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2016-07-09常光辉陈纪南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主成分分析创业教育

常光辉 陈纪南

摘要:针对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创业资源浪费以及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为了使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文章从实际出发,通过对50名已创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已有的研究,初步找出了影响大学生创业的18个因素。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了代表创业者不同指标特征的五个主要成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在校大学生教育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为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投放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能力;主成分分析

近年来,就业问题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国很多年,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好体现,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广大学生生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就业市场一直不景气,研究大学生创业现象,增加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更是显得尤为必要。

近年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人数比例依然十分低,相对于美国大学生28%的创业比例,我国2%的创业比例更是显得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扶持或者教育资源的利用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纵观国内的创业教育研究, 郝维钢,严毛新,何郁冰等人分别从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创业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理论分析,何忠伟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但仅限于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王坤首次提出了创业禀赋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因此,研究出一种对适合创业大学生群体的筛选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能够以创业促进就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团队异质性理论

国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创业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尽管创业现象已经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在研究中真正对创业下一个清晰完整定义的却不多。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了对创业团队异质性领域的研究,该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外部异质性(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第二阶段在外部异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将企业发展过程作为调节变量,欲反映创业过程的复杂性要求;第三阶段的研究综合了外部异质性与内部异质性(价值观、认知风格、经验背景等)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并认识到两者的交互作用,而不再是单线式的切入。团队异质性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但归结到一点,该理论主要说明了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素质各不相同,其应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从而影响着各自的创业绩效。

根据团队异质性理论,笔者认为创业者和未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创业素质是有差异的,而目前的调查多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展开,鲜有针对已创业大学生的针对性调查研究。因此,针对创业大学生开展专业性调查研究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创业主要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为了清楚掌握已经创业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行为特征与所创企业的相关情况,同时考虑到创业大学生资源的难获取性,本文主要选取了江苏镇江、南京、常州等近10所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搜集了50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创业主要影响因素梳理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自身内在的兴趣与价值观之外,还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息息相关。许多研究发现,个人背景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Brockhaus的研究指出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父母角色模型都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Krueger&Carsud的研究也表明父母是企业家,那么子女更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创业意愿。Kirzner将创业知识与专家知识区分开来,认为专家可能未完全识别其知识的价值或将其转化为利润,而创业者拥有专家不拥有的创业知识。相关研究也证实,教育背景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比较大,通常而言管理类学生比工科学生创业意识更强烈。冯磊在文献分析与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学术界普遍公认的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种要素作出了界定,这些要素包括: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能力、承诺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并认为这些能力反过来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此外,大学生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业心理,这些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开拓创新、机遇能力、忍耐力、、领导能力、团队能力、权利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冒险性等。关于个人背景的因素并不具有可控性,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其创业意识的方式只能是通过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及教育模式间接影响其创业意识的生成。据此,文章选取了反应了创业者内在心理素养、创业技能及创业知识的主要因素,如表2所示。

(三)各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难看出,这18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为了更好地探究以上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的程度,且考虑到所列出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的重叠现象,文章选取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度。表三中给出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由表可知只有前5个特征根大于1,因此spss只提取了前五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39.87%,而前五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到了70.26%。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因素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各个因素对每个主成分的贡献各不相同。在第一主成分F1中自信水平X1、意志力水平X2、团队协作能力X6、消极情绪管理能力X3,责任心X4,交际能力X5的系数较大,贡献较多,可以看成是反映创业者自身内在素质的综合指标;F2中实践能力X11所占的系数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创业者将想法付诸行动能力的综合指标;F3中校外兼职实习频率X16,机会识别能力X9的系数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创业者商机把握的综合指标;F4中自制力水平X8、责任心X17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看成是反映创业者自律水平的综合指标;F5中商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看成反映创业者知识水平的综合指标。而法律政策知识和创业背景知识在各因子得分中的系数占比并不是很明显,笔者认为创业者并不一定必须掌握这两项知识技能,在必要时可咨询他人以获得帮助。

三、结论与启示

大学生创业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外非常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更多地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途径实现,其不断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课程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技巧训练等研究成果和经验,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内创业教育开始于2000年,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课堂式教学,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

随着各国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度的不断上升,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对创业教育所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大。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国内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流于形式或者缺乏针对性,只是盲目地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培训,虽然短期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往往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符合现代社会集约、精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每一个学生中普及。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以上因素的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出测评,以此计算出各个潜在创业者的综合得分。对于创业意愿强烈而相关技能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可以通过评测判断其所缺少的创业技能或者知识结构,并针对其缺少的部分对症下药。而对于创业意愿一般的学生群体,学校也可以通过测评,判断该潜在创业者是否可以转化为真正的创业者。对于在以上因素中表现突出,具有创业先天优势且创业禀赋较高的群体采取鼓励创业的措施,并给与适当的平台支持。而对于那些创业意愿小且综合得分低的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则可以通过提升其就业能力来提升全社会的大学生就业水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机会的识别能力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3).

[2]郝维钢,郑欣.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05).

[4]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07).

[5]何忠伟,任钰,郭君平,陈艳芬.基于AHP法的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

[6]王坤,李耘涛.创业禀赋中介效应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7]赖晓,丁宁宁,等.创业过程中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处理方式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10(07).

[8]黄昱方,秦明青.创业团队异质性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9]Brockhaus R H, Horwitz P S.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J].Entrepren

eurship: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1986(02).

[10]Kruger N F, Carsud A. Entrepren

eurship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05).

[11]Kirzner I.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An Australia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12]冯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2011(0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主成分分析创业教育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