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班级生活提升班主任和学生的生命质量
2016-07-10李家成
李家成
对于班主任发展、班级建设研究而言,不更新讨论的前提,是难以深化的;仅仅停留在技巧、方法与经验层面的实践与言说,是难以担当起实现班级建设之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责任的。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级建设,是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引领下进行的。关注人的生命存在,聚焦人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当代转型,是基本前提;反思转型社会中的学校生活,将班级建设作为学校转型的有机构成,已有了持续努力;通过班级建设而培养时代新人,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成就师生的生命价值,是核心追求。
批判性思考:“你”“我”在班级中的生活与发展状态
当下很多学生与班主任们其实过着一种缺失生命活力的班级生活,班级生活的价值取向与具体目标尚停留在“前教育”阶段。许多班主任与学校领导者更关注的是“管理”而不是“教育”,强调的是“有序”而不是“活力”,聚焦的是“任务完成”而不是“潜能实现”,实现的是“单向度”的发展而不是“生命成长”。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结构处于非常明显的散乱状态。班主任往往依据习惯、经验而工作,依靠着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而行动,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整体设计。这事实上也是我国班主任研究与实践变革质量不高的直接体现。缺乏结构意识的工作,难以产生整体的效应,更不可能出现“综合融通”的工作状态与教育功能。
就班级建设中的主体参与和创造状态、关系形态而言,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学生、班主任与家长、社区之间,尚缺乏相互成就的关系形态,学生往往处于班主任的“控制”甚至“监督”“监视”之下,“班级”并没有真正成为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并贡献自己的才智、促成其发展的生活世界。班主任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同样被大大压抑,班级生活的内在活力被压抑在连续不断的上级任务、要求、检查等工作之中,消磨在重复、单调、缺乏创造性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
就班级建设的结果状态而言,不论是组织发育、文化发展、活动开展,还是学生的成长、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都很难让人满意。在实践中,更多的班主任没有感受到这_工作的尊严与幸福,学生也只能借助“散点”的资源和“天生”的自我教育力,艰难地成长着。
建设性体悟:班级建设实践的教育意蕴
和许许多多的实践改革者与理论创生者一样,“新基础教育”研究群体中的班主任、学生工作负责人、高校教师,也在尽“心”尽“力”投入其中。
首先,“新基础教育”重建了班级建设的价值取向与育人目标
秉持着关怀生命的教育立场,“新基础教育”坚定地认为,班级建设是一种“教育”实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光辉事业。以上述教育立场为保障,“新基础教育”努力让学生和班主任们过一种有灵魂、有目标的班级生活。
在深入研究班级生活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对于时代精神与理想新人的理解,“新基础教育”形成了班级建设领域的育人目标体系。相对于以往的行为习惯取向、知识取向,这一目标体系将滋养人的健康生存方式作为核心,包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发育、学习境界等四个维度,涉及学生策划、践行、反思与重建等行为方式的养成,积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情感、道德与信仰的健康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学习、实现学习、享受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形成。
其次,“新基础教育”丰富、清晰了班级生活的内容结构
“新基础教育”建构了班级文化、班级组织、班级活动等三层次结构;在每一层面都开发出一系列的内容体系,形成丰富的育人资源体系。以学生组织建设为例,实验班有固定与临时岗位组、小队或小组、项目组、班级社团、班委会或中队委、部门、基金会等各类组织,并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形成跨年级交往、参与学校组织建设等多类联合组织形态。在合作研究一年半的广东省深圳市玉律小学,针对学生的财经素养培养,有的班级建设起了“班级银行”,形成“挣钱俱乐部”“理财俱乐部”和“花钱俱乐部”,直接参与爱心义卖、送温暖等活动。在合作研究半年的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直接参与班级大型音乐会的组织全程,组成了节目组、宣传组、舞美组、摄影组、票务会、后勤组、爱心组等七大项目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其发展让教师和家长欣喜无比。
“新基础教育”大力开发班级工作与学科教学、与学校大型学生活动、与家庭和社区生活、与大自然与大社会之间的综合融通关系,形成了有主题、层次化的教育内容,促成了学生的交往世界、实践领域的极大丰富,形成学生综合融通的、在全部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与发展的状态。在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以“融通学习、协同教育”为主题,将家庭、社区作为学生学習的重要资源,充分打开了班级建设的资源空间。
上述内容结构的具体实现,依靠每一位实验班主任的自主创造,在深入研究“这个班”“这群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校的实践,形成自主的实践创意。
再次,“新基础教育”以21年的努力,形成了“新班级”原型
在“新基础教育”合作学校中,班主任们以务实与灵性、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方式,开展着研究性变革实践,创生着新型班级生活。概括起来,新型班级体现为全纳型、创新型和生态型三个方面。
“全纳型班级”强调班级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系之建立。在“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中,强调“把班级还给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体现在班级岗位的极大丰富与生态式发展建设中,体现在干部轮换与各类学生组织的丰富中,还特别体现在“新基础教育”的主题班队会现场。
“创新型班级”追求一种不断发展、充满生命力量的班级形态。当每个学生的参与得到保障,每个意见、观点、建议、行为得到教育性的尊重与成长性开发时,班级发展便有了无穷的发展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内动力。多元的组织平台和关怀生命的班级文化,不断滋养着班级的内生力。
“生态型班级”建构起了班级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实践中,大世界可以融入小班级之中,家庭、社区、自然与社会资源都可以成为班级学生成长的资源。“新基础教育”将之视为终身教育背景下班级建设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因此,大量的外部资源会输入到班级之中,被学生吸收、综合、转化、利用。班级同样在影响着外部世界。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多元的关系形态,通过学生的直接介入,班级生活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社区生活,并内在地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可能。
发展性道路:“新基础教育”变革实践的可推广性
“新基础教育”在上海闵行、江苏常州和淮安、山東青岛崂山的实践与推广,进而到现在的广东深圳光明新区、福建厦门思明区的推广,不仅验证、发展着“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彰显着一条实现班主任专业发展与专业尊严、促成班级健康发展的路径。
首先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之路的生命性
“新基础教育”的推广,或知识的传播,或实践的拓展,是以班主任的发展为前提的。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新基础教育”形成了“生长型班主任”的理论与实践。相对于线性的教师发展观,“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师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不是工作年月日的长度,更不是抽象的发展阶段的自然转换,而在于是否实现了真正的生长。在深圳,有4位教龄只有1年的班主任参与到“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中。一年后,其发展的高度大大超越未曾参与研究的、有着多年经验的班主任。
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基础教育”对班主任的培养,遵循着生态式道路,以“种子生长”的方式,在班主任参与实验的初期,就将自主、创造的精神种子播种下去,将理论与思想融入其工作实践、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之中。这种“生长”方式是以连续的、有思想的实践和实践中思想的生成为特征的,是以有机的关系世界的建构而实现发展的,也是以研究过程中的成长自觉为目标和内动力的。
其次是班级建设对学校转型的有机融入
“新基础教育”坚定地将班级建设作为学校转型的构成。多年的改革实践,班级建设也事实上在充实着学校转型的当代内涵。作为中国学校组织情境特殊性的表达之_,班级是学校的微观细胞,是学校教育的全息性单元,更是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这一世界中,“新基础教育”在多层面推动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建设以班主任为领导者的新型教师团队,重建着学校内的教师群体关系与专业发展生态;在实现基于班级建设的学校学生工作整体变革,在学校学生文化、学生组织建设、校级学生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了实质性变革成果。
当代中国的学校转型之路,已经有了班级建设的强有力融入。
最后是班级建设对于社会转型的教育贡献
班级通过学生、家长、教师而与社会紧密相连;班级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发育与社区的发展。
班级与家庭是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中家长对于孩子的高期待与高投入,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质量,由班级生活而生发出的对家长、家庭的教育要求,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班主任的工作中,通过引入家长资源,可以极大充实班级生活,促成学生与不同家长群体以及家长所处的多元世界的交往,也同样可以通过班级活动而直接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方式与内容更新,影响家长的生活时空与内容安排。
班级建设与社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已经在实质性推动社区新生活的建设,形成着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以与江苏省常州市新桥镇道乡社区、新桥实验小学的合作研究为例,学生在参与社区的日常生活、建构社区服务岗位与团队、形成基于社区的学生交往新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而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在日常作业研究之后,已经完成了对暑假作业的重建性研究,于2015年1月启动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寒假作业重建性研究,促成了学生对社区生活的观察、体验、服务、研究和介入,已经在实现国际性的学术对话。
正是通过这些微观的日常生活重建,班级与中国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班级中的民主生活,在通达未来的民主社会发展;班级建设对人的培养,在成就未来不确定时代的建设者;班级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新文化形成,在成就未来社会的价值积淀。
总之,“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班主任们在继续努力着,也愿全国更多的班主任在共同的前行中,成为学校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力量,并创生属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