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临沧民族山区“教育贫困”的思考

2016-07-09杨晓宏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思考

杨晓宏

摘要:当前,临沧民族山区正面临着一系列教育“瓶颈”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棘手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有力推进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使民族山区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实现山区各民族社会进步和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民族山区;教育贫困;思考

教育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有决定意义,然而当前临沧边远民族山区的教育“贫困”现状却比较严重,值得思考和发展。所谓教育贫困,是指在教育成为个体的合法权益,即假定每个人按照其智力发展水平和个人意愿有权利在取得一定资格后接受相应教育的前提下,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山区教育,是云南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难点,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就临沧来看,边远民族山区的教育贫困比较突出。

一、临沧边远民族山区教育基本情况

临沧全市辖七县一区,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有彝、佤、傣、拉祜、布朗、白、傈僳、回、苗、德昂、景颇11种世居少数民族,其中佤、傣、拉祜、布朗、傈僳、回、苗、德昂、景颇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有3个自治县,13个民族乡,自治县和民族乡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4.62%。据2014年末统计,全市总人口2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4.57万人,占总人口的40.3%,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社区)有569个4966个自然村,占930个村(居)委会的61.18%。其中, 65%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寨生活在贫困边远的高寒山区。据2013年统计,临沧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12所,在校生39.97万人。其中:小学1096所,在校生19.35万人,小学阶段入学率达99.68%,巩固率99.20%。初中101所,在校生9.8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5.10%,巩固率97.34%。普通高中17所,在校生2.7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残疾儿童在校生(含随班就读)109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4.11%。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56%。全市共有教职工24661人,其中专任教师22712人。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6年。

(一)教育脱贫任务艰巨

临沧是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重大。目前现有贫困人口25.94万人, 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60.75万人下降到2014年25.94万人,三年间,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至12.7%,全市力争在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指标。从临沧民族分布情况看,具有边、山、少、穷的特点。2010年末,全市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有40万人,其中多数是少数民族,年纯收入在785元以下深度贫困的人口11.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9.54万人,占80.1%。目前全市边远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还有1376个自然村,分布在511个村委会,占全市897个村的57%。特困民族34658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5%。耿马、沧源、镇康3县的10个乡镇41个村民委员会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290.791公里,11种世居少数民族中,佤、傣、拉祜、布朗、傈僳、回、苗、德昂、景颇9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二)民族人才培养不够协调

近年来,国家经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民族各类人才已取得翻天覆地变化。全市有各类人才近5万人,少数民族人才近2万人,其中,公务员近5000多人,事业单位约15000多人,占各类少数民族人才总数40%,少数民族人才分布在教育、警察、卫生、农业、林业、文化等行业,少数人才发展呈现平稳合理趋势。然而从所培养出来的各类民族人才当中看,首先,60%以上偏重于文科专技人才,而理科专技人才却少得聊聊无几;其次,男多女少的现象依然突出,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不利于民族优秀人才队伍的茁壮成长。当前少数民族人口多、杂居分布广散、贫困面积增大、义务教育普及率程度不高、群众生产生活科技含量少等是临沧民族山区最突出的现实问题。

二、临沧边远民族山区“教育贫困”的根源所在

从目前山区孩子入学状况看,基本能维持正常入学达标率水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民族山区辍学率却明显上升,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民族陈旧观念占主导

民族山区地处边远高海拔地区,自然生存条件比较单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民族陈旧意识比较突出,对教育的需求、理解和渴望仅仅只局限于会算或掌握几个文字而已,没有过多的追求,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缺乏考虑,求学意向不坚定,求学思路不清晰,求学心情不急切等导致许多山区学生不能坚持学业而半途荒废。

(二)民族山区教育轻视观严重

由于山区生产力落后,山人忙于看山自然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并不强烈,形成了以山区独特的“教育意识轻视观”,习惯于山区单一简陋的生活生存方式,传统的小农意识极强,对教育(科学知识文化)的认同普遍低下,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念头,他们始终还没有走出原始山寨的自封意识。

(三)重男轻女思想误导教育意识

自古以来,在许多山区家庭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顽固观念,“重男轻女”,不愿攻女孩读书上学,一般情况下无论女孩子学习好差与否,只要女孩已读到高小毕业甚至初中等,就不再支持他们读书上学,认为“女儿已经到了该改嫁的年龄,读书或不读书同样可以生产劳动,不如趁早学习干活学本领等”,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将来出路,视野只局限于山卡卡的小世界范围。

(四)较恶劣的山区地理环境影响

山区地理受限,民众整体素质不高,对教育的需求量有限,却看不到知识的无穷力量和威力;由于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较大,导致“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相互“碰撞,”形成了“排它文化”的严重现象,从而影响受教育程度的面和量;物质生活的严重贫乏决定了精神领域的追求需要,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就无法迫使山区孩子刻苦学习,因而使得许多山区孩子因物质匮乏而错过求学的最佳机遇。

三、临沧民族山区“教育贫困”的主要问题

临沧的“三区一线”(即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和边境沿线)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攻坚难点。教育困惑最突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因素的制约

临沧民族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其村落大多分散而居,山大箐深,交通不便,给教学带来极大困难。许多村寨正处在高山、峡谷和河流的环绕之中,村寨之间被分隔成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封闭世界。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始落后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之复杂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制约,导致山区贫困的现实情况不言而喻了。贫困制约了人们的教育能力,缺少知识使民族山区继续过着与世隔绝的落后生存方式,而这种落后的生存方式又不断抑制着对教育需求的程度。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和传统习惯对边远民族山区的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边远民族贫困山区至今仍沿袭着广种薄收、刀耕火种和靠天吃饭的原始山地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受地理环境等诸因素制约,这些山区没有使用机械耕作习惯,也没有进行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条件,这种原始山地农业生产模式并不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低需求。其次,边远民族山区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不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多,甚至是文盲,他们体会不到知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缺乏了培养人才和现代科技意识。再次,由于山区物质文化生活较为贫困,目光短浅,精神文化领域更谈不上来,使得一些学生家长形成“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的狭隘观念,一些学生被父母随意叫回放牛、做农活、干家务等,导致部分民族山区学生辍学流失率严重,同时也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使民族山区女性在受教育方面与男性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三)农村学生生活补助面小

由于生活补助仅限于寄宿生中的部分困难学生,且补助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未享受补助的农村学生和学前班的家长有一定思想情绪。

(四)教育经费的筹集不足

民族山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高寒山区贫穷,工矿企业发展规模有限,甚至寥寥无几。因此,办学筹集资金来源无门,而自身又无法筹集经费,再加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很差,部分学校危房改造状况依然存在,教学设备甚至无法形容等。山区学校办学硬件基础设施薄弱滞后,校址合理分布不均,受外部周边环境干扰影响极大。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场面积、音体美器材配备、生机比、生均图书册数等办学条件达标率低。

(五)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师资配套不协调

临沧民族山区广泛分布于七县一区的高寒贫困山区,那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一方面由于农村校点仍较分散,规模较小的教学点教师和食堂人员紧缺;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需要配备音、体、美、信息等学科教师,艺体专业教师和信息教师紧缺。而山区老师以前绝大都数是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相对来说基础更薄弱一些,教师上课常常环山绕水一程,住危房、催学生、垫学费、扣奖金等是他们经常面临的工作压力。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和不稳定性已成为山区基础教育的一大隐患。近年来,中央政府虽然已对教师的工资待遇做了适当调整,但部分山区教师的工资拖欠现象还日益严重,国家政策规定的各项补贴仍未无法兑现,造成了教师情绪低落,甚至不安心工作等。首先,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产生主要有待遇极大的不公平是形成民族山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直接因素。比如说,山区教师的吃、医、住、行、学和工作生活条件等,始终未得到解决和改善。因此,山区骨干教师都纷纷要求改行或调走等。其次,民族山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没有机会出来参加培训学习。更无法酌情处理好“教与学”的工学矛盾。

(六)民族山区学生流失突出

据云南省有关统计,农村山区学生辍学率高达 25%左右。学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民族山区群众收入不高,有的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吃、穿、住、行都有困难,要支付日益增长的书费、杂费十分吃力。二是“读书无用论”严重挫伤大家学习积极性。不少人认为,读书时间越长越吃亏,有的家庭孩子即便考上了却没钱攻读,甚至有的家庭就是借钱攻读大、中专毕业后,分配时没有后台和就业渠道,工作安排照样成问题。因此“读书无用论”是少数民族山区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因素之一。三是外出务工青年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山区青少年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认为呆在山里没出息,想方设法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于是一个影响一个便纷纷辍学出来打工,形成一股打工潮。四是法制观念淡薄。虽然《义务教育法》已颁布多年,但由于民族山区群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迫使子女弃学挣钱干活是违法行为,却不知道是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等。无是教育体制的大幅调整也是学生容易厌学流失的一个因素。例如,教学大纲、教育计划、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的大幅整顿,让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片面追求升学率,压抑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最终造成学生厌学和离开学校。六是适龄孩子就学条件困难。山区山大人稀,但因财力、师资及学生数量等原因,无法设立更多的校点,不少学生不能就近读书,每天要走几十里山路,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生活等难以保障,也造成了学生流失的一个方面。

(七)地方在均衡投入和集中投入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但是,教育面广量大,在实施校园校舍项目建设中,地方财政除了需要配套相应的资金外,还要承担附属工程所需资金,由于地方财源少,无法承担相应附属工程资金,导致许多工程延期,甚至无法开工建设。

(八)民族山区学校后勤保障不足

贫困山区从事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人员和生活指导、心里辅导、校医、安保等人员十分紧缺,生活设施设备不配套,边远山区学校人、财两空,后勤保障机制无法适应于当代社会教育管理理念,更让许多教师到来之后心灰意冷,无法安心工作。

四、改善民族山区“教育贫困”的基本对策

改善民族山区教育落后的现状不可能靠一时的工作热情就解决好,它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因此,具有长期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加快民族山区教育事业发展

临沧应认真落实《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山区教育的落后主要在于“贫”字上,山区贫困不但存在思想、观念上的贫而且物质生活也特别贫乏,决大多数家庭由于缺钱少粮短衣而无法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使得许多孩子过早地放弃了求学的念头。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山区发展的局面,光靠农民自己是不行的,只有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各项举措,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拓宽山区教育对口支持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教育经费等。最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达到人力资源强市要求,使临沧教育与全国、全省共同发展。

(二)必须努力加大对民族山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根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边远贫穷民族山区地方要开展一系列扶贫攻坚计划。当然,扶贫攻坚也包括教育扶持的实施项目。一要加大对民族山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和资金扶持援助工作,特别是教学楼和教师住房改造建设项目要放在各项教育基础工程的重要地位。二要面对民族山区学生辍学率严重的状况,国家要继续实行“三免一补”(即免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和生活补助费)制度,使他们能继续上学读书、完成学业,让山区人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贫困山区的亲切关怀。三要增加财政上对民族山区教育经费的划拨数额,确保民族山区教育与发达城市教育平等共享最佳教育公共资源。

(三)强化民族山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民族山区人的落后在于思想观念上的落后,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在于地域之差的劣势受限,交通信息闭塞、视野开阔不宽,从而影响了山区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是着力改善和提高民族山区教育素质的关键主要在于强化民族山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机制,切实维护广大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从长远高度来思考问题,尽量满足山区教育资源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对山区基础设施滞后建设的投入。设置农村学校教师工作补贴,切实提高农村特别是艰苦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借助现代最强大的网络教育共享资源库,学校可通过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服务平台普及最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让广大山区师生充分利用好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的教育需求。三是强化山区教师培训机制,统一进行教学业务培训与个人自觉学习的方法,提高山区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建立市、县 (区)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每一级教师培训机构都有明确的教师培训规划和目标任务,保证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开展继续教育远程全员培训,目前,全市已有14591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员远程培训,4139名教师利用光盘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教育互动机制,开展诸多学习与交流服务平台,探索山区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分析教学方法和特点,促进教与学的提高,达到提高山区教育与自我知识更新的目的。

(四)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应用

在许多民族地方建议推行民族双语教学工作。首先,双语教学对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由于民族山区学生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语言思维理解及其表达方式基本上都模仿着本民族语言习惯,而到了学校以后却接受了新的汉语教育思维模式,一下子很难转不过弯来,因此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造成了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不时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假若使用双语教学模式,民族学生很可能通过使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和理解,很容易提高思维辨析能力,从而减轻了许多负担。其次,目前双语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培养又相对处于倒退状态,以前所培养的人才几乎已改行完毕,今后,双语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希望在教师的培养以及教材的编写使用方面再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动交流

国家层面机构应制定欠发达民族山区与发达内地互动交流学习政策平台,开展“友好学校对口帮扶”行动,帮助边远山区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计划地做好优秀教师到贫困山区对口支教和开展城乡教师互动轮换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待遇措施,让更多优秀人才安心扎根于民族山区的教育事业;同时也要选派部分山区骨干教师出来外面学习交流,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经验互学互鉴等。通过这样一种“对口帮扶”计划行动,民族山区与内地发达地方之间的教育均衡问题才能逐步缩小,民族山区教育脱贫之梦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杨崇龙,邱林.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Z].2011.

[3]临沧市教育局.临沧少数民族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

[4]临沧市教育局.2013年度临沧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Z].2013.

[5]临沧市教育局.2013年度临沧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Z].2013.

(作者单位:中共临沧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