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叩响幼儿心灵之门
2016-07-08王雅莉
王雅莉
【摘 要】“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群体需要幼儿园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关爱;幼儿;留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10-02
“留守学生”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处在闹市区的公办幼儿园里,也开始出现一批“留守幼儿”。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家里的老人又疏于教导,欲使其性格养成不健全,不喜欢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攻击性强,犯了错误后常常消极逃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展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留守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合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案例描述及分析
1.【案例一】
吃午餐时,洋洋将碗里的青菜偷偷地放进邻座萱萱的碗里,面对萱萱的抗议,洋洋却显得无所谓,这一幕正好被我全程看在眼里,不得不感叹孩子对于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迅速反应能力。我转身对洋洋说:“吴洋,这样做可不对呀!”洋洋一下子红了脸,很不情愿地将青菜又拨回自己的碗里。
第二天,我接到洋洋爷爷打来的电话,大致内容就是洋洋不想上幼儿园了,因为老师批评了他,甚至谈到了想转园。我将昨天午餐时发生的事情向爷爷汇报后,及时谈到学期中途给孩子转园的不利之处。爷爷打消了这一念头,继续坚持送洋洋入园。
【案例分析】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与子女相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上爷爷奶奶很少带孩子出去与小伙伴玩,造成对爷爷奶奶特别依恋,分离焦虑严重,哭闹过一段时间后,有了退缩性行为:害怕老师,害怕与小朋友交往,不敢参与班里的一切活动。
2.【案例二】
拥有新西兰护照的凯文今天满四岁了,奶奶一大早赶到幼儿园对我说,想让凯文的四岁生日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过,我欣然答应了。面对父母在国外,又有一个相差一岁的妹妹的凯文,如何向父母传达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我考虑的重点。经过一整天的不断构思,“将孩子在幼儿园里上课、游戏、午休、进餐、自由活动录成视频”,成为我最终的计划。
接下来我就为这些忙碌开来。当给孩子录制玩滑滑梯的视频时,看到孩子玩得很高兴,于是对他说:“凯文,今天你过生日,对爸爸妈妈说声‘谢谢好吗?”凯文听到后,马上收敛了灿烂的笑容,陷入了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沉寂。之后,他紧紧地咬着嘴唇不作声,无论如何引导,就是不做声,最后还略带反感地跑离了摄像范围。
【案例分析】渐渐成长的凯文因为没有同龄人的交流,对于爷爷奶奶的言语不能达到同等的交流,往往会用最直接的哭闹、扯皮、摔东西等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更多的时候里留给我的是家长无助的眼神。
3.【案例三】
下午,到了家长接孩子的时间了,依照平时的工作流程:孩子们上完厕所后,会依次排队到我这里整理衣裤。长得虎头虎脑的博文来到我面前,当我伸手一层层管理孩子的衣裤时,博文开始忍不住偷偷乐起来,我对博文说:“博文,今天谁来接你啊?是爸爸还是妈妈?”博文听了这话,半天不做声,后来才默默地告诉我:“我是我爷爷奶奶带大的。”
【案例分析】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即使托付于爷爷奶奶,这种隔代抚养以生活照顾为主,大多偏于溺爱,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教育策略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用书籍打开孤寂的内心
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用书籍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让他在书中找到精神的慰藉,所以在生日、儿童节,我都会买一本童话书作为礼物送给洋洋,让他的心灵世界不再孤独,从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
在幼儿园里,我不再经常拉着凯文的手,而是暗示其他的小朋友邀请凯文一起做游戏,当发现他偶尔接受小朋友的邀请并高兴的参加活动时,马上给予表扬鼓励。慢慢地,凯文融入到了班集体中。对于孩子的进步,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配合鼓励孩子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这样孩子的好朋友逐渐多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用“爱心”换取信任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孩子还小,对父母的依赖更强烈,然而,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孩子的心灵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为了让博文对我产生信任,我时常带零食给他。周末,我把他带到家里感受家庭的温暖,并带他去公园、书店。渐渐地,他对我解除了戒备心理,把我当成了朋友,甚至妈妈。
三、结论
上述案例反映了“留守幼儿”这个群体的心理、行为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需要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爱心、关心,需要教师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1.用表扬和鼓励增强幼儿信心
“留守幼儿”因为孤独而敏感,加上自理能力强,使得自尊心特别强,当不被集体接纳时就产生逆反心理,渴望通过攻击同伴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教师要加倍留心细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不轻视他们,不排斥他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受欢迎,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有了一定的信心,孩子才肯主动学习,因此要赏识他们,当发现闪光点时,—定不忘记在集体中表扬,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取得了一定进步。即使他们犯了错,也不大声责备,更不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批评,而是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改正缺点。
2.用无私的爱滋润幼小的心田
“留守幼儿”内心较为孤独,缺少父母的关爱,内心比较脆弱,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哭泣。同时,因为对爱的强烈渴望,他们又很容易被感动。对于“留守幼儿”,教师不仅要把伟大的师爱献给孩子,还要把纯洁的母爱捧给孩子。当他们哭泣时,耐心地哄,常常爱抚和拥抱他们,尽量用母爱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令他们感到温暖,从而愿意通过努力取得进步。
3.用灵活的方式培养良好习惯
因为入园前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留守幼儿”一般规则意识淡薄,教师要借助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帮助他们融入班级,学会和其他孩子共同行动,这是与《纲要》的理念相一致的。孩子常常“侵略”同伴,让他们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经常与他们交流,请他们学习同伴的长处;当他的小手想要伸向同伴时,及时用语言或眼神制止;每当发现他们坐端正了,跟着大家唱歌了,做操能站一小会儿了,马上给予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请他们当组长为小朋友服务,培养关心同伴的情感。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帮助“留守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4.用真诚的态度构建家园和谐环境
《纲要》提出“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家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爷爷奶奶的“棍棒教育”,阻碍了“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要耐心地做好他们的解释工作,通过上门家访、电话联系、建立网络平台等形式让他们理解我们所做的教育工作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发展,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真诚地提出一些老人能够接受的建议,推荐一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等。留守儿童父母也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平时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力争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对于“留守幼儿”的教育来说,争取家园配合的过程有可能会更艰难,但是,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所突破。
(编辑:赵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