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创新思路
2016-07-10徐德利刘冬玲李国权
徐德利 刘冬玲 李国权
摘要 玉米是苏北地区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该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分析了当前苏北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品种更新慢,种植密度偏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较差,肥料施用不合理,极端气候对生产影响大,病虫害较重,收获偏早。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明确主推技术、普及常规高产栽培技术、制定抗灾减灾预案、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适当推迟收获等玉米高产技术措施和工作思路,并对下一阶段玉米生产注意事项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苏北地区;玉米生产;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282-02
Abstract Maize is the third largest food crop in North Jiangsu.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 activities,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was increasing. With Lianyungang City as an example, existing problems in maize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slowly updating of varieties, low planting density, low mechanization degree, poor infrastructure, unreasonabl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ignificant impacts of extreme climate on production, serious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early harvesting. Several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maize yield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optimizing varieties structure, clearing main technologies, popularizing conventional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mulating disaster mitigation plan,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reate high efficiency, properly delaying harvest period, notes in the next stage of maize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focus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 North Jiangsu; Maize produc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玉米作为苏北地区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经饲作物。连云港市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玉米生产大市,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目前已稳定在4万hm2以上,是连云港市面积最大的旱作物,也是畜牧业生产最重要的饲料来源。抓好玉米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江苏省提出了以改良品种、更新技术为重点的玉米发展思路,以玉米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和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为平台,玉米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水平不断提升,出现了一批单产12 000 kg/hm2的攻关田、单产11 250 kg/hm2的千亩(66.67 hm2)示范方、单产9 750 kg/hm2的万亩(666.67 hm2)示范片,以及单产超9 000 kg/hm2的高产示范市、县,为粮食安全起积极作用。但玉米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视不够、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等,均制约了玉米高产向更高产发展,产能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以连云港市为例,对江苏省尤其是苏北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并就下一步发展提出展望,为苏北地区玉米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1 苏北地区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更新慢,多乱杂现象还很突出
苏北地区玉米生产中农大108、郑单958等品种已种植10~20年,种性退化明显,且难以适应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而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不快,主体品种不明显,品种更新慢。同时,由于种子经营放开,但经营尚不规范,商贩为利益所驱,非法引进劣种、没经审定的品种、超范围的种子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是没有经江苏省审定的品种,种子发芽率低,结实率低,空秆率高,病害重,根本不适合在苏北地区种植。
1.2 种植密度明显不足
玉米种植密度不足一直是玉米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制约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1-2]。一是在生产中,农民认为种植密度大了果穗就小,就会影响产量,不愿意加大种植密度。二是经销商在销售玉米种子时,为降低成本,建议玉米种子每袋种植667 m2,但每袋只有4 000多粒。三是板茬机械直播时,株距过大。同时,机手作业不规范,机械播种时速度快,造成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较普遍,而补种移苗效果不佳,致使密度明显下降。特别是适合机械化直播的苏玉系列耐密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还是习惯以农大108、郑单958等大穗型品种的密度为标准,也造成种植密度不足。
1.3 机械化程度不高[3]虽然近年来机直播、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应用面积不大,机直播面积不到玉米种植面积的1/2,机收面积只有1/3。在机械施肥、病虫防治、除草等方面推广应用更少,全程机械化程度还不高。
1.4 基础设施较差
苏北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以连云港市为例,连云港市玉米种植大多是在灌云西部、东海西部和北部,赣榆北部和西部,这些地区大都为岗岭地区,基础设施差落后,缺乏水源,排灌不便,抗旱防洪能力差;土壤质量差,有机质含量低,耕层浅,保肥保水效果差。基础设施差也造成了肥料尤其是基肥投入难以发挥作用,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1.5 肥料施用不合理
在玉米施肥习惯上,苏北地区农民一般只注重施基肥,苗肥施用较少,穗肥则更少。近年来,在玉米上推广应用了配方施肥、缓(控)释肥、叶面追肥等,但推广应用面积较小,同时配方施肥、缓释(控)肥施用时期农民难以把握,肥料质量难以保障,造成部分玉米田块后期脱肥,灌浆不足,影响了产量。
1.6 极端气候对生产影响大
连云港市地处沿海,夏、秋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玉米苗期干旱、芽涝,7、8月份高温、台风、暴雨、洪涝,生长中后期倒伏等灾害经常发生。例如2013年7月份持续多日超过35 ℃高温天气,部分田块正值抽雄授粉期,造成大面积玉米授粉不好或不能授粉,田间穗缺行少粒、秃顶、空秆现象普遍。2012年7月13日,台风、暴雨、洪涝,造成玉米田块大面积、长时间积水,苗涝、倒伏严重;2015年8月份,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岗岭地区干旱严重,正值玉米灌浆结实期,对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1.7 病虫害较重 前几年苏北地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当地以适当推迟播期为主要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近年来玉米螟、粘虫、锈病、大小叶斑、蜗牛在苏北部分地区发生较重。特别是玉米锈病发生呈上升趋势[4];2015年在苏北地区发生特别严重,苏玉30、郑单958等品种尤其严重,给后期玉米灌浆造成较大影响。
1.8 收获偏早
苏北地区农民习惯于9月底,在玉米果穗苞叶刚变白时就开始收获,此时玉米正处于蜡熟中期或末期,灌浆还没有完成,受此影响一般产量减小5%~10%。
2 苏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思路
2.1 优化品种结构,发挥良种增产优势
长期以来,苏北地区玉米生产上主推品种主要以山东、河南、中国农大等品种为主,郑单958、鲁单50、农大108、登海9号、金海5号等大穗型品种在连云港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玉米生产中占主体地位。近年来,连云港市通过引进、试验、示范了苏玉24、苏玉29、苏玉30、苏玉33等苏玉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中表现良好,较山东、河南等地玉米品种,江苏省的玉米品种更适应苏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有更明显的品种优势。选择耐密品种的基础上,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子包衣率,发挥良种增产优势,确保玉米的高产稳产。
2.2 明确主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
在玉米生产中,重点推广江苏省农委推荐的农业重大技术玉米“一增三改”技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一机(机械化)两改(改良土壤和改良品种)一保障(安全生产)”技术、“板茬免耕机播高产栽培技术”、“机械直播双晚增密技术”“矮化密植技术”等多项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3],突出抓好以“免耕机播争密”和“晚播晚收”两个关键环节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2.3 普及常规高产栽培技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
大力普及推广玉米常规高产栽培技术[5],通过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科技下乡、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途径,重点推广玉米群体质量栽培、抗逆防倒、节水灌溉、地膜覆盖、间套种等实用技术。同时,特别要突出抓好中后期几项关键措施:一是增加玉米中后期施肥量,玉米在展开10~11叶时及早施用穗肥,每公顷施复合肥750 kg左右;二是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三是搞好化控,玉米中后期灾害比较多,生产上推广应用生化制剂,可施用丰产灵、维它灵等,使其矮化强秆,扩大高效叶面积,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大穗大粒,提高产量。通过这些常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旱粮的高产稳产。
2.4 制定抗灾减灾预案,狠抓抗灾应变措施
针对连云港市玉米生育期间多发重发的干旱、高温热害、暴雨、台风、重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制定和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抗性品种的筛选,开展适宜播期、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以及生物试剂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与集成,加强沟系配套,抓好灾后补救技术措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切实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要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玉米螟是玉米生长中后期最主要的害虫,近年玉米螟发生相对偏重发生,7月中下旬是二代玉米螟发生高峰,要根据病虫测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及时用药防治;同时密切关注粘虫、锈病、大小叶斑、蜗牛等病虫害发生和防治工作。
2.5 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带动玉米大面积平衡增产
把玉米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作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按照农业部和江苏省高产创建意见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建立高产示范方,按照“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和万亩示范片”推广模式,突出江苏自育品种主导地位,严格落实好万亩片具体技术措施,切实提高品种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市、县、镇、村四级联动,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办、创办一批玉米高产示范方,逐步实现县“有万亩示范片、乡有千亩攻关方、村有百亩核心田”,真正做到“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总结适应各地区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模式,组织专家和技术团队,分片包干,挂片指导,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辐射应用,扩大示范效应,缩小高产示范区与大面积生产差距,确保高产增效创建提质扩面取得实效,推动玉米均衡高产[6]。
2.6 适当推迟收获,机械还田
玉米以完熟初期至完熟中期收获产量最高,早收获(未成熟)对玉米产量、品质都不利。夏玉米适当推迟收获有利于增加粒重,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玉米收获适期标准是苞叶松散枯黄,上口松开,籽粒变硬,含水量25%左右,籽粒表面有较好的光泽,靠近胚的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时,玉米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行收获。适期晚收,籽粒更加饱满,果穗含水率降低,有利于剥皮作业,更利于粉碎秸秆,可以减少动力损耗。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情况下,苏北地区一般在10月上旬收获。各地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这种不增加用工的增产措施,这项措施不会影响后茬小麦适期播种。
2.7 积极开发特用玉米
引进、示范甜、糯玉米新品种,加大鲜食玉米的推广应用,扩大种植面积,利用连云港市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优势,甜糯玉米面积提高到0.4万~0.66万hm2,加快特用玉米产业化开发。同时,利用畜牧业较发达的优势,加强青贮玉米、兼用型玉米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玉米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2.8 开展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集成
针对制约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和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新技术探索和尝试。一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目标产量、不同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二是开展了麦玉周年高产模式攻关;三是研究自然灾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配套的抗灾应变技术措施;四是加强玉米农机农艺配套研究,开发适合淮北玉米生产特点的播种、除草、施肥、喷药、收获相适应的作业机械;五是加强与机直播相配套的带肥播种和缓(控)释肥肥力释放和利用机理的研究;六是集成玉米生产中一批先进技术,形成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3 结语
当前影响玉米生产的因素较多,但品种创新、机械化水平、农机农艺相结合以及抗灾应变措施是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5]是基础,玉米全程机械化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方向,农机和农艺相配套是玉米高产的重点,抗逆应变措施到位是玉米稳产的保障,尤其要突出抓好相关技术的创新,才能使玉米产业向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玉米综合效益,提高我国玉米产业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华,陈皆辉,金亚男,等.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大小垄种植与合理增密产量效益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555-558.
[2]张杰,郑根昌,张瑞富,等.肥料用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35-239,277.
[3]徐德利,刘冬玲.苏北地区耐密玉米品种免耕机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42-43.
[4]王卫华,张静丽.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J].河南农业,2015(5):40.
[5]张守林,王良发,张丞凤.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134-137.
[6]许泉,徐福海,康勇,等.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78-79,82.
[7]吴小伟,钟志堂,史志中,等.江苏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J].农机科技推广,2015(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