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6-07-09李恒
李恒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52例无脑梗死症状的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颈动脉超声获取软斑形态及声像学特征,并通过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对软斑造影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三维造影增强后,观察组中Ⅲ、Ⅳ型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Ⅰ、Ⅱ型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的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及横截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并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对于评价斑块稳定性,早期诊断及预测脑血管病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 颈动脉粥样软斑块; 新生血管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091-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5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由于斑块不稳定、出血、破裂(尤其是软斑块及易损斑块)而引起的心血管事件逐年增加,有研究报道,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63%以上均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斑块稳定是决定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疾病的进展有显著影响。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且安全无创,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3]。本研究运用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定量检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以期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软斑45块)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观察组,脑梗死诊断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全部经颅CT或MRI确诊,超声检查显示一侧(近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存在软斑块,厚度>2.5 mm,其中软斑回声特点为:内部回声较低,低于血管壁回声,且后方不伴声影。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8~78岁,平均(61.6±10.3)岁。选取同期就诊的52例(软斑52块)无脑梗死症状的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近1年无脑缺血发作史,颅CT或MRI检查未见脑梗死病灶,超声检查显示一侧(近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存在软斑块,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50~80岁,平均(62.1±9.9)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脑出血疾病、脑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疾病,无近期感染性疾病及血管闭塞性疾病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东芝阿波罗500)检查,超声探头频率为3~11 Hz;Sonovue微泡造影剂购自意大利Bracco公司,主要成分六氟化硫。检查前患者平卧,颈部垫高,检查时,行横向、纵向平扫,以《血管超声检查指南》[5]中斑块分类标准为依据,将软斑块作为观察对象。经超声清晰显示斑块纵向切面二维图像后行局部放大,其后转至造影模式,探头机械指数为0.07,图像优化后经肘静脉注射2.4 ml造影剂,同步计时并存储图像以备分析。选择颈动脉斑块内超声造影敏感区行斑块描记,根据时间-强度曲线计算造影斑块达峰时间,并以此时间为准,记录三维造影图像采集的开始时间。其后,在颈动脉及斑块内的造影剂完全廓清后开启三维造影,取样框调整至包含斑块所在部分血管,设定扫描角度在40°,其后经肘静脉注射2.5 ml造影剂,同步计时并存储图像以备分析。造影结束后,使用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斑块体积,并对获得的三维图像处理行反转成像,观察新生血管条数并计算血管指数(新生血管条数与斑块体积的比值)。颈动脉横截面积狭窄率为颈动脉横截面积与斑块横截面积差值占颈动脉横截面积的比例。
1.3 观察指标与分型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血管指数、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颈动脉横截面积狭窄率及软斑内新生血管分型情况。其中新生血管共分为四型,Ⅰ型:未见斑块内回声增强;Ⅱ型:斑块内回声仅局部增强,呈现为星点状;Ⅲ型:斑块内回声呈现为短条状或者斑点状增强;Ⅳ型:斑块内回声呈现网状或者条索状增强[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型比较
超声三维造影增强后,观察组中Ⅲ、Ⅳ型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Ⅰ、Ⅱ型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管指数、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比较
97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粥样软斑块97块,每例各一块。观察组血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的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及横截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是决定此类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7]。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退行性炎症病变,随着病情进展,会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及冠状动脉及颈动脉引发心血管疾病[8]。近年来,大量病理学研究证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观察新生血管形成,并进行合理量化分析,是评估斑块稳定性及疾病预后的重要课题之一,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超声造影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造影的增强强度和斑块厚度、回声、狭窄程度显著相关,由于其安全、无创,且显影良好,因而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由于新生血管走行、分布立体化、空间化,常规二维超声不能完全显示,而超声三维造影成像通过造影信号采集及后处理能将血管走行及分布立体显示,对于分析血管形成情况价值更高。通常来讲,造影强度高的部位往往斑块不稳定,且存在较高炎性反应,不仅容易诱发新生血管形成,同时,此处斑块极易破裂出血,进而可引发其他并发症,临床上一般软斑造影强度高于硬斑及混合斑。血管指数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条数与斑块体积的比值,以往,临床上常将其用于鉴别良恶性肿瘤,近年来,其逐渐被用于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血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软斑体积、斑块最大厚度及横截面积狭窄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斑块所致的脑梗死发生主要和斑块的性质有关,而和动脉管腔的狭窄率无关。
综上所述,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能检测并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新生血管,对于评价斑块稳定性,早期诊断及预测脑血管病具有积极意义。但超声三维造影成像技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受到颈动脉搏动影响,且检查时间长,故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179.
[2]李利军,赵嫦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3):6-8.
[3]朱英,邓又斌,刘娅妮,等.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5):882-886.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11):911-920.
[6]赵雅萍,邹春鹏,孙晶,等.超声造影三维成像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1):937-939.
[7]刘志敏,黄碧霞,古泉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54-55.
[8]王显志,罗孝勇,邓萍,等.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3-5.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