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境遇与对策
2016-07-10汪先苹
汪先苹
[摘 要]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多样性;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以及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关键词]先进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课”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中所言:“21世纪是作为文化的世纪开始的……文化成为解释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因素。”群雄角逐,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面对当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
1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境遇
党和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将文化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具有了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但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境遇不容乐观:
1.1 先进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投机者们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幌子,宣扬资产阶级自由、人权、民主,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等日趋多元化,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总体趋上,但在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一些腐朽、落后、迷信、庸俗、愚昧的思想层出不穷,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此消彼长。
1.2 先进文化支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现阶段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些许矛盾:一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少,文化建设落不到实处;二是文化事业内部活力不够,文化活动种类少、内容陈旧;三是我国文化科技含量低,产业政策法规不完善,产业入市门槛较高,部分文化产业资不抵债,亏损情况严重。
1.3 先进文化主要阵地--高校“两课”教育的现状
“两课”教学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现阶段“两课”教育目标、要求定位有所偏差;《教师法》等相关条规落实不当,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素质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僵化,脱离大学生的实际。
2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构建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思想文化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去占领。”党管意识形态不能变,必须始终加强意识形态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对于关系到国家舆论导向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党要牢牢掌握,不做任何妥协,不能有任何松懈。习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正确借鉴与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江泽民同志强调:“大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当前我国应趁着改革开放的“西风”,撇开片面的姓“资”姓“社”观念,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第三、剔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其中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分,我们应该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对于其中保守落后的等级观念、纲常伦理以及生活习俗等,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剔除。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衰为支撑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新时期,中国社会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
2.2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支点: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
第一、繁荣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二是政府应做好农村文化的普查和记录,建立“民俗村”,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以“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农民文化乐园”为例,建设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三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自身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培植文化力。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多种形式促进文化生产和传播。政府应制定政策法规,适时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各类文化产业;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化的法治管理;应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制度,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电影、音乐、舞蹈等进入国际市场,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之路。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企业应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积极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鼓励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数码影视技术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项目。
2.3 夯实中国先进文化的阵地: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必须坚持深化高校“两课”改革,提高高校“两课”教育的效率。
第一、“两课”教学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两课”教学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指导方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办学之道,师资为本”,要把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来抓。“稳定”和“提高”是高校“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稳定师资依赖于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中央明确:“要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补充人员、阅读文件、培训提高、参观考察、出国交流、职称评审、奖酬分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提高“两课”师资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派遣骨干教师入高层次学院深造,拓宽教师晋升渠道,及时选拔条件具备的教师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两课”教师自身要以高标准、严要求,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要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教师”双主体转变。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总结适应“两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理论“润物细无声”;主动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积极探索自媒体等新型媒体在“两课”领域中的运用。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作为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道德的圣地,高校大学生应当在“两课”指引下,主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武装头脑,端正思想价值取向,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青年大学生,不负总书记的热切期盼。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积极探索提高高校“两课”的有效性,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郭金平,宋屹,贾玉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问题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1956.
[3] 冷溶.深刻把握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12-02-16.
[4] 张小平.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