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2016-07-09吴松飞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吴松飞

摘要:高职财经类专业建设应契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文章梳理了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分析了财经类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从政府推动、多元联动、特色发展和瞄准市场需求等方面提出了财经类专业群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群;区域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高职财经类专业建设应契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等。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现状

教育部、财政部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提出,要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实施特色发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看,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强调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专业群建设应考虑对接哪些产业,重点建设什么专业,哪些专业可以支撑专业群,通过专业的“聚集”,整合与共享资源,形成合力。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众多高职院校围绕现代服务业建设特色鲜明的财经类专业群。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带动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等专业形成会计专业群建设,并联合浙江企业、会计研究中心组建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通过合资共建实践工场、共接研究项目、共担公司业务、共同培养人才,形成了产学结合、学生与职员、实践与就业的有机合一,实现“零距离”对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群以“创新”、“创业”、“创优”为目标,构建多维“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注重信息技术与商业贸易两大学科的交融,强调职业教育与商教特色相结合,从师资队伍、实训资源和特色课程等维度推进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发展。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港口物流和闽台经贸为重点,联合漳州港、大型物流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漳州港和厦门湾港口经济发展需要,面向闽南金三角区域港口物流和临港企业物流行业,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从现有研究看,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一般立足于区域经济的特点,构建专业群框架,课程体系设置紧扣人才培养的目标,联合企业共同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吸引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专业群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众多高职院校依托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在专业群的建设中重视加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贡献率和辐射力,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建技术服务中心,不断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开发、转让和推广应用。积极发挥智囊团作用,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课题开展战略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产业发展为专业设置和专业群构建指明改革方向

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同时企业内部的服务职能,如研发、设计、财务、咨询、销售等被逐步分离出来,生产性服务由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运作,使服务更加专业,催生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瞄准现代服务业,各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深化专业改革,设置新专业,重构专业群,更好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策略

刘延东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指出,要进一步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依法履责把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和创新创业的时代需求更加契合。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面向现代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应加强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推进专业群建设,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推动,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财经类专业改革发展

政府应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高职财经类专业特色,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文化、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注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需求少、就业率低的专业限制发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专业,办特色专业。同时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开展区域产业需求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实现区域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从而带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改革发展。

(二)多元联动,以协同发展强化财经类专业群的区域特性

多元联动是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应加强合作,通过协同创新、协同发展达到双赢效果。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财经类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校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应利用优势资源,瞄准产业发展趋势,融入到现代服务业中,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应统筹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专业群,通过共建共享专业群,强化财经类专业群的区域特性。

(三)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创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的特色发展应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性,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应体现地方特色,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构建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三层次双元”校企合作机制,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创新基于理事会架构下的“内引外联”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拓展专业群的区域服务功能,提高专业群的区域服务能力。

(四)瞄准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群建设的良性对接

专业群建设应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应符合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专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良性机制,强化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弱化就业前景差、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良性对接,应通过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校中企和企中校等,强化学校的实训资源,从而形成学生技能训练场所与企业职工培训场所共享,学生实验创新、孵化与企业技术研发、推广共建机制。

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应致力于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职财经类院校应变革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财经类专业,设置新专业、新方向,如“互联网+金融管理”可以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互联网+商务管理”可以设置“移动商务专业”等,积极探索在“互联网+专业设置”、“互联网+课程建设”和“互联网+校企融合”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创新,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3]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4]孔德兰.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5]张晓晖,张文娟.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群)实施“三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6]沈凤池,王慧,丁荣涛.商贸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

[7]李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8]刘延东.让尊重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的致辞[N].中国教育报,2015-05-16.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