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猪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2016-07-10杨青松聂宗平郭超王尚登
杨青松 聂宗平 郭超 王尚登
摘要 针对毕节市猪苓栽培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猪苓栽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创新投资模式、加大科研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信息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有效推进产业化发展、完善栽培技术体系、构建发展平台、降低市场风险、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并且为毕节市猪苓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苓;产业发展;SWOT分析;毕节
中图分类号 S-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253-03
Abstract Grifola cultivation status in Bijie City was analyzed by SWOT analysis. 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grifola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novating investment model,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nsifying policy support,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research aim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system, construct development platform, reduce market risk, perfect the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grifol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Bijie City.
Key words Grifola; Industry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 Bijie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资源,是贵州省及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1]。猪苓是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为野生资源。猪苓的生长具有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怕高温的特性,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种植规模较小。笔者通过对毕节市猪苓栽培现状进行调查,运用SWOT分析法对猪苓栽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今后毕节市猪苓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 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1.1 猪苓的分类地位
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别名:野猪粪、地乌桃、亥苓等,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2],地下部分为菌核,地上部分为子实体,俗称千层蘑菇或猪苓花。
1.2 猪苓的药用价值
猪苓具有利尿渗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和淋浊等类型的病理症[3];猪苓菌核含有猪苓多糖,制成的猪苓合剂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功效,也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4];通过临床实验,猪苓多糖对肺癌、肝癌和白血病等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5]。
1.3 猪苓生长的自然环境
野生猪苓大多分布在海拔600~2 000 m的山区,猪苓的生长温度为9.5~30.0 ℃,只有在土壤湿度为30%~50%,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5%~85%时才有利于猪苓的生长,猪苓的生长和蜜环菌有特殊的共生关系,所以猪苓的生长还需要与蜜环菌的亲合,而蜜环菌菌丝在10~30 ℃均能正常生长[6],与猪苓的生境基本吻合。资料显示,猪苓的分布最高海拔可达2 600 m[7],但要求猪苓的栽培生长区年降水量至少要在800 mm以上[8]。
2 毕节市猪苓栽培现状
2.1 毕节市猪苓栽培的模式及方法
笔者对大方县、赫章县猪苓栽培情况进行调查,栽培模式主要是林下仿野生栽培,具体的栽培方法如下。
2.1.1 大方县猪苓的栽培方法。
整地挖窝→最底层铺一层落叶→落叶上面铺木段→在空处填充一些枝条→在木段两端侧面放蜜环菌菌种和猪苓菌种→在木段空处和木段上方铺一层落叶→落叶上层铺一层腐殖质土→刮平。
2.1.2 赫章县猪苓的栽培方法。
①整地挖窝→最底层铺一层落叶→落叶上面铺木段→木段之间填充小短木→撒放三级蜜环菌菌种→在木段空处和木段上方铺一层落叶→最上层铺一层腐殖质土或本土→刮平→培育5个月→收集菌材。
②整地挖窝→最底层铺一层落叶→落叶上面铺木段和菌材→放置猪苓菌种→在木段空处和木段上方铺一层落叶→最上层铺一层腐殖质土或本土→刮平。
2.2 毕节市猪苓产量情况及效益分析
2.2.1 产销情况。
毕节市猪苓销售量较少,仅有少量销售给客户作为种源,其余均用作自身基地的种源,用于扩大基地的规模。目前,赫章县城关镇青山村天麻山中药材板块基地的栽培面积共约53.33 hm2,大方县凤山乡中天神农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共栽培约8 000 m2。
2.2.2 效益分析。
猪苓的栽培过程简单,栽培后不需要过多的管理,一般只有栽培和采收的过程,需要的劳动力较少,而猪苓的收获产量相对较高,所以在经济效益上比较乐观。猪苓栽培的季节一般为2~5月或者9~12月,刚好能够错开农时,可以使农民在空余时间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而又不争劳动力。猪苓的栽培为林下栽培,不占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栽培业的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且通过合理的伐木,使得森林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又不影响植被的发育,把落叶变废为宝,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3 毕节市猪苓发展产业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3.1.1 野生种质资源丰富。
毕节市拥有本地野生猪苓资源,赫章县从2004年开始栽培猪苓,最初由外地引进猪苓菌种进行栽培,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于是采用本地野生猪苓作为菌种进行栽培,至今所用的猪苓菌种均是由本地采收的野生猪苓作为菌种或者是本地野生猪苓培育3年后形成的黑苓作为菌种,并且通过林下仿野生栽培已经获得成功。大方县的猪苓菌种购自赫章县。毕节市野生猪苓资源的分布,为猪苓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源优势。
3.1.2 气候优势。
毕节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年日照1 231 h,日照时间长,为猪苓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温度条件;年平均气温为13.09 ℃,较长的时间内温度均适合猪苓菌核的生长;年降雨量为1 129.04 mm,土壤湿润而不干旱,土壤的含水量能够达到猪苓生长的要求;无霜期266 d[9],这些气候条件都较适合猪苓的生长。
3.1.3 自然资源优势。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山地,平均海拔1 400 m[10],在大方县栽培区域内:最低点海拔1 616.0 m(±3.0 m),最高点海拔1 656.0 m(±3.0 m);在赫章县栽培区域内:最低海拔2 025.0 m(±3.0 m),最高海拔2 090.0 m(±3.0 m);毕节市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2.9 ℃[11],现有森林面积120.00万hm2,是2013年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全国2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利用面积6.03万hm2[12],2014年毕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23%[13],可为猪苓的栽培提供大量天然林业废弃物。
3.1.4 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位优势。
毕节市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为主题进行综合改革的地区,政府制定了《贵州省“十二五”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毕节试验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等相应的政策,猪苓为药用真菌,属于中草药类,是毕节市重点发展的对象之一,具有良好的政治发展环境。
3.1.5 劳动力资源优势。
2014年毕节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54.12万人,户籍人口为880.7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8 421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2 9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4%[14],共有耕地面积37.53万hm2,农户185.97万户,农业人口754.25万人,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33.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约112.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8%[15],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现状,可以看出毕节市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富有;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城市部分企业倒闭,造成外出农民工不能就业而被迫返乡,增加了该市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土地资源方面,由于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为1.53万hm2[16],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为2.70万hm2[17],造成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劳动力资源过剩,所以在劳动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
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3.2.1 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在毕节市仅有大方县和赫章县栽培猪苓,大方县栽培面积共约0.80 m2,赫章县栽培面积共约53.33 hm2,大方县于2012年开始投入栽培,赫章县从2004年开始投入研究试种,2011年成立合作社,由此可见,毕节市对猪苓的栽培产业化程度较低,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3.2.2 栽培技术不成熟,管理粗放。
猪苓的栽培过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猪苓的用量、蜜环菌的用量、落叶及腐殖质土的用量和最佳木材的选择等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流程,虽然目前猪苓的栽培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仅由老百姓自己摸索栽培,栽培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3.2.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缺位。
猪苓生长周期较长,至少需要3年才能出产,虽然部分农户对猪苓栽培积极性高,也较乐意发展林下经济,但农民收入比较低,集资投入能力比较弱,资金缺乏,政府的扶持重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支撑和管理还不到位。
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3.1 市场需求量大。
中国猪苓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印度和越南,2011~2013年,出口市场规模逐渐增大,美国由14 203万美元上升至15 314万美元,日本由4 263万美元上升至5 017万美元,印度由3 126万美元上升至3 682万美元,越南由1 147万美元上升至1 529万美元,并且出口的猪苓多是野生猪苓。从中国的市场容量来看,2010~2013年由4.81亿元上升至5.51亿元。从中国猪苓的产量来看,2000~2013年猪苓的产量呈递减的趋势,由2 000 t下降至782.85 t,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对野生猪苓的过度挖采,致使野生猪苓资源越来越少,产量越来越低[18]。而在栽培方面,目前猪苓的栽培主要是仿野生栽培,大规模栽培较少,所以整体产量较低,导致猪苓生产供不应求。
3.3.2 符合政府产业定位。
猪苓属于中草药类,符合毕节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定位。2013年毕节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林业局明确要求各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在促进造林育林护林、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方面作出表率,在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优化山区林区经济结构等方面当好示范。发展猪苓产业能够得到中央、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能够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多方面得到支持。
3.3.3 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
大方县和赫章县的猪苓栽培基地都是以合作社的方式来运行的,通过建立合作社,使得发展规模得以壮大,使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也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技术得到交流,技术队伍得到构建。
3.4 威胁(Threats)分析
3.4.1 猪苓栽培周期长、市场风险大。
猪苓的栽培周期比较长,一般至少需要生长三年,在猪苓菌种种下后,第一年菌核里的菌丝通过不断生长繁殖突破菌核的表皮,在表皮形成白膜团球形突起,此白膜团突起即为白苓,白苓在温度超过30 ℃时生长受到抑制,颜色由白变为灰黄,越冬后变为灰色,所以第二年的猪苓称为灰苓,灰苓经过夏秋之后,由灰色变为黑褐色,再经过一个冬天,由黑褐色变为黑色猪苓[19],栽培周期长、见效慢,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投入方面对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在产出方面不能得到及时的回馈,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根据当前市场对猪苓的需求,栽培猪苓可能会成为一种热潮,栽培农户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出现产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猪苓的价格下降,增加市场风险。而在药用价值方面,新药新产品的替代也会增加市场风险。
3.4.2 缺乏科技队伍,技术支撑体系不建全。
虽然毕节市大方县和赫章县猪苓栽培的经营模式都是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但是目前参与的人员较少,科技人才总量偏低,科研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研究机构,对科技人员培训较少,没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缺乏应有的条件保障,未形成技术队伍,未得到技术体系的支撑。
4 毕节市发展猪苓产业的建议
4.1 创新投资模式,推进产业化发展
引进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引导群众走专业合作社的路线,构建一个庞大的团体,也可以用“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集资,由政府出面,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出一个融资平台,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同时使产业化栽培得到发展。
4.2 加大科研力度,完善栽培技术体系
加强栽培技术过程中的科研力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栽培流程,形成规范的技术标准,积极指导农户科学、标准和规范化栽培和管理。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发展平台
政府应降低准入门槛,对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开放,并且给予财政、税收、贷款、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对外宣传,引进大型企业,依托重点工程单位,申请项目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和省建设资金的支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实施优惠政策,借助外力搭建发展平台。
4.4 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市场风险
借力毕节市大数据工程建设,获取市场信息,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农村淘宝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等联合的发展模式,直接由企业采购或代销,确保农户利益,降低市场风险。
4.5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引进相关技术人员,大力培养相关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技术队伍的培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龙盛君.毕节市简介[EB/OL].[2016-01-10].http://www.bijie.gov.cn/zjbj/bjgk/1266.shtml.
[2]张雪岳.贵州食用真菌和毒菌图志[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1:158.
[3]刘汉卿,郭勇全,肖萍,等.猪苓的研究与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10):40-41.
[4]李庆.猪苓合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6):548-551.
[5]张长青,章松柏,鲁红学.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05-107.
[6]杨春华.精量播种是猪苓栽培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C]//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资料汇编.中国菌物学会,2015:33-35.
[7]殷书学.猪苓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C]//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中国菌物学会,2013:45-53.
[8]殷书学,陈文强,邓百万,等.秦巴山区猪苓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与推广[C]//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资料汇编.中国菌物学会,2015:24-29.
[9]李永荷,杨先义,罗永猛,等.毕节市退耕还林“一坡三带”优化治理模式试验初报[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5):8-10.
[10]葛立雯,郭维,潘正康,等.毕节市林业生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4(13):70-71.
[11]陈焰犊,顾欣,胡帆,等.贵州省毕节市近5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C]//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中国气象学会,2013:1-8.
[12]周应华.对发展毕节市林下经济的思考[J].乌蒙论坛,2015(6):6-9.
[13]郭佳伦.新常态下毕节市发展县域经济战略思考[J].乌蒙论坛,2015(6):32-45.
[14]毕节市统计局.毕节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10].http://www.bijie.gov.cn:802/tjfw/tjgb/32920.shtml.
[15]促进土地流转[EB/OL].[2016-01-10]http://www.bjsnw.gov.cn/c_4502_100424_4241.html.
[16]张晓峰,阮友剑.毕节市全面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EB/OL].[2016-01-10].http://www.bijie.gov.cn/zxzx/rdzx/31100.shtml.
[17]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毕节市部署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作[EB/OL].[2016-01-10].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102/content-794708.html.
[18]张彤.中国猪苓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1-63.
[19]杨新庆.猪苓的发展前景、目前出现的问题及对策[C]//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资料汇编.中国菌物学会,20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