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2016-07-10张帅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欠发达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

张帅帅

[摘 要]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重视和加强对乡村的治理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构建新型农村的题中之义。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治理能力不足,治理硬件严重滞后的问题。应结合当下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形势,从激发主人翁精神,多措并举,均衡发展角度入手,解决我国欠发达乡村地区切实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欠发达;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社会治理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由于乡村治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乡村治理的难度较发达地区更大,困难更多。其治理水平和能力还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认真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存在的困境以及突破的路径。本文将以鲁西南地区为例,从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力图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

1 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何为乡村治理?本文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村民富裕,邻里和谐为目的,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自主性,对乡村各项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活动。其治理很大程度上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实现村级治理的民主、稳定、有序,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这种形式的治理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的治理中还未得到有效的施行,治理效果不尽人意,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1.1 治理人才匮乏——“精英”流失导致治理人才缺失

欠发达地区乡村“精英”流失导致治理人才缺失,具体表现在,第一,数量上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结束了原本农民和土地的捆绑关系,农民的生产自由得到解放,随着大型生产设备的使用,农民作为劳动的主体作用日渐式微,这为农村“精英”的外出提供了前提。加之农村户籍制度的逐渐弱化,为原来禁锢在农村的村民外出提供了制度的支持。同时,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开始放弃原有的耕作模式,或转租给他人,离开故土寻求更高的经济价值存在。另外,还有部分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升学和参军的形式逐渐远离的故乡。而且这些离开故土的农民或优秀青年数量庞大。第二,素质上的缺陷。相较于走出去的乡村“精英”,欠发达地区乡村“留守”的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一般在初中以下,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同时,“留守”村干部的年纪普遍偏大,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较低的知识结构和较大的年龄层次,使很多村干部法律素养和政治素养偏低,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乡村“精英”不断流出对乡村的治理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导致农村管理人员的流失。由于“精英”外流,外出村民不再关心农村治理的问题,对村庄发展的关心程度下降,对于村里的两委换届选举也不放在心上,甚至出现了无人愿意担任村干部的现象。笔者老家的农村,由于大多数人不愿接任村干部,许多现任村干部一干就是十多年,导致村干部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不太关注新事物,新思想,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的魄力。第二,导致农村治理理念的落后化。大部分“留守”村干部领导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村干部普遍存在着凭经验办事和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理论作支撑,决策常常盲目自大,缺乏民主。村干部在贯彻有关政策法令时,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思想沟通,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行政压迫,手段可谓简单粗暴。

1.2 治理硬件严重滞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城乡“二元化”的现实状况,导致公共物品长期存在着城乡供给不均衡的状态。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缺乏休闲娱乐的场所,村民农闲时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要么赌博,要么酗酒,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同时,不对称的公共物品供给也影响了村民文化创造性和自觉性的发挥。广大村民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建设只有充分发掘农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基层群众自我服务的参与性,才能保持农村文化的鲜活性。但是由于配套公共物品的缺乏,使得村民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载体。

2 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对策探究

2.1 激发主人翁精神——努力增强村民民主意识

广大村民是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质主体,其民主意识的高低对乡村治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首先,着重发展乡村义务教育,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程度,逐步培养村民的民主观念。努力让村民从根本上认识到民主意识的提高对乡村建设的意义。其次,大力发展经济,为民主意识的增强奠定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意识的提高往往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鼓励村民多元经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市场要效益。提高村民科学种植的能力和水平,使农产品增质提价,向田地要效益。以求通过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改变村民为生计奔忙,无心顾及和参与政治事务的局面。再次,加大民主意识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村民喜闻乐见宣传形式,通过借助各种媒体,在村里设置民主意识教育宣传栏等方式,对村民的民主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转变村民的民主思想观念。从次,充分落实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严格按照《村民自治条例》进行民主决策,打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大户”人家把持的决策权力,努力让每个符合标准的(下转P)

(上接P)村民都能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来,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让村民真切的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自己就是民主权利的实施者和受益者。此外,政治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和文化素质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政府部门要更加注重文化对村民政治意识的引领作用。最后,发挥基层党支部“关键少数”的作用。基层党支部在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和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并带动村民树立行使民主权利就等于受益,视民主于无物就等于受损的观念。

2.2 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政府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应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政府要做好财政资金下沉工作,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扩大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同时,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需要各方发力。第一,扩大融资渠道。创新公共服务资金的筹集途径,鼓励多元参与,积极吸引非政府组织参与投资,提高公共服务的竞争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坚持群众路线。村民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受益者,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的实际需要,增加村民的话语权,鼓励村民参与到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中来,多渠道征集村民意见并予以充分考虑,真正做到“做民之所想,谋为民所盼”。第三,科学化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现在大多片状化分布,要充分考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服务和辐射的范围,合理的安排和分配资源,针对乡村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重点优化配置一批乡村医院和乡村学校,着重解决群众生存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第四,规范化管理。提高对公共资源投资、使用监管力度,要充分挖掘公共资源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价值,严禁出现公共资源占为己用、私自出租外赁和挪为他用的现象,切实做到“为民所供、为民所用、为民所享”。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并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3 结语

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并重视社会治理的问题,这使乡村治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治理迎来了春天。但是从本文可以看出,由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本身存在着一系列客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不断设计和完善。这也意味着乡村治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长期和系统的规划。同时,还要牢记人民的主体地位,推进乡村治理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和维护乡村居民的各种需求和利益。

[参考文献]

[1] 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2] 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3] 李全胜.论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模式创新:复合式治理[J].中州学刊.2012.

猜你喜欢

欠发达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欠发达地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
欠发达地区的认知重构:一个分析框架
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行为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