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漳浦土楼的建筑特色

2016-07-09刘海荣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漳浦县历史文化土楼

刘海荣

摘 要:漳浦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普查登记的土楼有一百多座。土楼主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漳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土楼在建设中用料讲究,工艺高超,质量上乘,墙体保存数百年强度不减,形成了独具漳浦地方特色的土楼建筑风格。

关键词:土楼;漳浦县;建筑工艺;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85-01

漳浦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早在1.3万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东晋义熙九年置绥安县,属义安郡(郡治在海阳,即今广东省潮安县东北),县治所在今漳浦县的盘陀。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漳浦县,县治附于州治(漳州),治所在梁山之南、漳江之北之间(今云霄县境内)。开元四年(716年)县治附州治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芗城区),漳浦县县治仍留李澳川,至今不变。历史上几次的南迁:春秋战国时期,浙江越族人因社会动荡南迁入闽;东汉未年中原战乱,不少中原汉人“衣冠南渡”;唐代陈政、陈元光率兵入闽南平“蛮獠啸乱”,陈氏家族及其部属共87姓在此安家,落籍漳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促使中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闽南文化。漳浦的建筑文化正是在这种独特的闽南文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且土楼建筑主要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建造,从而形成了独具漳浦特色土楼建筑风格。

一、土楼的兴建具有历史时代特点

漳浦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周围岛屿林立,是倭寇活动最猖狂的地区。公元十三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战争,失败的南朝浪人纠集走私商人、破产农民,组成团伙进行海盗活动,越海到中国沿海各地,进行骚扰抢劫。到了十五世纪中叶,这种进犯更为猖獗。据《漳浦县志》记载,仅明嘉靖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就有9次大规模倭寇来犯,进行掠夺,损失惨重,人心惶惶。而官方建造城堡,只能保护局部地区,倭寇骚扰掠夺的对象则常常为乡下村镇,沿海人民不堪倭寇的侵扰,为了家族的安全,争相建造土楼以自卫,这应当是土楼在闽南沿海地区大量出现的最初背景。现存漳浦明代土楼中,大多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而清代早中期出现的第二次建造土楼高潮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农村宗族之间的矛盾,“红白旗”封建械斗,这场争斗前后延续了七十几年。在封建社会,民众的利益往往以一个家族的利益来体现的。在漳浦农村,各大小家族之间的利益争斗一直没有停止过。早期,大量北方家族姓氏迁入闽南,在漳浦广阔的土地上,他们通过自身不断开拓,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清代中期,政治和军事活动相对稳定,各农村区域基本稳定,各家族姓氏的势力范围比较明朗化,各地方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动用武力相互争夺。到了清中晚期,终于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各家族为了本家族的安全,各聚族而居的家族村落,开始大量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正因为明清时期这些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现漳浦土楼中超过三分之一土楼为明嘉靖和清乾隆时期建造的土楼。

二、土楼建筑构造简单朴实、美观实用

漳浦土楼基本上是作为逃避战乱的临时性避难场所,而不像闽西一带,作为长期性的生活居住场所。土楼的建筑用材特别,黄土和石头是构成土楼的主要材料,岩石和夯土筑成外墙外观整洁、朴实、坚不可摧,能有效保护外墙。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土楼除了岩石和夯土筑成的宽厚墙体外,其楼板铺设,大面积的内向通廊,梯道、扶手,以及柱楹椽桷都是木材。土楼毕竟是以家族建造的大型建筑,在建造时期,社会环境常常正处在动乱时期,建设时间短,一般必须动员全族的劳动力参与,大量的夯墙工作,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木作大多数族人均可担任,而诸如梁架斗拱制作,木石的雕刻,这类工艺性强,必须由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人才能承担,而这类工作极为花费时间和材料的,在偏远的乡村,那时正处在动乱之中,这种专业的工匠及优质的材料并不容易找到。此外,作为临时性的公共避难建筑,人们也不可能对非实用性的装饰构件有大的投入。所以,在土楼中,木结构基本上都较为简单,讲究实用。楼的梁架基本不用斗拱,用穿斗式为主,通廊木柱承重。经过雕琢的柱础在漳浦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量采用,而这种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在土楼中却很少出现。最为讲究是楼门,它关系到楼主、家庭的地位和身份,是楼堡的门面。一座楼的建造规格、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可以从楼门充分体现出来。但仍以朴实为主,楼匾通常为花岗岩石,雕刻楼名、建造时间。门框也采用花岗石,券顶或平顶,有的门上面两侧嵌一对门簪,用青石雕刻图案,通常为福、禄、寿等吉祥图案,突出于墙面上,仅此而已,并没有太多的装饰。

三、土楼的建筑材料具有地方特色

漳浦地处东南沿海,山脉与山地丘陵呈马蹄形向东南倾斜分布,山上蕴藏丰富岩石,已探明的花岗岩石储量达亿立方米以上。岩石在土楼中的运用极为普遍,有相当一部分土楼,底层采用条石构筑,二层以上才用三合土夯筑,位于漳浦县前亭镇文山村的大安楼,使用经过精细加工的岩石,实为罕见,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工程浩大。土楼的楼匾通常为花岗岩石雕刻,有的有边框,有的无边框,也有的匾面与边框分为多块组合而成。土楼的门框、门簪、门窗、水槽等也采用岩石雕琢而成。土楼三合土一般以黄土、粗沙、石灰为主,漳浦地处东南沿海,贝壳类的海产丰富,土楼中所用石灰通常用本地的盛产的海蛎等贝类的壳烧制而成,并加入红糖、糯米、蛋清等进行夯筑,用料讲究、工艺高超,质量上乘,不怕雨水冲刷,大多数土楼经过数百年,强度不减。在现存明代土楼的三合土中,混入了大量的未经烧透的海蛎壳,部分海蛎壳完整地保存在墙体上。在闽西北传统建筑主要是青砖灰瓦,而闽南地区以红砖红瓦为主,屋面红瓦盖顶,地面红砖铺设。土楼建筑中所采用的红瓦、红砖均用本地普通黏土烧制。

四、土楼的防御功能突出

防御能力是动物之本能,人类在文明发展历程中,从挖洞穴居住,到建造房屋,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免遭大自然风雨及其他生物的袭击的袭击。漳浦位于东南沿海,是倭患的重灾区,土楼在建造时,其考虑的是防御功能第一,生活功能第二,对于防御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在土楼建造上更加注重土楼的防御功能。从而形成了漳浦土楼防御能力在整体上要远远高于闽西南的其他地区的土楼。土楼的防御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于外墙的坚固程度,在漳浦土楼中其墙体绝大多数采用三合土和条石筑成,坚不可摧。其次,楼门作为日常进出重要通道,也是外敌入侵的重要部位。在土楼大门建造上,建造者们颇费苦心。门框均采用石构,门四周墙体也是条石构筑,并加大墙体厚度。门框设三层,安装二重厚木门,门板常以榕木、樟木做成,厚度多在10厘米以上,极其牢固。两层门板之间可以填土,内部门框或两侧墙上设置横木,防止来犯的敌人撞门。因木制大门惧怕大火,为了防止火攻,在门框上特意设置注水孔,当敌人用火攻烧门时,可以在注水孔注水淋灭大火,确保大门安全。作为民居建筑,窗户是通风采光的重要部位,在建筑中必不可少,却是防匪防盗方面最薄弱的部位,正因如此,建造者极其关注窗户问题,为了达到最佳的防卫能力,土楼在第一层基本不设窗户,楼的二、三层才有开窗。在全县一百多座土楼中,只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赵家堡完璧楼,在底层隔间有设窗户。但也是土楼防御需要,其窗户内宽外窄,外立面呈长条形,平面呈漏斗形,外侧宽约0.1米,内侧宽0.4米,高0.4米。外敌根本无法通过小窗打击楼内,而楼内则可据此观察和打击外敌。二楼窗户外框通常为石构,中间用条石筑成两条狭长的小窗,宽度一般在0.15米以内。三层才设与一般民居等大大窗。这样的设置使外敌通过窗户攻破大楼的可能性降到低。为了更好地防御和打击侵犯者,漳浦土楼中充分仿造城池的建造模式,在建造墙体时,外墙头露出于楼面约1.0米,并靠墙设环楼通道,有的干脆将墙头做成城垛状,以观察和打击敌人。此外在外墙上也仿城墙的作法,墙上建角楼。有的两侧设角楼,中部各设一个马面,平面呈“十”字形。到了清乾隆间,出现了漳浦地方特色的“卍”字形楼,当地俗称“风车辇”楼,这种土楼在土楼的四角各建一个圆弧形的角楼,每一个角楼均可以控制两侧墙面,并可以通过内通廊快速赶到四角,相互配合,相互增援,达到极佳的防御效果。

五、结语

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闽南交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类土楼达数万座之多,其中二层以上、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土楼就有数千座,主要分布于龙岩、漳州等地区。现存福建土楼中,具有绝对年代最早的土楼是建于明嘉靖37年(1568年)漳浦县的一德楼,其墙体夯筑、平面布局,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漳浦土楼的起源应早于这个时期,因资料的不足,无法深入考究,但四百多年来,漳浦县的纪年土楼从没间断,其发展脉络清晰,建筑形式丰富多姿,其“卍”字形土楼在福建土楼中绝无仅有,夯土工艺精湛,防御体系完备,各种居住形式共存,多种建筑工艺并用,是福建土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闽西南土楼发展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浦县志[M].漳州:金浦新闻发展有限公司,2011.

[2]王文径.土楼与城堡[M].漳州:漳浦县金浦新闻发展有限公司,2003.

猜你喜欢

漳浦县历史文化土楼
漳浦县赵木兰养殖有限公司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漳浦县举行“圆梦大学”助学金发放仪式
走近永定土楼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船载万斤靠舵人——记漳浦县直机关下派干部、美林村党支书赵文勇
走进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