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2016-07-09张颖
张颖
一、整地
为促进种子萌发,播前进行整地,使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有利于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同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在低湿地播种时要做畦或做垄,开沟排水,改善通气性;在风沙地区,表土层不宜过细过平,应保持较大土块或开沟做垄减少风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疏松的表土层不宜过厚,否则将松多深干多深,跑墒严重;在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我国北部地区,垄作有利于提高地温;坡耕地为减轻水土、肥料的流失与截留雨水,应进行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轮作由于长期连作容易增加土壤中病原物,加重病害的发生。为满足生产要求,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对作物的轮作要进行科学考虑。一方面,要求轮作年限合理,一般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进行确定。根据当前生产的要求,为保证病害的减少,同时使作物能够得到种植,所以一般都是进行较短年限的轮作,达到减轻发病程度。另一方面,对轮作作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开病原物的寄主作物,以免病害更加严重。
二、品种选择
1 品种选择的原则。品种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对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选择品种时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在作物和品种间应注意茬口与季节衔接。多熟制地区,应选择熟期适当而高产优质的品种;茬口早的宜选择耐寒性较强、适于早播的品种;茬口晚的应选择耐迟播的品种;间套作地区宜选择早熟高产、株型紧凑、秆矮抗倒的品种,以便早腾田,有利间套作物生长发育,发挥各季作物生产潜力,提高全年总产量。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各地的气候、土壤和生产水平不同,对品种的要求当然有所不同,要选择抗御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和与当年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品种。如生长季节短的地区,应选早熟、耐寒性强的品种;土壤瘠薄、施肥水平较低的宜选耐瘠、适应性强的品种;地势低洼或盐碱地区,宜选择耐盐碱力强的品种;土壤肥沃或施肥水平较高,宜选择耐肥、抗倒的品种;在病虫害严重地区,宜选择抗病虫性强的品种等等。随着生产水平和良种选育的提高,品种应不断更新。
2.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品种合理布局和搭配是按照一定区域范围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栽培制度、栽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推广品种,同时选择一定数目的各具特点的品种搭配种植,避免品种单一化,这样既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又可充分发挥各个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提高总产的目的。
三、播种
春播作物又分为早春播种和晚春播种2种。北方的春小麦、向日葵、油菜、甜菜等作物,南方的马铃薯、春荞麦、春油菜等作物,它们种子发芽最低温度要求为2℃~5℃,幼苗也较耐低温。因此,只要早春气温开始回升,或土壤解冻到播种深度时即可播种。
四、田间管理
作物田间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它包括播种后的镇压和耙地、查苗补苗和间定苗、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水排水、防治病虫草害以及防止霜冻等。
1.中耕除草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沿作物株行间进行的耕作作业称为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土壤的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它能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干旱时,它能破除土壤板结,切断毛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水分过多时,它能加快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农民常说:“锄头下边有火又有水”就是这个道理;中耕除草有显著的灭草作用,早铲趟,多铲趟,这是广大农村采用的最普遍也最经济有效的灭草手段。
2. 施肥
肥料效果大小,不仅与肥料质量有关,而且与施肥方法关系密切。只有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有重点按比例地合理施用氮、磷、钾、微量元素和细菌肥料,才能满足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施用时应选择最适宜的施肥方法,保证作物及时、有效地吸收肥料,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
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病虫害现象,那么,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