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6-07-09赵应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产力新常态

赵应

摘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新常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阐释了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所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生产力;环境保护

以往,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牺牲环境也浪费资源。经济发展三大红利:资源、人口、计划不再有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不同的“新常态”。

一、客观认识与把握“新常态”

任何经济方式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中国GDP 2012年开始回落,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且改变的更好”;“常态”就是平常、正常状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五期叠加”。

经济增速换挡期。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降下来,社会各方面可能有一个适应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民工市民化正在向纵深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创新、集约红利充分得到释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突出体现,政府职能实现完全转变,这些均有利于实现经济的中高速。

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是经济增速放慢但结构在不断优化。在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下追求结构优化,是保证经济效率与效益的关键。经济结构的优化,均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即“稳中有进”。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较为突出,结构调整问题迫在眉睫。

发展措施消化期。与以往的发展不同,质量、效率和效益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关注的重点,着力于推进经济的战略转型。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速度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国家。中国经济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积极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反腐斗争刮骨期。防腐廉政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痼疾,是新常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新常态的反腐廉政建设坚持从中央做起,以上带下,发挥中坚与表率作用;坚持有虎必究,“老虎”、“苍蝇”一起打。

改革开放攻坚期。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仍处于大调整、大转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及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存。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创造新的优势,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制度供给,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新常态”不但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涵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政治建设呈现“新常态”。加强党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必须强力反腐、端正党风,制度治吏,构建公正、廉洁、勤政、担当的官场政治生态系统,使政治生态的重构成为中国政治的新常态。

社会建设呈现“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回结构发生了很变化社会需求、心态、问题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特点:结构定型化,利益碎片化,流动性变化加快。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采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稳稳进入“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常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地位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

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的内涵。在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步入新常态。

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的主要内涵:生态平等的价值观。“生态平等”的观念是将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的物”都视为平等的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和适应的新常态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以及生态平等的新价值观。

“五位一体”的战略观。实现中国未来经济高速发展,为未来经济把握方向,开拓发展生产 、生活富裕、生态优质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新战略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新常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资源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是一种新的资源观,是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未来发展的资本,生态优势即是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推动整个社会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共同指导作用。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国家执政的准则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会实现。生态文明将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此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此刻,提出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基于当前发展形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不仅符合我们贯彻的科学发展观,而且环境了生态环境压力,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新常态”的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与政府齐抓共管,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介强化生态优先的话语权,强化企业主体的法制意识、生态责任;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企业的道德约束,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意识、未来意识和整体意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基。

树立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意识,鼓励监督检举。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缓解气候变化的硬件建设,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以低碳排放为主,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全人类的责任意识,人人自觉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产经,2014(02).

[2]陈小林,许立.毛泽东反对领导干部特权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02).

[3]徐绍史.认清大势着力落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在201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经贸导刊,2013(19).

[4]吕晓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雾霾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赵泽明.关于城乡规划加强产城互动以实现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

[6]朱泓瑾.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文化整合[D].西北师范大学,2009.

[7]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D].成都理工大学,2008.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生产力新常态
来不及生产力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