痛。盖腰为肾府,肾经留滞,风湿不得发散,注于腰脚,故起坐立行皆痛,甚则浮肿,故谓风湿腰痛。”《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杨氏家藏方》《普济方》《明医指掌》《证治准绳》《症因脉治》《杂病广要》等也论有风湿腰痛。

4.1.2.4 风寒腰痛 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其曰:“风寒腰痛,久坐湿地所致的腰痛。”因风寒着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脚膝等。《东医宝鉴》《傅青主女科》等也论有风寒腰痛。

4.1.2.5 风热腰痛 首见于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因风热之邪侵袭肾经所致。《明医指掌》等也论有风热腰痛。

4.1.2.6 湿热腰痛 首见于《丹溪心法》。多因感受时令湿热,时邪阻遏经络,或因饮食厚味,内蕴湿热所致。明·李梴《医学入门》曰:“湿热腰痛,动止滞痛,身不能转侧。”清·秦之祯《症因脉治》曰:“湿热腰痛之症,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痠痛沉重。”《明医指掌》《证治准绳》《证治汇补》《金匮翼》《杂病广要》等也论有湿热腰痛。

4.1.2.7 伤湿腰痛 首见于《证治准绳》。指坐卧湿地,或涉水冒雨,雨露水湿侵袭腰部所致之腰痛。《医部全录》等也论有伤湿腰痛。《济生方》《杂病广要》称为“湿腰痛”。《仁斋直指方论》《证治准绳》等又称为“受湿腰痛”。湿为阴邪,常与风、寒、痰等邪相兼致病。与寒相兼称寒湿腰痛,与风相兼称风湿腰痛;与痰互结称湿痰腰痛。

4.1.2.8 伤风腰痛 首见于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其曰:“伤风腰痛,症必寒热,脉必浮,痛走脊背,牵引两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大全良方》《济生方》《推求师意》《普济方》《杂病广要》等称为“风腰痛”。风与寒、湿、热相合可导致风寒腰痛、风湿腰痛、风热腰痛。

4.1.3 痰瘀(气滞)类腰痛

4.1.3.1 瘀血腰痛 首见于《丹溪心法》。指腰部外伤后瘀血停积所致的腰痛。《金匮翼》曰:“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立举重得之。”《医学正传》《古今医鉴》《明医指掌》《证治汇补》《医部全录》《顾松园医镜》等也论有瘀血腰痛。《证治要诀》称为“沥血腰痛”,曰:“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医学入门》称为“血瘀腰痛”。《中国医学大辞典》称为“蓄血腰痛”。

4.1.3.2 闪挫腰痛 首见于《丹溪心法》。因跌扑闪挫,伤气伤筋所致。《明医指掌》曰:“闪挫腰痛者,板疼。”《古今医鉴》《本草纲目》《百代医宗》《寿世保元》等也论有闪挫腰痛。《医学正传》称为“挫闪腰痛”。另外,《太平圣惠方》论有“坠伤腰痛”,《仁斋直指方论》《证治准绳》论有“打坠腰痛”,《丹溪摘玄》论有“劳役腰痛”,《明医指掌》也曰:“劳役腰痛,腰痛因劳役而得者。”

4.1.3.3 湿痰腰痛 首见于《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医部全录》等也论有湿痰腰痛。《症因脉治》称为“痰注腰痛”,其曰:“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

4.1.3.4 气滞腰痛 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其曰:“气滞腰痛,强直不能俯仰。”因忧思或闪挫跌扑而气滞不行所致。《明医指掌》曰:“气滞腰痛……因郁怒忧思,气不舒而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妇人大全良方》《济生方》《仁斋直指方论》《普济方》《医学入门》《古今医鉴》《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医部全录》《类证治裁》等也论有气滞腰痛。另外,《东医宝鉴》称为“气腰痛”。

4.1.3.5 食积腰痛 首见于《金匮翼》,其曰:“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滞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因饮食停积不化所致。《杂病广要》等也论有食积腰痛。

另外,《诸病源候论》以腰痛时间长短分为卒腰痛和久腰痛。《症因脉治》以外感和内伤分为外感腰痛和内伤腰痛。此外,还有虚实夹杂之证的腰痛,如《针灸资生经》论有风劳腰痛、《金匮翼》论有风虚腰痛等。

4.2 腰痹的诊断

4.2.1 腰痹的脉象诊断 宋·崔嘉彦《脉决》曰:“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后世医家多从其说。如《济生方》曰:“腰痛之脉,脉皆沉弦。沉弦而紧者寒腰痛,沉弦而浮者风腰痛,沉弦而濡细者湿腰痛。坠下闪肭,以致气凝血滞而痛者,脉多沉弦而实也。”《普济方》《医林绳墨》等从之。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曰:“大概腰痛,脉多沉弦,沉弦而紧者,寒;沉弦而浮者,风;沉弦而细者,湿;沉弦而实者,闪肭气滞血滞也。”《古今医鉴》承前人曰:“腰痛之脉,皆沉弦。沉弦而紧者,为寒;沉弦而浮者,为风;沉弦而濡细者,为湿;沉弦而涩者,为闪挫。涩者恶血,大者肾虚,滑者、浮者是痰也。”《明医指掌》曰:“腰痛之脉,心沉而弦;沉微气滞,弦损肾元;或浮而紧,风寒所缠;湿伤濡细,实挫闪然;涩必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万病回春》从之。《百代医宗》曰:“有痰而作腰痛者,其脉必滑。”“风伤肾而腰痛者,其脉必浮。”《症因脉治》曰:“风湿腰痛之脉,脉多浮涩;左尺浮涩,太阳风湿;左尺细涩,少阴风湿;左关浮涩,少阳风湿;左关细涩,厥阴风湿;右关浮涩,阳明风湿;右关细涩,太阴风湿。”“寒湿腰痛之脉,脉多沉紧,左尺沉紧,太阳寒湿;左尺细紧,少阴寒湿;左关沉紧,少阳寒湿;左关细紧,厥阴寒湿;右关沉紧,阳明寒湿;右关细紧,太阴寒湿。”“湿热腰痛之脉,脉多沉数;左尺沉数,太阳湿热;左尺细数,少阴湿热;左关沉数,少阳湿热;左关细数,厥阴湿热;右关沉数,少阳湿热;右关细数,太阴湿热。”“内伤腰痛之脉,尺脉芤涩,瘀血之诊;尺脉沉结,怒气所伤;尺滑尺伏,皆主痰涎;空大微迟,真阳不足;细数躁疾,火旺水干。”

4.2.2 腰痹的症状诊断 《仁斋直指方论》曰:“腰间如水为伤冷,发渴便闭为蓄热,血沥转则如锥之所刺,气滞则郁闷而不伸。”《普济方》从之。《普济方》承《三因》曰:“其虚羸不足,面目黎黑,不能远行久立,失志所为也;腹急胁胀,目视??,所祈不得,意淫于外,宗筋弛纵,及为白淫,郁怒所为也;肌肉削弱,痹而不仁,饮食不化,肠胃胀满,闭坠腰胁,忧思所为也。”《医林绳墨》曰:“大抵腰痛之症,因于劳损而肾虚者甚多,因于湿热痰积而伤肾者亦有,因于外感闪肭瘀血等症者,虽有不多,在治者临症之时,宜详审之。”《明医指掌》曰:“腰痛多缘肾气虚,冲风郁热总因之;天阴痛作知归湿,寒湿疼时见热除;闪挫板疼难俯仰,日轻夜重血多瘀;或因肾着并劳役,水积仍兼气不舒。”《景岳全书》曰:“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百代医宗》曰:“腰痛而不已者,是肾虚也”;“有湿作腰痛者,遇天阴而发也。”

4.2.3 腰痹的脉症合诊 《景岳全书》曰:“腰痛之表证,凡风寒湿滞之邪,伤于太阳少阴之经者,皆是也;若风寒在经,其证必有寒热,其脉必见紧数,其来必骤,其痛必拘急兼酸,而多连脊背。”《医学心悟》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脉浮弦者,风也;腰冷如冰,喜得热手熨,脉沉迟,或紧者,寒也……;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腰间如带重物,脉濡细者,湿也……;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若因闪挫跌扑,瘀积于内,转侧如刀锥之刺,大便黑色,脉涩,或芤者,瘀血也……;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脉弦急者,气滞也……;腰间肿,按之濡软不痛脉滑者,痰也……;腰痛似脱,重按稍止脉细弱无力者,虚也……;然肾虚之中,又须分辨寒热二证,如脉虚软无力,溺清便溏,腰间冷痛,此为阳虚……;若脉细数无力,便结溺赤,虚火时炎,此肾气热,髓减骨枯,恐成骨痿,斯为阴虚。”(未完待续)

5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2-210.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56-71.

[6]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52.

[7]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77-189.

[8]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72-1782.

[9]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10.

[10]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8-467.

[11]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收稿日期:2016-02-13;修回日期:2016-03-21

猜你喜欢

肾虚腰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补肾8大误区 让你越补越虚
补肾误区知多少
自测是否肾虚你中招了吗?
补肾八大误区
自测肾虚10招
治劳伤腰痛药酒
我为母亲治腰痛
防腰痛体操
腰痛与腰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