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区“群研究”促进学校共生发展

2016-07-10王叶婷

人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区班队骨干

王叶婷

“新基础教育”在上海市闵行区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所有成员校以培育生命自觉、创建新型学校为目标,从改善师生的生存状态人手,实现学校的全面转型。如今,更是以生态推进方式,致力于多元组合、差序推进、交互学习、同根共生的群研究。

2012年,由地域较为接近的11所学校组成了华坪生态区,2015年文来外国语小学又志愿加入,共12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大气、灵动、和谐”的生态区文化,正在共同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

多元组合,摸清家底,整体策划

2012年,11所百姓家门口最普通的学校自愿参加生态区建设。研究初期,我们对11所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生态区建设进行了整体策划,明确每所学校在生态区中的主要任务:组长校要加强研究能力和引领水平;骨干校要提升自我转型和辐射功能;成员校要体现参与质量与贡献力度,并通过各校《三年规划》的制订,提高校长的主动发展意识与整体策划能力,将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思想真正落实到学校三大领域六个方面的工作之中。

比如,作为组长校,华坪小学自觉把自身建设与生态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培训骨干,在加大凝聚与辐射力度的同时,充分利用机会,扬长补短,做强自我。

紫竹小学是2011年刚刚建立的新校,办学伊始就把新基础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主动投入生态区的活动,认真实践,积极研究,加速师资培养,提前实现了完小建制,跨入优秀学校行列。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校长自愿、骨干带头、日常实践的“三大铁律”,建立了生态区研究“三大制度”。一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变革的第一责任人,制订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生态区信息联络制,每校设立一名联络员,负责联络沟通和研究报道,生态区设一名总联络员,负责信息提炼和再报道;三是研究资源共享,集聚生态区各校优质资源,分层培训骨干,以保证生态区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发展。

差序推进,打造机制,圈圈联动

在生态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尊重各校的真实发展状况,采用“差序推进”的策略,构建了“圈圈联动”的推进机制。

第一圈:组长校、核心校结合区域活动,在课堂、班级与管理三大层面进行合作探索,做强学校自我。如建立班主任工作研究室、语文研修基地等。

第二圈:由组长校、核心校牵头引领生态区学校的学科负责人与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形成生态区核心研究力,共同承担研究课题。如组织生态区语文学科负责人和学生工作负责人对教材进行整理,结合各年段学生工作主题,探讨班级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第三圈:由各校学科负责人与骨干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入校本研究,促进各校的实践转化。如每学期开展校内读书和校本系列的专题实践活动。

只要这三圈都真实地动起来,互相影响与渗透,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动能”,形成更具活力、更加灵动的第四圈和第五圈。

第四圈:当各校研究到达一定“火候”,需要更大平台时,由生态区核心学校策划,联络员运作,组织生态区专题系列研讨,集中做实生态区研究成果,进一步辐射资源,培育骨干梯队。如每年的各类评估、普查、精品展示活动等。

第五圈:在日常研究中,各校校长领衔,自发结对,开展校际互动研讨,凸显各校的校本特色。

“圈圈联动”机制有利于形成多元融合、互惠共生的群研究,培育和锻炼出一大批研究骨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新基础特征的研究群,如校长研讨沙龙探讨学校制度、民主管理、校园文化等保障机制;学科核心小组深入研究课程与课堂变革,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工作小组持续开发班级与活动系列,改善日常的校园生活,从而构建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

由于我们充分发挥了“兼职研究员”和核心骨干的作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又通过围绕目标,互动学习,定期联络,信息交流,集中攻坚,新基础教育的精神和核心理念进入日常的教育生活,使大家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根本改变。

校长改变了狭隘的办学观,变竞争为合作,在专业支持中增进了友谊,结伴同行,每个学校的特色与创造,已经不是个体的经验财富,而是集体的智慧宝藏,在第一时间进行分享与完善。

教师乐于资源分享、团队合作,在多元的成长平台上,增强了研究自觉性和现场学习力,每个教师都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可以经常聆听到更高层次、更为丰富的专题讲座,参与更广泛更深刻的研究讨论。

各个学校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共生发展局面。无论是日常变革还是节点式活动,师生们都积极参与,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大圈小圈一起转”的联动氛围。

交互学习,分域推进,合作共研

為了深入推进生态区建设,我们开展新基础教育的深度学习,将《“新基础教育”指导纲要》系列作为指导性文本,结合课例分析与合作磨课,让“三观十性”、学生立场深入人心,落实重心下移、长程两段、有向开放、互动生成等核心理念;还印发了调研表,各校骨干教师开展组本调研,认清目标、摸清家底,制订研究计划,分领域推进。

不论是一个人的发展还是一个群体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内生长力的提升,然后打开门去不断吸收外在力量,当内生长力与外促进力多层次交互后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促进学校发展的推动力量。因此,在分领域推进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前移后续”的过程性和实效性,创造了“五步骤”“三带三做”等生态区研修方式。

“五步骤”是:①确定主题,组长校骨干教师指导,承办校负责落实;②接力研磨,承办校负责,成员校介入;③现场研讨,承办校上课、汇报,各校骨干听说评课;④反思重建,各校骨干带领教师两次反思多次重建;⑤提炼报道。各校联络员沟通报道,总联络员提炼再报道。

“三带三做”是:①活动前策划,带着建议做好预设;②活动时研讨,带着思考做好现场学习;③活动后重建,带着学习做好二度反思重建。

这种新型的研修方式,凸显了过程的亲历性、团队的互助性、成长的真实性,让更多的旁观者变成亲历者,放大了节点的过程价值,促进了教师在日常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真实成长。各领域第一责任人不仅组织老师们深化学习,共享资源,还运用资源指导变革,在校内开展校本研修,磨课练功;骨干教师角色多元,价值感提升;生态区内互相支持、一起学习、实践、攻关。

2013年,田园外小成为生态区首轮“轮值组长校”,2015年鹤北小学成为第二轮“轮值组长校”,她们带领生态区所有学校顺利完成了中期评估、结对式评估、调研式评估等三类评估,主动而有智慧地运用前紧后升、联动推进、滚动突破三大策略,探索了同类学校相互走访,联合开放的创新机制,提升了学校自组织、自发展的能力。

同根共生,融通创新,提升品质

2014年9月,在分领域推进的基础上,我们共同策划了“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融合共生,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的主题研究。

这一研究涉及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和学校管理的整体统筹运作,单靠一个领域和一个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发挥生态区各校的研究强项和优势成果,率先从班队活动促进学科教学做起,然后以多种方式灵活而有序地推进,开展内容关联、主题对接、学生共生性组织建设和学校文化引领下的全息融合等研究实践。

比如,华坪小学进行了“21天好习惯”的教育、《送小蚂蚁回家》《“心愿”行动》《一张纸的旅行》《探密风力发电——风轮中的秘密》《植物宝宝,你过得好吗》《我的提案我撰写》等主题研讨;田园外小进行了《小松鼠的尾巴》《我有一双巧巧手》《神秘的恐龙》等主题研讨;鹤北小学的《聪明学习,顶呱呱》《留住今天的太阳——做时间的小主人》《寻找幸福花瓣——我们能更好》等主题研讨;还有浦江一小的《“耕读园”里来探究》;碧江小学的《体育节上“显身手”》《小蚂蚁真正棒》,紫竹小学的《创意圣诞节》;北桥小学《我们自己是太阳》《游戏之中学本领》《大手牵小手共同增智慧》,等等。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遵循注重日常、持续加温,抓住节点、趁热打铁,反思实践、升温创新的策略,以实现生态区建设的“热锅炉效应”。—方面,每一所学校都加强个体和团队专业培训和日常研修,并在过程中积累能量,始终保持良好的积薪待燃、蓄势待发状态。另一方面,让组长学校、骨干学校参与前移后续指导,各类学校参与现场研讨,骨干教师参与现场点评,“三参与”制度成为生态区集中式专题研讨活动的“标配”,目的在于集聚能源,点燃热情(关键在于日常积蕴的能量整合);传递热能,积极创生(关键在于集中研讨的智慧碰撞);完成汽化,形成动能(关键在于自觉变革的内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生态区的“热锅炉”烧过以后不冷却,进而转变成各校自己的“保温机制”“持续创生机制”,我们还进行深层反思与深度实践,在各校校长的全盘策划、领导下,开展更自觉的再学习、再实践、再提升,锻炼骨干团队,优化“燃烧、传热、汽化与能量生成”的全过程。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合作研究与持续探索的基础上,2014年11月27日,我们在闵行区首届学术节上举行了《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生态式推进“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的融合共生”》专题研讨。就这一研究我们还形成了几点认识:第一,要围绕儿童多方面发展的“成长需要”和“学校新生活”的整体性进行有机融通;第二,只有各个领域的独特育人价值获得深度开发和梳理,才能寻找到融通点;第三,这一研究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的改变,而且需要学校创新管理变革来保障实施。

李家成教授认为,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的融合,能让学科教学和班队活动相互发生改变,既能丰富学生学科学习的潜在和前在资源,促成课堂高质量的生成,也能丰富班队活动的主题,提升班队活动的質量,整体改变班级建设。这种融合还能促成教师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养成,促成新的以班级为核心的教师团队的形成,促成学校更为有机、综合的富有教育品性的新生活的建设,更会促成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所需品质的达成。

叶澜教授认为,这一研究是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的一个突破点,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这种融合不仅表现为主题内容上的融通,还应该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精神气质养成中进行汇合,更应该通过融合,充分挖掘基础性学科资源中人类智慧代际相传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几年来,生态区从最初便于接触、方便活动的地域性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多元融合、互惠共生的研究群,始终保持“热锅炉效应”,生成、传递和升华了智慧、惰感和正能量。在新基础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与国际接轨,与加拿大的一所学校结为友谊校,进行互访与交流,还承担了相关的“国际研讨会”,扩大了新基础教育的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开展专题性的群研究,自觉提升核心内生力,达成个体与群体的互惠共生,学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努力创造出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汇聚的学校教育新生活,建立生命涌动的幸福校园。

猜你喜欢

生态区班队骨干
让学员骨干在管理工作中唱“主角”
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云南典型烟区烤烟K326生长发育及烟叶内在品质特征
对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的几点探讨
关于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的几点思考
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
浐灞生态区建设对当地生态文化影响的评价
让学生成为班队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