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寡头垄断市场的相关问题分析
2016-07-10何品帆
何品帆
[摘 要]从当前的寡头市场来看,全行业的总产量中每个厂商的产量都要占有一个较大份额,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厂商要变动产量和价格都会给其他的竞争对手乃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带来很多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大的利润,寡头企业所采取的对策就是价格竞争。文章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并重点探讨了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
[关键词]寡头垄断;经济;市场;价格;竞争
[中图分类号]F426.3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及主要的特征
目前,我们将寡头垄断定义为:由少数几个企业共同对一个行业供给进行控制的市场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1 在一个行业当中仅有个别几个企业在从事生产活动
1.2 对价格实行较大程度的控制
1.3 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着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
1.4 其他企业很难进入这一行业
寡头垄断市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涉及到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主要行业。
2 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概述
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推崇的,尽管此结构被视为当前效率最高的,但是从成熟行业来看,生活中所出现的市场结构恰好相反。某个市场被几家或十几家左右的企业所垄断,并且市场份额被垄断半数,甚至还会更多。换而言之,在实际的生活中,寡头垄断市场屡见不鲜。出现这一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就是竞争与完全垄断两者的完全折衷,并不是某个政府的设计,而是市场选择所造成的,这一点已经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被印证了。比如:美国投资银行业的美林、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汽车业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由此可见,不可忽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它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而大量的事实又证明了以下问题:尽管垄断与竞争是相互矛盾的,处于对立状态,但是竞争被没有因垄断的存在而消失,特别值得提的就是寡头垄断只能将竞争形式改变,其本身并没有因此改变。比如说:一直呈现着寡头垄断格局的美国汽车市场,在该市场上主要出现了三大制造商,即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他们之间的竞争始终是十分激烈的。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促使寡头垄断企业在不间断的研究、开发,不仅使效率提高,也使产品价格降低。总之,从上述情况看,垄断并没有破坏市场竞争,更没有阻碍到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3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
3.1 寡头企业竞相削价的不合作均衡
对于寡头企业价格的竞争的分析,我们可以以博弈论里经典的模型“囚徒困境”作为依据。用“囚徒困境”来讲述了以下这一案例:警察抓了两个嫌疑犯,两人为合伙犯罪,但是警察对他们所犯的罪行又因证据不足而无法指证他们。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人中的至少一人承认犯罪,罪名即可成立。为了得到口供,警察不得不将两人进行分别关押,该做法可以防止出现同盟或串供的情况,两名嫌疑犯也有了相同的选择机会,具体如下:如果两人都不认罪,那么此类情况就会对两人各判一年,理由是妨碍公务罪;一旦两人当中的一人承认罪行,就应该对该坦白者立即释放或者从轻处理均可,而另一位则被判有期徒刑8年;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两人同时认罪,就对这两名嫌疑犯各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上述的这个例子将嫌疑犯甲和乙作为参加博弈的,坦白和不坦白是他们两人都有的策略,而他们的得益就是被判的年数。从上述的分析情况来看,大概会有四种情况发生:第一种情况是甲和乙两个嫌疑人都认罪;第二种情况是甲和乙两个嫌疑人都不认罪;第三种情况是甲认罪乙不认罪;第四种情况是甲不认罪乙认罪。两个是人被分离开的,所以在选择策略时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另一个人的选择,而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两个嫌疑犯都认罪了,并且两人都被判5年有期徒刑。而对这两个囚徒来说,事实上都选择不认罪才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两个人就会各判1年,总好过各判5年。但是往往人都会努力的想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而对同伙的利益则是无所谓的态度,也不敢相信对方能和自己合作,正是这样的想法存在,才得到了各判5年的结果,这种结果对两人来说都不是好结果。
对寡头企业价格战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囚徒困境”来加以论述,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寡头市场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厂商,更多的厂商将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作为目标,纷纷采取的竞争手段就是当前常用的降低价格。当某一个厂商最新采取降价的手段参与竞争时,其他厂商就会回应、报复,并开始降价,使自己的市场份额扩大。对于这种行为所出现的现象就是寡头厂商经过轮番降价,之后市场价格就会随之下降,并且是降低到很低,对各位厂商都不利,所以两败俱伤的现象成为了必然。
3.2 不稳定的价格联盟与合作均衡
在寡头市场上出现了两败俱伤的问题,所以寡头厂商也认识到竞相削价所造成的恶性竞争,由此知道以降低价格来竞争必然会损失惨重,为了能将问题处理好,还是彼此间达成协议为最佳方案,从而避免损失,也能求得总报酬的最大化。基于这一点来说,厂商也会达成协议,如卡特尔组织就是寡头市场上厂商所达成的协议,实现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让每个成员都受益。对于寡头企业的价格同盟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中著名的“蜈蚣博弈”来分析,1981年罗森塞尔(Rosentha1)提出了“蜈蚣博弈”,由于这个博弈的扩展形与蜈蚣的形体相似,所以得此名称。所谓的“蜈蚣博弈实际上就是指:有A、B两个博弈方进行轮流的选择策略,其中有“合作”和“不合作”可供选择。博弈展开的主要方式为:
博弈的进行采取的是从左到右的方式,其中合作策略是由横向连杆所代表,而合作策略则是由向下的连杆代表。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采取不合作策略,在完成博弈后,A的收益由括号内左边的数字来体现,B的收益由右边的数字代表。从一开始如果说A坚持不合作,那么A、B两人各得l的收益;如果A选择合作,B却选择不合作,那么A的收益就为0,B的收益为3;反之,如果B选择合作,就可以继续博弈下去。同时每次合作之后总的收益都会不断的增加,每继续合作一次增加总收益为l。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一直到最后总体效益最大。但是,仍是得不到圆满的结局。在最后一步由B选择时,B选择合作的收益为10,选择不合作的收益为11。根据理性人假设,B将选择不合作,而这时A的收益仅为8。A考虑到B在最后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此他在前一步将选择不合作,因为这样他的收益为9,比8高。B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要抢先A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这种推论持续下去,在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A、B两人各自的收益均为1。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蜈蚣博弈”,在有限次重复的博弈条件下,最后一次博弈的背叛者不会受到惩罚。我们按照这一点进行推测得出寡头企业一般选择背叛都是在最后一次博弈中。如果在有限次重复的博弈中,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寡头企业的合作。“蜈蚣博弈”的出现对卡特尔组织合作的不稳定性已经做了明确的解释,同时也分析了为什么价格联盟策略最后都会失败。由于先背叛协议者会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每一个寡头都存在强烈的背叛动机,会选择背叛也是必然。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进入到21世纪后经济已经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很多行业都从初期阶段进入到了成熟阶段,随之也造成了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竞争中,大的企业往往要强过中小型企业,在竞争的大形式下促使行业的市场和产量逐步聚集于大企业,也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形成行业的寡头市场结构就是情理之中的,这也是市场经济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曹萍,浅析经济学视角下的寡头垄断市场[J].经营管理者2015(03).
[2] 张国庆,刘东.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J].管理观察2014(01).
[3] 赵琦.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价格竞争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
[4] 黄杰.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技术创新[J].经济视野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