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2016-07-10刘燕
刘燕
[摘要] 目的 分析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则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治疗后的血糖情况,胰岛素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指标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均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胰岛素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胰岛素;初发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b)-0033-02
糖尿病主要是因为人体胰岛素功能出现紊乱,无法对血糖降低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形成,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该病的发病率在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以上。由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并未完全的失去胰岛素功能,是胰岛素功能显著降低,因此,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胰岛素降低,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改善患者的胰岛素功能,提高患者胰岛素抵抗性,让患者在药物刺激下分泌出胰岛素,降低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吸收作用[1]。
当前,临床上治疗初发2型糖尿的主要方法为口服降糖药治疗,但是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会不断下降,导致口服降糖药丧失原有的效果,最终只改行胰岛素治疗。并且在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找到一种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副作用较低药物,成为当前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高度关注的问题。该文主要就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为36~66岁,平均年龄为(53.6±7.1)岁;病程3个月~2年,对照组采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为37~67岁,平均年龄为(54.3±7.9)岁,病程4个月~3年,观察则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且均已排除糖耐量减低异常与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有严重或者急性高血糖并发症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患者以及有恶性疾病或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的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弧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降糖类药物配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让患者每天服用格列齐特90~110 mg,2次/d服用二甲双胍,0.5~0.75 g/次,服用1周后可适当减少用药剂量,医护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尽量在饭后服药,且实时观察患者饭后2 h内生命体征中的血糖含量,将其与患者空腹前体内的血糖含量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对比,以此来了解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早餐后,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30R 0.4 U/(kg·d),1 次/d,同时在餐后,让患者服用二甲双胍0.25~0.50 mg/次,3次/d,治疗1周后可适当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并实时观察餐后2 h内的血糖变化情况,并将其与其空腹血糖指标和空腹时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检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含量、空腹血糖含量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指标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FPG、2 hPBG以及HbAlc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指标改善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素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1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病变,并发症发生率为6.5%,对照组4例患者发生低血糖,3例患者并发肾病,3例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发生率为21.7%,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引发的多基因遗传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上又称之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该病病发的主要原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患者体内各类营养物质代谢出现紊乱。初发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为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显著下降,如果患者的持血糖持续升高则会引发与加速患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衰竭,当前,临床上多采用胰岛素治疗来改善患者血糖指标,以延缓疾病的进展。相关研究显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只有50%,6年会下降至25%,10年后则下降致10%,这类患者如果及时采用外源性胰岛素对血糖进行合理的控制,便可消除高葡萄糖的毒性,使用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正常,进而得到长期无需药物进行治疗的血糖稳定期。胰岛素增敏剂能够降低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减少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出的胰岛素原,表明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通过降低IR的方式,减轻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可在对患者血糖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降低IR,稳定患者的血糖,降低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甲双胍是当前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一种比较常用的降糖药物,该药物可有效提升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患者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与摄取,抑制肠道的吸收作用,能够有效调节患者机体糖和脂代谢功能,增强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
磺脲类药物是临床上非常用的一种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是通过药物刺激患者胰岛茁细胞释放出胰岛素,以此来达到降糖的效果。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体内的胰岛茁细胞功能将会逐步减退,致使降糖药换去原有药效,因此,患者服用适量二甲双弧可药物,降低肝糖输出量,加速单糖的无氧分解速度,并阻滞患者胃肠道吸收单糖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治疗是减轻患者胰岛茁细胞工作负担的有效途径,能在定程度上修复作用胰岛茁细胞,缓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如果初发2 型糖尿病的胰岛茁细胞出现代偿性功能衰竭,患者极容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胰岛素注射治疗,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胰岛素与二甲双弧,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3]。
该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血糖水平、胰岛素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联合应用胰岛素与二甲双弧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登喜.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5,9(4下旬版):143-144.
[2] 张洁香.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 型糖尿病疗效探讨[J].医学信息,2014,27(11):137.
[3] 李秋芳.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9):42-44.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