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及对中东部棉区的启示

2016-07-10姜亦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机械化启示

姜亦华

[摘 要]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近10年逐年减少,原因是东中部棉区植棉规模小,成本高,棉农改种其他作物。新疆棉花机械化生产进展快速,已摸索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等经验,对中东部棉区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新疆棉花;机械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棉花生产面临转型复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4,消费量占40%左右。棉花是产业关联度很强的经济作物,影响着上亿棉农的经济来源,2000万纺织工人的就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近10年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从原来的8890万亩逐年减少,2015年种植不足5000万亩,为建国以来最低。原因是黄、淮、长江流域的植棉户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推高种植成本。尤其是秋后几个批次手工拾花,花钱雇工也来不及,眼看着花絮落地遭受损失。有些地方棉花生产的成本比棉麻公司的收购价还高,棉农只好放弃植棉。2011—2013年美国的棉花价格每吨比我国低几千元,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而临时收储。2014年国家实施目标价格和相关补贴政策以来,国内棉价与国际逐渐接轨,但国内皮棉质量与进口棉相比有较大差距,纺纱厂更多选择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国产棉则大多以政府托市价格流向储备仓库。有的棉纺企业到美国办纱厂,就地购买棉花纺成纱锭运回国内,比在国内生产花费还少。有道是“无粮不稳,无棉不安”。必须恢复植棉面积,保证用棉60%以上靠自产,否则会丧失竞争力,失去对棉花的国际话语权、定价权,风险很大。

2 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历程和成效

当黄、淮、长江流域的植棉面积缩小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却风景独好。新疆是我国特大型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长绒棉产区,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40%。棉花是新疆农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的主要途径。截止“十二五”末期,新疆农垦兵团棉花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基本实现机械化,以占全国12%的植棉面积生产了全国20%的棉花,单产远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优质棉品级居全国第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新疆棉花还是人工采摘。秋后拾花旺季从区内外雇来几十万临时工,花费甚大。看看世界各植棉国,美国、澳大利亚全部机采。美国棉花生产实行全程机械化,每公顷仅需6个工,我们靠人工生产每公顷需300个工。作为特大型国有农场的新疆农垦兵团,早在1996年就投资立项实施“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经过几年的试验调整,自2001年起大规模推广机采棉,到2011年兵团机械化采棉技术趋近成熟,机采棉面积占一半以上。为发挥采棉机功效,组织采棉机跨区域流动采收,2015年机采棉占全部棉田的80%,成为我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机采棉中的含杂率和含水量比手采棉高,采后须得清理、烘干,兵团添置棉花清理加工生产线303条,其中籽棉清理机802台,异性纤维清理机、烘干机近500台。

兵团棉花生产组织方式不同于农村的分散经营,实行的是以职工家庭生产承包管理为基础、团场生产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棉花生产按“兵团→农业师→团场→连队→职工”的隶属关系组织管理,其中师棉麻公司是农业师的棉花销售企业,机采棉加工厂是团场出资管理的企业,采棉公司有私人独资公司、团场控股或参股公司,都纳入团场的管理体系,通过层层承包实现机采棉的生产目标。据统计,新疆兵团的机采棉比人工拾花每亩可节约成本400元。

在兵团采棉机械化的示范带动下,新疆维族棉农也逐步走上机械化采棉之路。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的沙湾县,自2010年起推广机采棉,每年拿出科技专项经费聘请兵团农业技术员包村服务,指导机采棉生产,机采模式棉花种植面积由最初的0.3万hm2发展到2014年的3万hm2,机采模式面积占到棉花总播面积的90%。全县有农机合作社25家,各类农业机械1593台(架)。一台六行采棉机日作业量可达26.7hm2,相当于1000个拾花工的工作量。2015年仅机采棉一项为棉农节约成本7.62亿元,人均增收2395.8元。2016年春在东中部植棉面积总体未见回升的情况下,新疆地方机采棉播种面积继续上升,许多植棉大户增购了棉田机械。

3 机采棉发展中的问题及探索

机采棉不仅要求棉花采收机械的研制、推广,而且牵涉棉花品种、种植模式、运输、销售、清理、加工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与利益均衡。新疆在推行机采棉中碰到许多矛盾,正在探索解决之中。

推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使用机械采棉之初,只考虑研制、修改采棉机,使之适应原有的植棉方式,农机研制折腾多次无甚效果。于是同时调整棉花品种和种植方式,来适应农机。原先棉花品种多而杂,播种期、成熟采收期不一致,机采时落地棉、挂枝棉很多。品种统一后提高了采收机的采净度。农艺与农机反复磨合,棉株的行距株距皆按种植规程确定,使得中耕松土、追肥、打顶、脱叶催熟等田间管理,都逐步由人工转向机械作业。

统一棉花收购标准。由于对于机采棉和手采棉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收购部门对机采棉等级的确定有随意性,收购价格无序波动,机采户往往吃亏。新疆自治区政府作出规定,将兵团和地方及各棉花加工企业的收购标准加以规范,实行统一的公检售购,基本稳定了市价。寄希望于国家尽早制订出台机采棉的统一的检验收购标准,保护机采户的权益。

让产业链各环节多方共赢。由于机采棉花的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协作共赢机制尚未形成,从植棉户、农机合作社到轧花厂、棉麻公司、纺纱厂各有风险,存在多方利益纠葛。农机合作社购置一台大型采棉机机需150—200万元,国家补贴仅20万元,显然偏少,于是尽量延长开机时间以增加收入捞回成本,致使机械常坏常修,影响采棉质量。机采棉节省的费用绝大部分归种植户收益,但后续清理、加工费用高出手采棉近一倍,购置一条机采棉的清理加工生产线需1000—1200万元,下游企业承担乏力。轧花厂手采棉轧花技术非常成熟,而机采籽棉的含杂率高,皮棉品质和价格下降,于是压低机采籽棉的收购价格,最终还是棉农受伤。新疆自治区政府正在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对下游企业为适应机采棉而购置清杂设备以及技术改造提供帮助。这需要从国家层面对机采棉下游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

4 对中东部棉区的的启示

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棉区,从上世纪后半叶一直是棉花主产区。江苏是我国现代植棉业的发源地,沿海、沿淮、沿江的棉农植棉经验丰富,单产在全国居前。省市棉花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和农业机械部门的研制能力都相当强。棉区使用机械从事耕、播、移栽都有成功典型,只因种植规模小,采收无法运用机械作业,秋后拾花用工太多,棉农被迫改种其它作物。幸而近几年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各地已出现植棉大户和家庭农场,联耕联种的成片种植也在推广,这为适度规模实施小型机械植棉采棉创造了条件。但机采棉在全省仅有零星试点,尚未推行,远不如新疆,也不如已开始推广的山东。江苏在全国棉花产业的复兴中提出力争原棉自给,在加快规模植棉的同时,斥资于科研院所,抓紧选育结铃期早、吐絮期集中、适应机械化采收的新棉种,摸索轻简栽培技术,制订机械化植棉操作规程。棉区的市、县政府可依托科教院所培养一大批擅长机械化植棉的合作组织和植棉大户,对其中的创业创新者给予支持、奖励。农机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已联合南京农机所研发棉花全程机械化产品,但愿早日转化成果,建厂投产,列入江苏援疆项目,同时学习新疆的经验,加速江苏棉花产业机械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赵新民等.兵团机采棉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03).

[2] 熊娇.棉花种植格局面临调整[J].中国科学报,2014(10).

猜你喜欢

机械化启示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贵州省“关键4%”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榜单发布
我国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接近50%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