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2016-07-09徐凤增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徐凤增 周 键

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

徐凤增 周 键

[摘 要]作为一种独特的心智模式,创业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成长历程。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在中国转型时期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基于创业者个体视角提出了创业导向对于企业成长影响的中间路径,探讨了环境要素对这一路径的影响。为检验该理论框架,本研究选择创业活动活跃省份收集数据并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创业者警觉性得到解释,创业导向通过影响警觉性水平,充分发挥了创业者的个体优势从而加速了企业的成长,即创业警觉性在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之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文化及社会规范调节了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即区域的文化及社会规范偏好越高,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本研究结论能够丰富创业导向以及创业情境相关理论,为创业型企业应对动荡的外部环境和持续性成长提供了指导性思路。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业导向 创业警觉性 文化及社会规范 企业成长

一、引言

当下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创业型企业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创业型企业常常存在“新的劣势”(liabilities of newness)和“小的劣势”(liabilities of smallness)[1],其创业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深入分析发现,这些劣势的存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业型企业缺乏持续性成长的资源和能力,例如知识资源、人才资源、抗风险能力等;二是创业型企业难以将有限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网络,导致了创业机会的错失。创业导向植根于组织制度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扎根于组织内部的文化具有无形性且易被组织成员所理解。[2]作为一种软资源创业导向很难从企业外部获取,主要靠企业的投入来慢慢培育,因而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被认为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组织资源,在降低创业失败率和提升企业绩效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内外许多文献都探讨了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但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和组织层面展开的,例如组织学习、动态能力、资源获取、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对于具有快速成长性、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的创业型企业来说,创业者在企业成长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创业者角度探讨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议题。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我们将创业警觉性作为创业者个体要素引入该研究领域,探讨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关系。

创业活动过程是以机会为中心的,能够有效地感知并识别创业机会,是创业企业的重要任务。围绕着机会的识别,主观主义研究者强调机会的意识存在感,认为一个机会只有被创业者感知到了才存在,创业者的警觉系统在机会感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alotti(2005)[3]认为信息和知识是被接收的,在认知过程中,主体有选择地收集、组织和分类相关数据来支持以前获得的一些想法,创业警觉性具备这种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特性。Li(2004)[4]从个体层面检验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在2012年发展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具备警觉性的创业者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能够发现潜在创业机会,并积极进行机会开发,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警觉性作为创业者的个体特性,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情境因素的影响,创业环境成为影响创业活动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5-6],创业者的警觉性程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标有如下三点:一是考察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二是检验创业警觉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三是检验文化及社会规范对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模型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

创业导向的研究基础是战略选择理论,组织的战略选择总是遵循着一定范式和规律,这些既定的模式塑造了企业的战略选择风格,在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一种范式影响着企业创业行为过程,指导着企业的创业行为选择,这种决策范式可以被称为创业导向。现有研究认为创业导向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以及组织的社会资本[7],是企业进入新市场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风险偏好性和先动性的战略决策[8]。Lumpkin和Dess(1996)[2]将创业导向定义为一种决策过程或者偏好,认为其与企业的创业特征相结合,在创业过程中发生,是与创业机会选择有关的一种决策方式。可见,创业导向是企业开展新业务、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独特心智模式,并以企业的创新精神、风险偏好性和先动性为核心特征。

创业导向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在很早就引起了学者关注,现有文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从绩效角度考察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直接影响,认为创业导向能够增加企业成长绩效,且创业导向的强度越高,公司财务绩效表现水平就越高(Zahra和Covin,1996[9]; Engelen等,2015[10]),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存在着积极关系(Rauch和Watson,2004[11]);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考察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间接关系,这些变量主要包括信息利用、资源获取、双元能力、网络联盟、组织学习、企业内部环境等。比如,Keh等(2007)[12]通过对新加坡创业者的研究证实了创业导向在资源获取和营销信息获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对企业成长绩效产生影响。张玉利和李乾文(2006)[13]认为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组织的双元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李璟琰和焦豪(2008)[14]通过对200家企业的调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实了创业导向之所以能够给予企业正面的支持是因为其提升了企业内部的学习创新氛围,这个研究结果与Altinay等(2016)[15]的研究不谋而合。通过以往文献有关创业导向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分析,可以认为创业导向水平越高,企业成长绩效表现就越好,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

(二)创业警觉性的中介效应

创业警觉性作为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量,是创业者的先天禀赋和本能性反应能力,是一种与其创业经历创业感悟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创业者特质。创业警觉性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其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Kirzner提出的,他将创业警觉性定义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不经过搜索就能发现他人所忽视的机会的能力,是一种与机会相关的个体独有能力。[16]Kirzner(1985)[17]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创业警觉性不仅反映了创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也体现了创业家对未来进行展望和构思的一种偏好。Yu(2001)[18]从主观视角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创业警觉性的概念,认为警觉性既包括发现别人已发现的机会,也适用于发现新的机会。Ray和Cardozo(1996)[19]认为创业警觉性就是一种对信息持续关注的倾向,包括对市场信息、客户潜在需求信息、不同资源的组合以及新技术发展动向等方面的特殊感知能力。Valliere(2013)[20]借鉴决策理论和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发展了Kirzner(1973,1979)[16][21]有关创业警觉性的形成机理及前置变量,进一步验证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者(而非一般管理者)在机会识别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侧重战略选择的创业导向具有五个纬度:自治力、创新性、风险偏好性、先动性和竞争挑衅性(Lumpkin和Dess,1996[2])。创业者作为创业导向的执行者,其思维、偏好、文化背景以及识别变化的能力、实施变革的意愿、整合运用资源的能力等都会影响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这些影响因素能够使创业者剥离那些不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环境的冗余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来促进企业发展。部分学者认为,在创业型企业中,创业导向反映了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寻求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意愿,即创业导向实际上反映了创业者的战略决策风格。可见,创业导向是通过创业者发挥作用的,并据此影响创业者。Tang等(2012)[22]认为,创业者在新创企业中具备更明显的警觉性,而创业导向导致了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显著差异,创业导向能够提升创业警觉性。由此,本文拟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创业导向对创业警觉性具有正向影响。

根据Kirzner(1979)[21]的研究成果,创业警觉性被认为是一种基础资源,高警觉性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们对于潜在创业机会更加敏感。Ardichvill等(2003)[23]认为创业警觉性决定了创业行为质量和创业机会执行能力。通常意义上来说,具有高警觉性的创业者会对周围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这种敏感性思维的作用之下,创业企业更有可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成长绩效,Li(2012)[4]把创业警觉性作为创业机会开发和利用的关键认知变量,因为这些创业者对于周围事件非常敏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机会,占领先机从而取得卓越成长绩效。徐凤增和周键(2013)[24]验证了创业警觉性在提升创业绩效过程中起到的桥梁作用,发现创业警觉性能够发挥创业者的个体优势,帮助企业取得更高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4:创业警觉性中介了创业导向和企业成长的关系。

(三)文化及社会规范的调节效应

文化及社会规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用以区别不同价值观念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文化不仅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创业氛围,还会影响创业者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前期研究成果显示,文化及社会规范不仅影响创业企业数量,还影响个体创业者特质。Scheinburg和MacMillan(1988)[25]从创业者动机视角,发现不同区域文化及社会规范创业者的个人动机所侧重的维度不同,这些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创业结果的差异化。这些研究从侧面证实了不同的文化、社会规范会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企业成长绩效。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市场和行业环境日趋不确定与复杂化,创业者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已有竞争优势不断受到挑战,这就需要创业者具备重构适合不同创业环境的创新能力、自治能力以及风险担当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地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Mitchell等(2000)[26]认为文化对创业者认知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并发现文化与创业者决策相关的安排、意愿和能力一样,都是创业决策核心要素,同时发现对创业决策产生影响的还有创业者个人主义精神和个体特质。可以认为,文化和社会规范会通过影响创业者包括警觉性在内的个体特质,进而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文化及社会规范会增强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为检验我们的研究假设,我们将数据收集地点定位于北京、山东、广东等创业活动活跃的省份,研究对象为创业型企业的决策层*全球创业观察(GEM)新创企业创业者界定为“所有者或经理”,结合GEM有关创业者概念的界定,本文调查对象限定为企业决策层,包括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数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收集完成:一是利用“熟人关系”,直接登门拜访创业型企业,与创业者对话并现场发放问卷;二是通过政府或行业协会等平台,邀请创业者参加创业座谈并当场发放问卷。在此过程中我们一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创业者基本信息、创业环境、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以及企业的成长绩效,部分问卷由创业者带回由其他高管填写后由人力资源部门寄回研究团队,通过现场收集和邮寄的方式共回收完整问卷202份(剔除缺失率20%以上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67.3%。通过对样本特征进行初步统计显示,企业的平均成立年限为5.5年;受访者中以男性(占61%)和40岁以下中青年(约占77%)居多;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多数(约59%),有专科学历的占27%。

(二)变量测量

本文所采用的量表主要借鉴于国外成熟的量表,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情景作了适当修改,同时,采取预调查方法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创业导向,采用Lumpkin和Dess(1996)[2]3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包括风险偏好性、创新性和先动性,由企业决策层进行评价打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3,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中介变量:本研究的中介变量为创业警觉性,采用Li(2004)[4]8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包括倾听别人意见、鼓励别人表达观点、勇敢和冒险精神、负面意见、思考的方式、采取行动的速度等,由企业决策层进行评价打分。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7,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调节变量:本研究的调节变量为文化及社会规范。不同地区的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制度、文化等的差异尤其显著,这里采用全球创业观察(GEM)官网中对应的5个题项来测量文化及社会规范。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成长,采用Lane 等(2002)[27]7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包括企业的市场份额、利润率、业务范围、员工满意度、客户满意度、组织创新性和企业声誉的高低程度。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92,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

控制变量:本文将创业者年龄、企业创立时间、企业规模和销售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用于消除这些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首先,创业者经验、阅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测量中,我们将创业者年龄分为四个等级,即30岁及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其次,随着企业年龄的增加,企业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会日益复杂,进一步影响企业成长[28],企业创立时间测算至2015年。再次,规模大的企业较之小企业通常比较僵化,这突出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和人员结构的官僚化,这常常使得企业的竞争动力不足,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拒绝改变[29],不愿冒风险[30],所以企业规模对创业企业成长产生影响。企业规模用员工总数的对数测量。最后,本研究控制了企业的复合销售成长率,因为较高的企业销售增长率往往意味着企业较好的成长性,企业销售增长速度不同往往导致不同的成长路径。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以及主变量“创业导向”、“创业警觉性”、“文化及社会规范”和“企业成长”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本研究采用AMOS17.0软件对这些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CFA),并在四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与单因子模型之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四因子模型与数据吻合得比较好(χ2(202)=491.38,p<0.05; RMSEA=0.07,CFI=0.90,NFI=0.90,CMIN/DF=2.19),这表明本研究中变量的测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同时,通过对各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拟合度最好(如表1所示)。因此,本文各个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r=0.54,p<0.01)正向相关。同时,创业导向与创业警觉性(r=0.67,p<0.01)、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r=0.58,p<0.01)之间也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支持。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2 各主要变量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三)假设检验分析

本文变量之间存在着调节效应,且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在调节效应检验方面并未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在检验非线性关系方面也存在难度。[31]因此,对于直接效应假设的检验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对于中介效应的假设,在直接效应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自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回归(Baron和Kenny,1986[32]),并引入Sobel检验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最后,采用构造交互项并进行逐步回归的方式来验证调节效应,在构造交互项的时候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了标准化以消除共线性的影响。层级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层级回归结果

为检验假设1,我们构建了模型4(M4),首先将企业成长作为结果变量,其次加入四个控制变量,最后加入创业导向,发现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的影响(β=0.443,p<0.01),因此,假设1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同样地,创业导向对创业警觉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2,β=0.544,p<0.01),假设2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5,β=0.622,p<0.01),假设3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接下来将创业导向和创业警觉性同时放入回归模型,发现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仍然显著(M6,β=0.166,p<0.05),但比未加入创业警觉性时的β值明显降低(M4,β=0.443,p<0.01),同时,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M6,β=0.508,p<0.01),因此,假设4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此外,Sobel分析的结果表明,创业警觉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所起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Z=12.45,p<0.01),因此,假设4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对于调节效应的检验,我们将企业成长设为因变量,然后依次加入四个控制变量、创业导向、文化及社会规范和标准化后的乘积项*因调节效应在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发生,故这里的自变量指创业警觉性。。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创业警觉性与文化及社会规范交互项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的影响(M8,β=0.076,p<0.05),这表明区域文化及社会规范偏好越高,创业警觉性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就越强,因此,假设5获得了数据的支持。根据Cohen等(2013)[33]的研究成果,本文分别以均值的标准差为基准绘制了不同区域文化及社会规范偏好的交叉效应(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及社会规范水平越高,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越大,且随着创业警觉性增强,文化及社会规范扮演的调节作用越发明显。

图2 创业警觉性与文化及社会规范对企业成长的交叉效应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企业的创业导向战略对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进入、新机会的识别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本文验证了创业导向能够提高企业成长绩效,这使得创业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环境时更愿意积极去寻求新的创业机会,敏锐地搜索并利用外部资源,继而提高企业成长水平。本文还验证了创业警觉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除了说明创业导向有助于提升企业成长绩效外,在路经依赖方面发现创业导向是通过创业警觉性来影响企业成长的。另外,社会及文化规范对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发现创业警觉性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强度受地区社会及文化规范高低程度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及社会规范性越强,这种正向的关系就表现得越紧密。

(二)理论意义

面对日益复杂、瞬息万变的创业环境,创业型企业为了降低创业失败率,亟需创业导向战略的指引,指导创业企业整合可用资源,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34]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创业导向在我国当下转型经济时期的创业研究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显著效应的变量,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动荡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市场机会转瞬即逝,实施创业导向战略可以引导创业企业保持敏感度,前瞻性地发现并把握住创业机会,从而提高企业成长水平。本研究样本来自创业活动较活跃的北京、山东、广东等省份,通过层级回归分析,证实了创业导向对于企业成长的正向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中介作用机制,通过引入创业警觉性作为中介变量,证实了企业实行创业导向战略会影响创业者的警觉性系统,然后通过创业警觉性的作用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由于创业导向涉及一系列资源消耗活动,企业机会开发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35],创业型企业由于新创弱性往往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警觉性较高的创业者在资源获取和开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会不断地提高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利用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源,为创业企业成长积蓄力量。同时,本文检验了文化及社会规范在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文化及社会规范对于创业活动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存在于创业环境中的个人主义、创新和风险偏好性的文化及社会规范会进一步激发创业者对机会的敏感程度,有助于创业者识别并开发机会,提高企业成长绩效,这对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启示,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业情境等研究遥相呼应,拓展了创业情境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表明了文化及社会规范对创业成长的影响程度。

(三)实践意义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研究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证实了具有高警觉性的创业者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创业机会,提高企业成长绩效。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准确识别更多的创业机会离不开创业警觉性水平的提升,而要提高创业者警觉性水平,离不开创业导向能力的培育,比如创业者创新能力、面向机会的先动能力等。

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偏好性是创业导向的特征,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这种决策方式有助于企业拓展新的经营范围[8],具有较强创业导向的创业型企业即使在面临合法性不足、资源匮乏的时候,也能够洞察到创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36]。积极培育企业创新精神是本研究对创业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启示,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往往意味着较高的风险承担,创业者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把控能力,既要勇于创新,又不能莽撞冒险,要掌握好平衡艺术。因为创业机会稍纵即逝,创业者随时都面临着竞争对手的进取与挑衅,因此要通过创新来不断提高自身警觉性,在竞争中敢于亮剑,甚至先发制人,提高创业先动性。

优良的创业环境对激发创业热情、优化创业层次、提高创业成长绩效具有重要作用,而文化及社会规范是创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纬度,已被本研究证实其强化了创业警觉性和企业成长之间的正向关系。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环境氛围,不断改善创业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体系、制度、规范、人才和资源等要素的刚性约束,激发社会中的创业活力,培育具有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业文化。从微观层面看,创业型企业在创业区域选择方面要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及社会规范,考察当地的制度环境状况,积极寻求与自身创业活动相符合的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创业聚集效应,发挥集群优势,还有助于雇用更富有创业精神的当地人才,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优势。

(四)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第一,本文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大部分来自于成熟的英文文献,虽然经过课题组多次修改,但对于中国当下转型经济背景的反映仍然不够深刻,后续的研究可以尝试采用访谈的形式,通过案例或者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开发专门量表,以更好地体现中国创业活动的实际情况。第二,尽管本文证实了创业警觉性的中介作用机制,但是本文只是从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创业导向三纬度来检验这种影响,前期研究中有关创业导向五纬度或更多纬度是否会减弱或是增强这种作用机制呢?后续的研究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以深化创业导向作用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第三,本文将创业导向的形成机理作为“黑箱”而弱化,但最新研究表明,组织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知识分享对创业导向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7],这些前置变量对本研究模型间变量关系会不会产生重要影响呢?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第四,尽管本文探讨了文化及社会规范这一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但创业警觉性与创业者自身条件联系最为密切,而制度和环境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机制可能是多样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地探索具体的作用过程,并且积极探索其他可能影响警觉性的因素,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创业警觉性的作用边界。例如,研究和开发转移水平高的地区对创业警觉性的影响强度是否会比研究和开发转移水平低的地区更高呢?又如,创业者的先前经验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这些行业和管理经验是否会对创业警觉性的作用机制产生影响呢?后续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索。第五,本文的样本来源于北京、山东、广东等创业活动活跃的省份,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型企业数量较多,创业环境优化程度较高,但是对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的代表性还有待提高,这也使得本研究的外部效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后续研究可进行更广泛的地区和企业样本调查,以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结论。

[1]Morse E A, Fowler S W, Lawrence T B. The Impact of Virtual Embeddedness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Overcoming the Liabilities of Newness1[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2): 139-159.

[2]Lumpkin G T ,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3]Galotti K M. Making Decisions That Matter: How People Face Important Life Choices[M].Psychology Press, 2005: 23-45.

[4]Li Z.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 Exploratory Study[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 18-26.

[5]陈忠卫, 曹薇. 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及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8): 156-159.

[6]徐凤增,周键. 创业型企业创业环境评价与国际比较——基于GEM和中国的调查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50-57.

[7]De Clercq D, Dimov D, Thongpapanl N T.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Formalization, and 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i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37(3): 505-537.

[8]Covin J G, Slevin D P.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 75-87.

[9]Zahra S A, Covin J G.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1): 43-58.

[10]Engelen A, Gupta V, Strenger L,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41(4): 1069-1097.

[11]Rauch J E, Watson J. Network Intermediar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4, 13(1): 69-93.

[12]Keh H T, Nguyen T T M, Ng H P.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4): 592-611.

[13]张玉利,李乾文. 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137-152.

[14]李璟琰,焦豪.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实证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J].科研管理,2008(5):35-41+48.

[15]Altinay L, Madanoglu M, De Vita G. The Interfa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E Growth[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6, 54(3):871-891.

[16]Kirzner I 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7]Kirzner I M. Discovery and The Capitalist Proces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18]Yu T F L.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Discovery[J].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2001, 14(1): 47-63.

[19]Ray S, Cardozo R. Sensi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 Framework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C].Sixth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 Imperial College, London,1996.

[20]Valliere D. Towards ASchematic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3): 430-442.

[21]Kirzner I M. Perception, Opportunity and Pro?[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9.

[22]Tang J, Kacmar K M M, Busenitz L.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in the Pursuit of New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2, 27(1): 77-94.

[23]Ardichvili A, Cardozo R, Ray 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1): 105-123.

[24]徐凤增,周键. 创业者自我效率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5-124.

[25]Scheinburg S, MacMillan I. Swedish Entrepreneurship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 1998:1-5.

[26]Mitchell R K, Smith B, Seawright K W, et al. Cross-cultural Cognitions and the Venture Creation Deci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5): 974-993.

[27]Lane P J, Koka B, Pathak S. Thematic Analysis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Research [C].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2(1): M1-M6.

[28]Stam W, Arzlanian S, Elfring T. Social Capital of Entrepreneurs and Small Firm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of Contextual and Methodological Moderato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4, 29(1): 152-173.

[29]March J G. Theories of Choice and Making Decisions[J].Society, 1982, 20(1): 29-39.

[30]Hitt M A, Hoskisson R E, Ireland R 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Managerial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in M-form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4): 29-48.

[31]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 39-50.

[32]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

[33]Cohen J, Cohen P, West S G, et al.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Routledge, 2013.

[34]Rauch A, Wiklund J, Lumpkin G T,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Assessment of Pas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33(3): 761-787.

[35]易朝辉. 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5):757-762.

[36]Fang N, Yuli Z, Hongzhi X.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 Formal Organiz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2008, 1(1): 40-52.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Firm Growth

XU Feng-zeng ZHOU Jian

Abstrac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which is a unique mental mode,affects firm growth greatly. Based on the view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firm growth effect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mediator path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test the hypotheses proposed, val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ral provinces or 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firm growth which can be explained from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has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alertness, which motives the individual’s advantage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the firm.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 can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influence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firm growth. This study enriches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provides a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 Firm growth

[中图分类号]F272.2

A

1000-1549(2016)11-0114-09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简介]徐凤增,男,1974年1月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创业与服务创新;周键,男,1990年3月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企业成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业企业战略图式选择与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1472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业投资后创业投资家与创业者冲突的动态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过程观视角” (项目编号:7150209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面上项目“山东省小微企业创业能力培育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R2013GM024);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人文社科青年团队专项)“基于战略选择视角的创业企业成长机理研究”(项目编号:IFYT15002)。

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建议,本文文责自负。

邰 霖 张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