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信息迁移型”试题的创新特点及备考策略
2016-07-08许杰华蒋小钢
许杰华蒋小钢
(1.厦门英才学校,福建厦门361022;2.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26)
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信息迁移型”试题的创新特点及备考策略
许杰华1蒋小钢2
(1.厦门英才学校,福建厦门361022;2.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26)
摘要:高考化学全国卷中的“信息迁移题”在信息来源、信息类型、信息呈现方式、命题立意等方面有其独到的创新之处。文章就如何提高学生解答“信息迁移题”的能力,以及在巩固双基知识、排除心理障碍、加强思维训练、关注素材积累等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命题研究;备考;化学全国卷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有:“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与之对应的,高考化学试卷中承担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题型就是“信息迁移题”。该题型要求学生先将题给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把握其中的实质,同时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概念图,再将其进一步融合到新知识情境中,突破新问题,在高考题中这种题型的设置非常有利于选拔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2]
2009年,福建省首次启用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卷;2016年,福建省将结束持续了7年的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回归使用全国卷。对比福建卷,我们会发现2015年全国卷的“信息迁移题”在信息来源、信息呈现方式、命题立意等方面更成熟、更具新颖性。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全国卷“信息迁移题”的创新之处,以此探寻回归全国卷后“信息迁移能力”考查方式的变化。
一、全国卷“信息迁移题”的创新性
1.信息来源更加新颖化
高考化学信息均来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资料或科研实验数据。在“信息迁移题”发展的早期,信息主要来源于“化学科学最新科研成果尤其是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中学没有涉及的化学知识”。但是随着对这两类题型的逐渐熟悉,高三化学教师在进行“信息迁移题”备考辅导时往往偏重盲目扩大知识面,无底线地向学生灌输中学没有涉及的化学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由于这些知识层次水平要求较高,就会造成虽然学生在信息题型备考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只是停留在对陌生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上,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这样凭空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要求。
考试说明指出,学生应具有“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3]。为体现这一考查目标,在命题机制和程序上全国卷命题人员以大学教授为主,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的素材均来源于最近的科技论文、报纸和期刊。这些素材不仅包括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高层次的合成反应,而且也包括了新型的研究方法、新的工业生产过程以及新的应用(见表1),[4]因此整个命题思路和视角站得都比较高,考查的能力水平也要求较高。而福建卷的命题人员主要以中学教师为主,并且是在进入到命题点后才进行试题素材的搜集工作,由于受到保密要求的限制,获得素材的渠道相对来说较窄,因此福建卷的素材在创新性上要稍逊一筹。
2.信息类型更加多元化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指出:“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因此全国卷在命制试题时会以化工生产和生活的真实过程为题境,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及科技前沿知识,依托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程序、物质的重要性质与实际应用渗透到试题中,将真实的问题以化学语言进行表达,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实际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往往超出中学化学范畴,因此在试题中通常给予多种类型的信息来考查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信息类型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常见试题中信息的呈现种类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类“文本信息型”和“图表信息型”,“文本信息型”包含“文字描述”“化学用语”“概念定义”等;“图表信息型”包括“流程图”“坐标图像”“实验装置”“化学模型”和“表格”等[5]。这些都是反映化学学科特征及科学研究特点的表征语言,全国卷在信息类型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覆盖面更全。(见表1)
表1 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卷提供的新信息及信息
3.信息呈现形式呈多样复合性
纵观全国新课标Ⅰ、Ⅱ卷,我们不难发现和福建高考题相比,全国卷信息量更大,信息陌生度更高,各种类型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所涉及的文本信息常常和图像图表信息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更复杂、精妙的呈现方式。
(1)连环信息呈现方式
【2015年全国Ⅰ卷第13题】(题目略)
【评析】这道题是一道文本信息和图表信息相结合的信息题。首先分析文本和图表中的数据找到题目中隐含的信息:0.10mol/L MOH溶液pH=13,说明MOH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而ROH溶液的pH<13,说明ROH为弱电解质。这条隐含的文本信息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鉴别A、B两项的正误,同时还是判断D项的提示性信息,不能不感叹“连环信息”的重要性:当时,MOH溶液pH=11,ROH溶液的pH=10,M OH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回扣隐含条件),升高温度,对c(M+)无影响;而溶液中存在OH-,升高温度促进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R+)浓度增大,所以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应减小。
(2)多重信息呈现方式(一材多用)
全国高考题特别是理综非选择题,题面所呈现出的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化,一个信息点往往身兼数职,具有“多重身份”。由于理综题考查的思维容量大,每道小题一般都会考查多个信息点,常常对于这道小题来说某个信息点是“显现型信息”,到下一道小题时这个信息点又成为“隐含型信息”。对于这种信息“一材多用”的考查,就更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还要关注信息提取的层次以及信息的“二次提取”,梳理出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015年全国Ⅰ卷第13题】(题目略)
【评析】首先通读整道题理清思路,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需要考生先根据信息合理猜测草酸晶体(H2C2O4·2H2O)的分解产物,然后分析实验现象来验证猜想。题面信息是由描述草酸晶体(H2C2O4· 2H2O)物理性质的文本信息和验证草酸晶体分解产物的实验装置图两部分组成的。装置C中所标注的“澄清石灰水”明显是一提示性信息,通常用来检验CO2的存在(草酸中含有碳元素,可不用考虑SO2的干扰),说明分解产物中有CO2。第(2)小题文本信息“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字里行间里透漏出草酸晶体分解的另一种产物是CO。草酸晶体(H2C2O4·2H2O)的第三种分解产物是H2O可通过以下信息获得:①草酸的物理性质“草酸晶体(H2C2O4· 2H2O)受热脱水,170℃以上分解。”“草酸晶体化学式(H2C2O4·2H2O)含结晶水”。②装置B中标有“冰水”,这条装置图中的“显现型信息”很容易让考生联想到“装置B是冷却装置,是用来证明产物H2O的存在的”。这步文本信息的解读过程,正好有助于回答装置B的其中一个主要作用。再联想到文本信息“草酸晶体受热易升华;草酸的钙盐难溶于水”,这就可以回答装置B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冷凝草酸,避免草酸进入装置C生成钙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而“草酸物理性质”这条又是连环信息,在“设计实验证明草酸为二元酸”时还需要联系到,考生在选择验证试剂时由“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很自然的会联想到“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纵观这道题,我们发现全国卷中信息的设置更复杂巧妙:可能一点结论需要解读多条信息才能获得,还可能一条信息多次被解读。这就需要考生特别关注前置信息、后置信息的提取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3)全面的信息呈现方式(多材一用)
有的全国高考理综非选择大题,可谓信息的“百科全书”,往往在同一道题中既有文本信息,又有表格数据信息,在呈现方式上“显现型信息”“提示型信息”“隐含型信息”并存。
【2015年全国Ⅱ卷第26题】(题目略)
【评析】“显现型信息”可用来解决第(3)小题:对题中的溶解度数据表格的解读(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来回答ZnCl2和NH4Cl二者的分离方式;“废电池糊状填充物加水处理后,过滤,滤液中主要有ZnCl2和NH4Cl”这条信息说明MnO2、碳粉、MnOOH均难溶,可用来回答滤渣的成分。
“提示型信息”可用来解决第(4)小题:题中表格的Ksp近似值不能直接拿来回答问题,需要通过Ksp公式求算出铁刚好完全沉淀和锌开始沉淀的pH数据。另外解读“Zn(OH)2和Fe(OH)2的Ksp近似值都为10-17”可以回答不加H2O2后果:如果不加H2O2,则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信息提示Zn(OH)2和 Fe(OH)2的Ksp接近,这就说明Zn2+和Fe2+通过沉淀无法分离,会导致生成的Zn(OH)2不纯。
“隐含型信息”表现为隐含在第(2)小题的物理模型的建立:电量(C)=电流强度(A)×时间(s)=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mol)×F(96500C/mol),再结合化学的氧化还原理论,最终求算出消耗锌的质量。
4.命题立意的创新
(1)干扰性信息的加强
高考化学信息均来源于真实的生产资料或科研数据,而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获得大量包括文献信息和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可能只有部分信息是有效信息,因此“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在高考化学能力考查方面就是“干扰性信息”的加强。干扰性信息具有干扰学生思维的作用,命题人员期望通过给予干扰性信息,考查批判性思维[2]和学生“吸收、理解、甄别、评价、重组、转换信息的能力”。干扰的方式可主要归纳为“陌生的有机背景”“陌生的信息呈现方式”“陌生情境下化学方程式书写”“陌生图像”“陌生仪器”“数学、物理及生物知识考查”。(见表2)
表2 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卷干扰型信息归类
高考化学全国卷“信息迁移题”在命题立意方面的创新,不仅表现在注重对多模块知识内容融合的考查,而且还表现在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间交叉内容的综合考查,这样使学生思维跨越的幅度较大,增大了试题的难度。例如2015年全国Ⅱ卷第26题就是将电解质溶液与电化学、元素化合物性质及物质分离实验操作等多模块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考查。再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13题中对数信息=2”的利用及2015年全国Ⅰ卷第37题(5)小题中“六元环数学立体模型”的建立体现了化学与数学学科间的综合;2015年全国Ⅱ卷第10题是将物理中的核裂变反应和化学计量相结合;2015年全国Ⅱ卷第28题(2)小题“电量的物理模型”也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科间的综合;2015年全国Ⅰ卷第11题“微生物电池”则体现了电化学与生物催化相结合。
二、“信息迁移题”的备考策略
“信息迁移题”归根结底考查的是“信息迁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提高学生高考化学信息迁移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复习备考策略[6]:
1.巩固双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虽然全国卷“信息迁移题”的信息来源更加新颖,信息类型及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在命题立意方面更加重视考查思维及能力,但是归根结底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信息知识只是题目设置的一种情境,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在题给信息的引导下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求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也只有在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去谈如何使用正确科学方法和运用基本的学科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具备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积极面对信息题
目前,部分学生对信息题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产生应试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信息题考的都是超纲知识,是偏题、怪题、难题,加之理综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就对信息题产生畏惧心理,轻易就将其放弃;还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一看到信息题中给出了各种类型的陌生信息,就头脑发晕、思维混乱,从内心对信息题产生潜在的排斥心理。这些应试心理障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对信息题的认识不到位。其实,信息题也是分难度等级的。大部分信息题是属于“起点高,落点低”的类型,这类题目题给信息往往较新颖,学生感觉题境陌生,貌似“起点高”,但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还是学生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落点低”。至于难度等级较大的信息题,学生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加强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形成思维模型,重视培养信息迁移的能力,那么在考试时也能运筹帷幄,志在必得。
3.加强思维训练,建立思维模型
信息题的背景虽然是取材于课本之外,但命题者的意图并非要求考查考生是否真正掌握所涉及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即时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是进行信息题题型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题型结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对考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形成思维模型。解答“信息迁移题”的步骤:(1)要认真解读题干所给出的信息,迅速理解题目隐含题意,从中提取对解题有效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重组、内化;(2)要快速地在头脑中检索自己的知识体系,运用联想、知识迁移等方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形成新的知识网络;(3)结合已学知识,将新知识迁移到新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上去。这个解题过程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思维模型: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信息素材积累
教师应该摒弃临考前想尽一切办法向学生灌输信息、扩大知识面的错误做法,应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期间就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网络、报刊书籍等媒体,关注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研究热点中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每年诺贝尔奖涉及到的化学基础问题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STSE的联系,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积累大量的信息试题素材,考试时如果遇到相似的题境就不会感到束手无措,自然而然也就不再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通过分析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信息迁移题”的创新点,不难发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此类试题不
再只是简单的考查化学知识迁移,而是更加注重对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内容的综合考查[2]。因此我们提出了巩固双基知识、排除心理障碍、加强思维训练、关注素材积累的备考策略,希望能在福建卷向全国卷转变的关键时期,给高考考生以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单旭峰.高考化学“信息迁移能力”考查路径及思考[J].理论与实践,2013(02).
[3]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单旭峰.注重知识与能力突出过程与应用加强综合与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2).
[5]张秀球.高考化学试题信息呈现方式的创新[J].化学教育,2014(05).
[5]吴永明,许燕红.高考化学信息试题的特点及呈现特征的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2011(09).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2-0101-05
收稿日期:2016 - 01 - 21
作者简介:许杰华(1978-),女,山东省临沂人,厦门英才学校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