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
2016-07-10郭芳
郭芳
不代替学生成长
从前说起班级建设,大家第一反应会认为这是“我”班主任的事,“新基础教育”则强调这样一种理念和做法: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创新适合“我们”的班队活动。
最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学生们共同商议班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他们层出不穷的新鲜想法让我惊喜:孩子们不只喜欢玩电脑、手机,他们竟然还被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皮影戏深深吸引。于是,我们班组建了学校首个“皮影探秘”活动小组,开始了红红火火的系列班队活动。活动方式也从原来以“我”为主的“简单说教式”和“预练表演式”转变为“自主体验式”和“实践探究式”,我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到皮影戏研究和创作中。课后、午休,孩子们总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忙碌着: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一起讨论。我们一起把第八代七宝皮影戏传承人请进课堂,有时索性花一整天时间到图书馆探个究竟,孩子们还纷纷向家长了解传统。
对学生而言,“我们”的皮影探秘让孩子们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掌握了好玩儿的技能;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探究增进了我们的感情,融洽了班级氛围和家庭氛围,密切了家校关系;同时,七宝皮影戏还把对家乡的归属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對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悄悄埋进了孩子们的心底。
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把班队活动的自主权从“我”的手中分给“我们”,班主任不能代替学生成长;同时,“不代替学生成长”并不意味着不成长。“我们”的皮影探秘使我重新认识班主任的价值。我既分享了孩子们探秘皮影的知识技能,又感受到了学生天真稚趣的创造性思维,还收获了职业成就的幸福感。“皮影”成了我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法宝,可以让我迅速与孩子们拉近距离,了解学生。学校进一步开发这一教育资源,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实践“画皮影、做皮影、演皮影”的系列探究,这让我认识到,班主任的创造不仅带来自身的蜕变,还有可能对学校整体变革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家乡、自然、人文等多方面了解了“七宝皮影”,并借这一“活态”的乡土教材,传承了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师专业成长要超越自我体验,走向“共同研究”
激发所有班主任“自我变革”的自觉只是第一步,“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班主任团队的整体变革、动态生成性变革是我们要继续深入思考的课题。
我们学校有近90位班主任,年龄差异大,学历、经历各不相同,我们以班级为基础细胞,创造“一班一品”,班主任的差异性是天然优势。但是教师专业成长并不能只注重发现特色,而要通过个体特色培育最终实现整体实力提升和整体特色形成。
班队活动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最好平台,所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主题聚焦“对学生成长问题的及时研究与解决”。担任四年级学生班主任的赵翔老师思想开放,敏感度高,他发现孩子们慢慢长大,开始对异性有更多关注,也带来了一些小烦恼,于是在班里开展“男生、女生共同成长”主题班队会,引导学生正确欣赏自我和他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唐红老师敏锐地注意到,小学阶段不少孩子缺少父亲的教育引导力,于是提议在每个家庭中建立“爸爸书架”,鼓励父亲定期给孩子写信、推介书、和孩子共同阅读交流,实现父亲和孩子双向互动成长,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成长问题其实具有很多共性,敏锐的班主任率先提出了创新的解决办法,学校要懂得推广骨干班主任智慧。我们通过分享、讨论,让这些有效的个体经验在班主任团队成员间相互借鉴,学校还及时推广各种类似经验,触动更多教师进行过程变革与创造,把教师个体的生命成长融人群体发展中,把教师的群体发展建立在个性成长基础上。
同时,我们进一步把专家资源整合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推出了“听一个报告,读一本书”的辅助学习方式,即在班主任读某类书前,先邀请专家面对面向教师作专题介绍。几年来,围绕实际问题,班主任老师先后聆听了二十多场专题读书辅导报告。专家加入“我们”提升了教师的理论高度,每场报告会的互动都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激烈碰撞。同时,专家们只注重点拨,不替代教师思考,教师必须自己后期通过实践并反思重建来达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这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力较大。
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
吴琼老师发现,学生在入学初期“5+2<7”的特点尤为突出,即学生在学校5天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家度过双休日后常出现反复,即使家长在家强调学习习惯养成也收效甚微。
吴琼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不同,整合家校教育力量时,教育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所区别。于是,她设计了“我能行”家校联系单,在学校主要从学习方面切入,包括养成良好的翻书、读书、写字习惯等;在家里主要从生活方面切入,包括理书包、叠床铺等,双管齐下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责任心与好习惯,到了三年级,孩子们各项行为的自律性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为避免品德与社会课知行脱节的问题,我们学校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班级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连接。
同学们在班级中建立了“小小废品回收站”,通过回收废品来支持环保,也帮助他人。叶喜老师鼓励孩子们把环保做到社会,班上的小孙和小刘坚持每周去体育公园捡废弃饮料瓶,卖钱后捐给需要的小伙伴。这项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环境和他人的爱心、持之以恒的品质等。同时,分别在学校和社会做同样的教育活动也有不同。比如在班里建立“小小废品回收站”侧重培养学生们自身的节约精神,在公园里回收废弃饮料瓶更多体现学生的社会担当。教育的场景更广阔,教育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让家庭、社会加入“我们”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简单复制学校教育,而是让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填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拓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的教育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提供多角度、多侧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激发各不相同的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生活乐趣,让教育不仅看到学校里的“学生”,更看到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