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设计与实施

2016-07-09周伟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周伟华

摘要:通过对部分中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从岗位能力出发,讨论了建立能力递进、层次清楚的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及构建基于能力递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各方的需求。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90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统筹规划下,要使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必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因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师资的培养、评价机制等领域的衔接无不以课程衔接为纽带来实现。近几年我国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学校中高职衔接的实际运行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实施方式。

1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国部分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衔接操作方案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有衔接方案,但方案中对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都没有指明有效的衔接方式,特别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衔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这种一致性和层次差别应通过课程来实施来体现,但目前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在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课程目标都是要求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账务处理程序,能熟练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具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结账与对账、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在课程目标上基本没有差别,这种课程定位造成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或课程目标雷同,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各职业院校虽然都有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但执行过程中大多是教师自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内容都有重复,有的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重复率达到5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全国大部分省市中高职衔接专业还没有制定中高职衔接各专业的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有少数专业虽然制定了专业标准,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1.3 技能培训重复

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业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大特点。例如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既设置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还集中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走访调查全国中高职学校的会计技能实训课堂,发现中高职会计技能的实训主要包括点钞训练、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这些实训基本都是通过重复练习达到提高会计技能的作用。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和会计课程难度虽然不一样,但是会计技能实训的内容却有很多重复交叉的地方。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重复加强了基础会计技能的学习,但是到了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时并不能连贯地以已有会计技能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会计技能(比如纳税筹划、筹资管理、决策管理能力)。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2.1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专业衔接的模式直接决定课程衔接的方式,目前,中高职衔接有“五年一贯制”,“3+3”,“3+2”,“2+3”等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差异,通过对全国实现了中高职衔接的20所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2+3”或“3+3”衔接模式,少部分学校采用“五年一贯制”或“3+3”衔接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大部分学校反映,采用“2+3”的衔接模式更有利于中高职学校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人才的培养虽然由很多要素组成,如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管理等,但核心要素是课程,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的定位也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高效衔接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还是“互联网+”的需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本文提出“满足多方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要满足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

“满足多方需求”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基础上,对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了改进,尤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改良,主要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在开发及改良方面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欧盟国家也逐渐淡化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把培育学生适用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借鉴了国外很多成功的经验,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在逐步转变课程价值理念,“满足各方需求”也即是满足政府服务于社会变化的需求、满足创新、创业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3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思路

在“满足多方需求”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采用层次递进、类型多样、模块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层次递进,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根据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需要能力逐步递进,工作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专门的职业特定能力等,如,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基本信息处理能力是个人的核心能力,又如,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能力,从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能力角度确定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选取内容提供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标准制定能力递进的课程标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不同学校的专业与课程组合,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次递进、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类型多样,就是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互结合,从所有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发现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质量管理,难以打造“中国制造”,也制约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类型需多样化。课程体系衔接怎样类型多样化?首先,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完善的行业,就应该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双证书;例如,数控专业、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较完善,在组织教学时就将这些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其次,对于哪些学校不能直接取证的国家考试,要求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一致;再次,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工学结合的方式,掌握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制定类型多样的课程标准才能保证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模块化,根据中职、高职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类型的要求,将能力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建立模块化课程时,既要有教师参与,更要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将不同类型的能力转换为课程,从职业特定能力延伸到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这样建立的模块化课程能够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中高职整个教育过程,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高效运行。

4 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只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高职课程衔接才能够真正实施。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人文素养课既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强化个人的核心能力。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要对普通文化课进行重新整合和分类,如人文素养类课程、核心能力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生涯心理类课程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因核心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迁移能力更强,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学习。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达到教学课时的40%左右,当然,有许多内容不一定组织课堂教学,可一通过各种活动课或活动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专业课程的实施。可以按照模块化课程,有特定技能课程开设建立初步的职业概念,扩展到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跨行业能力课程,内容既要纵向深化,又要横向拓展。

采用“能力递进,类型多样、模块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既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层次清晰,又能使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多方需求,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