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研究
2016-07-09张玉春
摘 要:为了准确地衡量广东城镇化水平,文章结合其他研究,建立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包括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发展、精神、城乡协调等方面的内容。论文使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修正,接着对广东省21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各市的城镇化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为其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6 -03
一、背景意义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必由之路。
Ray.M.Northam(1975)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总结为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初始阶段是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现代工业规模较小,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加速阶段是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而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致使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此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经过快速的发展后,人口红利已经得到充分的挖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都在减小,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趋于平稳。
传统的城镇化理论都是基于工业化,即经济城镇化而提出的,因为经济城镇化是整个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1996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即中等收入阶段。在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顺利摆脱“贫困陷阱”;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此必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胡鞍钢(2010)认为如果不能顺利度过“中等收入陷阱”,将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加大、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就业困难、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田雪原(2011)认为,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把握好人口城镇化的方向、速度、结构和质量,要转变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
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有过惨痛的经历,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等环境公害事件;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水资源缺乏、住房短缺等城市病。这是由于在城镇化初期,城市规模、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
所以传统的城镇化理论认为城镇化水平是城镇户籍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一指标体现的是城镇化的结果,但城镇化的过程与质量并不能得到体现。为了克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应该实行全面的城镇化,即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指人的城镇化,也不再片面追求城镇化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所以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本文将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实质及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省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
二、指标体系
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开始兴起,中国社科院社会所(1991)提出了包括四大类共19项的指标体系;清华大学(1994)也提出了十大类38项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国家城调总队(2005)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个部分的层次:经济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统筹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
李爱军(2004)以无锡和泰州为例,建立包含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指标的综合指数,认为综合指数法可以详细准确地解释城镇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因素。匡远配(2005)建立了指标体系的复合方法,反映和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城镇结构、生活质量和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特征。
地方政府发布的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具有数量不多、实用性强、各自为政的特点,学者的研究因地制宜,部分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可比性较差。所以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包括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发展、精神、城乡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在指标中体现城镇化发展速度适中、水平适当、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五个方面的特征。
城镇化速度适中、水平适当是指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相协调,即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保持一致,相互协调发展;城镇化布局合理是指要根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城镇化发展可持续性是指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使得资源能够高效地得到利用;城乡协调发展指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自由地流动,形成良性互动。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及数据的可得性,经过反复筛选,本文确定了五个大类共15个指标。
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常住城镇化,二是常住外来人口在城市定居,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市民化。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最直接的表现,人口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人口城镇是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劳动生产效率的变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作用程度不同,形成了城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是劳动力自由、合理地在城市和农村进行流动,人口就业结构合理地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化程度及第三产业比重是经济城镇化的直接体现,即产业结构的变动,最终会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变动,所以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提升的过程。但城镇化的水平要适当,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差异要保持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衡量经济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地方财政收入等。
城镇化的进程不仅仅体现为城镇人口的增多,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观念等都在慢慢地转变,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服务社会化水平提高,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等。文中使用的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万人电话普及率等等;精神指标包括每万人拥有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每万人互联网接入户数。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求城乡协调发展,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劳动力配置方面,要求逐步放宽户籍制度,使得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流动;在生活方面,要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城乡生活和福利待遇均衡增长,这是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所在。衡量城乡协调的指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
三、实证分析
多数学者在设置指标的权重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为了更科学地设置指标体系的权重,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法,使用该数据的变异系数在一组数据总变异系数的比例作为权重。在消除指标绝对值的差异时,本文使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修正。
本文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等,通过对综合指标进行测算,各市的城镇化水平排名为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汕头、惠州、江门、肇庆、河源、揭阳、韶关、清远、阳江、湛江、梅州、潮州、茂名、云浮、汕尾。
深圳的综合排名第一,这是因为深圳市的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名列全省榜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且在政府调控下,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即各项指标均居于全省前列。汕尾在全省的城镇化水平是最低的,汕尾的各项指标基本没有比较靠前的,甚至在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大学生数量两个指标都是最后一名。
如果仅仅采用人口指标,则广州的城镇化水平居于第六名,显然被低估,但是采用综合指标,广州则位于第三,更符合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广州的城市竞争力仅排在香港、深圳、上海和台北之后,所以用单一的人口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是非常片面的。由于广州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和社会发展、精神城镇化水平,如人均GDP、在校大学生数量等均居于全省前列,所以综合排名广州名次是上升的。
综合指标排名显著异于单一人口指标排名的还有肇庆,按照传统的人口城镇化的指标,肇庆排名倒数,但使用综合城镇化指标,肇庆一跃进入前十,因为肇庆在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上是排名前列的。但潮州则相反,虽然人口城镇化指标排名比较靠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不高,其综合指标排序较靠后。
所以使用综合的指标体系衡量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比较全面的,能更好地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
从城镇化指标还可以看出,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珠三角地区的9个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的城镇化水平较高,排名均比较靠前,其中广州、深圳、珠海及佛山四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70%。其次为东翼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西翼(湛江、茂名、阳江)和山区五市(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则各项指标都比较靠后。
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城市,其城镇化发展在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平衡。珠三角地区虽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均居于前列,但社会发展指标中的人均绿化面积、工业废气排放等指标排名均处于倒数,表明珠三角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如果继续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那么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肯定不可能实现的。
西翼和山区五市存在的问题则是人口、经济城镇化水平太低,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不能吸收太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前的城市,其综合排名也比较靠前,这说明城镇化发展的其他指标可能或多或少地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确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硬指标。对于西翼和山区而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壮大工业,提高成产效率,支持并鼓励技术创新,构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再者,这两大区域还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对城镇化的有利支撑。
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广州和深圳作为两个外来人口大量聚集的城市,其城乡一体化程度却很低,表现在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等在省内排名均比较靠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差距有加大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城乡收入比一般要低于1.5:1,极少有超过2:1的情况,但广州和深圳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2:1。
四、政策建议
加强环境保护。珠三角地区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均绿地面积和废水处理率两个指标均排名靠后,出现大气污染、生态被破坏等环境问题,威胁到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对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的危害,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内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对于广东省西翼和山区而言,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速度,所以粤西地区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具体的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绿色旅游业、绿色食品业等;省政府还应加大对该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双转移政策的落地,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引进珠三角的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等。
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要实行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农民进入城市的户籍制度,因为常住城镇化而不是市民化的最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向城镇转移,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政府至少要逐步在子女教育、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同的地位和待遇,甚至取消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其次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就必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Ray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J].1975.
[2]胡鞍钢,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J].当代经济,2010,(08).
[3]田雪原,“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J].人民日报,2011,(05).
[4]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指标课题组编.研究资料[M].1991,(05).
[5]常州计划委员会编.经济分析与预测[M].1994,11.
[6]国家城市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07).
[7]李爱军,谈志浩等,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研究—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
[8]匡远配,何忠伟等,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
作者简介:
张玉春,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