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2016-07-08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王芬
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 王芬
关于加快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王芬
摘 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和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城市,具备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比邻日、韩两国的优越地理位置,物流业发展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并且物流业目前已成为支持青岛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青岛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三五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1 “十二五”青岛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1物流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2015年,青岛市物流业发展态势平稳向好,全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838.7亿元,同比增长8.8%,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0.7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7.1%,重要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2014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77亿吨,同比增长4.19%,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六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5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84%,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物流业作为青岛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凸显。
“十二五”期间,青岛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约为15.2%,比“十一五”末期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充分表明青岛物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速。
1.2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目前,青岛市境内已拥有高速公路13条、总长728.8公里,青岛公路通车总里程16270公里,其中2014年重点实施了8个公路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里程347公里。
铁路方面,铁路末端变身铁路枢纽。近几年,青岛市共为铁路项目出资26.88亿元,截至目前,青岛市境内铁路7条,总里程达300公里,铁路车站达到18个。青岛北站开通运营,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青荣城际铁路已建成通车,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大运量、高效率铁路通道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表1 山东省、青岛市物流业发展指标 单位:亿元
作为世界第七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的青岛港,2013年,青岛港累计建成20个泊位,通过能力将达到2.2亿吨。2014年山东液化天然气(LNG)一期码头等2个项目投入试运行,董家口港区青岛港原油码头等4个码头项目8个泊位主体基本建成,董家口港区预计全年新增通过能力3936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8263万吨,2014年总吞吐量将达到1亿吨。
2014年9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获批立项,围绕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和日韩门户机场的目标,机场加密航线18条,新开航线10条,现有航线131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9条,日均航班353班次。2013年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居全国第16位和第14位,青岛机场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1.3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2015年,青岛市完成“千万平米”物流园区工程投资106.78亿元,竣工168.29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149.39万平方米,其中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普和仓储等1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7.7亿元,竣工面积58.5万平方米。自2012年以来,累计竣工达1017.6万平方米,突破千万平方米,累计竣工率居青岛市“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前列。
1.4物流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2015年,青岛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60家。其中,3A以上19家,4A以上26家,5A级7家。“互联网+物流”初见成效,全球捷运OLC海运物流公共平台、山东外运物流在线服务统一平台以及海红配送管理综合系统平台初具规模。日日顺物流“车小微”模式服务水平优化提升,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中储物流本年度开展“打造中国放心库”活动,为客户提供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供应链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1.5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2015年,青岛市建成上臧配送中心等3个市级城市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建设福兴祥配送中心等5个区域中心和中国北方冷链物流基地等2处大型农(水)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全市集中、协同配送比例提高了15%以上,市区共同配送站点覆盖率达38%以上,城市快消品共同配送比例超过30%。全市加快城市末端配送,在邮件收发密集区建设公共自助提货柜207台、末端配送站点300多处、线上线下体验店50多处。推动车辆、托盘等先进物流技术应用,新增标准化托盘2万块,标准化改造车辆36台。
2 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港口功能有待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青岛多数物流公司是从传统的商业储运企业、各政府储运基地和码头、港口等转运代理点转变过来的,这些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是条块分割、粗放经营的产物,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仓库等储存设施比较落后,大量仓库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部建筑和内部装修相当陈旧;现代化标准的集装箱、散件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车辆少,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
青岛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集装箱中转和多式联运业务开展困难重重,仅为5%,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不相称。港区陆域用地面积严重不足,仅有10多平方公里,是天津港、大连港的十分之一,致使货源流失,也无法实施相应功能的转型及拓展。
2.2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整合能力较弱,面临的市场竞争不规范
青岛市的物流企业“小、弱、散”问题逐步突出,全市物流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略高,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较弱、信息化水平建设滞后、盈利水平较低,受限于规模与实力,企业缺乏对外部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充分利用,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存储仓库等公共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资产规模较小,多数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燃油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时,消化和转移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而引发小规模物流企业之间开展价格战,甚至还有部分物流企业使用超载超限等不规范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打乱了物流业的市场规范,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3制造业的物流剥离外包进程缓慢,产业联动发展亟待推进
虽然青岛市已有几家成功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公司独创“一流三网”、青啤集团与香港招商局物流合资成立专门物流公司、青钢集团被列为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改革试点单位,但大部分制造企业物流仍然粗放式发展,服务外包意识不强,物流效率偏低,缺乏精细化管理,制造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机制。
2.4现代物流业的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青岛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尚无统一、规范的产业规划,缺乏政策扶持和管理方面的规范标准,物流运营主体普遍面临资产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差异较大、同业恶性竞争突出等诸多问题,大大增加了物流行业信用风险,而且青岛物流业缺乏横向之间和纵向之间的协调合作,物流行业链条遭遇多节点的人为切断,从而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加之企业用地价格高、税费负担重、人工成本提高,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导致企业利润缩水,使得物流业预期未来投资收益降低。
2.5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
受限于资金和业务量等因素,青岛市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化平台建设落后,信息电子化尚未完全实现,物流管理系统软件使用的普及率较小。目前青岛市各相关环节信息资源仍未充分整合,企业间及政府各部门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系统相对封闭,企业间联网程度也不高。青岛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处于起步阶段,机场、港口等独立运营的重要物流节点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完善,以便满足信息共享的需要。
2.6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青岛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层次参差不齐,仅能满足一般的运营操作和基本的物流管理,缺乏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管理人才,从而无法满足物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目前青岛市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近万人,但其中具备专业技术培训经历的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0%,在现有物流管理岗位并经过进一步培训的物流专业人员比例更低。整个青岛物流市场每年可以接纳五千名从业者,而实际上只有三千人进入该行业。同时,专业培训机构的缺乏,导致青岛市物流业中高端人才的缺口迟迟得不到补足。人才的缺失成为青岛市物流业做大做强的严重阻碍。
3 加快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建设三大物流服务系统
3.1.1发挥青岛港口物流优势
港口优势是青岛物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应重点推进青岛港口规划的“一湾两翼”建设,即胶州湾、董家口港区和即墨鳌山湾港区,推动董家口港区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港区,进一步提高港口的吞吐量与服务能力,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实力。
一是充分发挥青岛港口综合实力强大、功能配套完善、辐射范围广和保税港区的优势,加快青岛港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型,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打造港口综合物流基地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二是依托核心优势货种,培育四大供应链系统,将董家口港区打造成矿石、煤炭、原油的大宗散货运输基地和重要能源储备中心,将前港湾区打造成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完善黄岛油港区的成品油、化工品物流集散基地。三是将WEB、GPS、GMS、WAP、GIS、RFID、AIS等先进化技术应用于整个港口物流作业和管理的各环节,打造智慧港口。
3.1.2打造航空物流
强化现有机场服务半岛、辐射山东省及周边省市的地位,充分挖掘现有机场吞吐能力。2014年青岛新机场方案获批,按照规划,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保障需求。青岛新机场将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1.3提升铁路公路物流
加快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建成济青高铁、青连铁路、潍莱高铁,启动青平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与京沪3.5小时通达、与山东省内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同时,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实施机场高速、青银高速拓宽即青龙高速北段等工程,实现全域乡镇半小时内进入高速公路网。
在建立合理衔接中心站和主要物流节点的交通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岛市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内陆地区的辐射作用。
3.2推进现代物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2.1交通基础设施
大力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重点做好港区专用路接港和铁路进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港口码头泊位大型化专业化程度,加大港口吞吐能力;加大铁路、公路的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高等级公路占青岛市公路总里程的比重,提升货运运能;建设高水平的胶东国际机场,新增欧美等国际直达航线,加密日韩航班,提升面向日韩门户机场和东北亚重要航空枢纽功能;推进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和内贸集装箱通道建设。
3.2.2物流园区及仓储设施
一是加快专业化物流园区建设,如:打造矿石、煤炭、石油等大宗散货物流园,农产品、海产品物流园,医药物流园,汽车、钢铁、消费品配送中心。同时,加大物流园区增值服务创新,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等信息化行业的有效融合。二是完善建设物流园区内的自家仓库、营业仓库、公共仓库、保税仓库及保税堆货物等,实行专业化仓储设施运营,将有条件的物流园改造成冷藏、烟草、服装、电商等专业仓储基地。三是加快推进立体化存储设施建设,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打造智能仓储系统,将如移动式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到物流系统中,提高仓储运作效率。
3.2.3运载装卸设施
一是通过叉车、输送线、笼车等方式提高输送、搬运、装卸效率,规范如起重机、叉车、集装箱装卸搬运和托盘等装卸搬运机械,发展创新以清洁减排、节能降耗为方向的电动或天然气的专用叉车,解决托盘、集装箱的标准化、质量认证、回收、循环再利用问题,提高运输设备对射频数据通信、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等先进技术的运用频度。二是提高卡车、火车、船舶、飞机的载重能力,积极发展和利用公路甩挂运输,推动多种模式多式联运的发展,以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
3.3实现物流产业重点领域的突破
3.3.1大宗商品物流
主要针对汽车、造船、机械、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和流程服务信息系统,以满足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生产、安全库存、运输、原材料采购与供应、产品销售、废料处理等各流程环节的需要。
3.3.2零售业物流
主要针对纺织服装、超市连锁等零售商贸企业,重点提升物流上下游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配送服务能力,推进物流服务外包;积极搭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架构,做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城市农产品、快递等的配送水平。
3.3.3高新技术产业物流
主要针对上下游企业分散、产品附加值高的家电、电子、通信产业,要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深化物流改革,选择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运行商,逐步与世界接轨,更好地拓展市场。
3.3.4特色冷链物流
针对粮食、水产品、医药这类特殊产品,要依托专业化设施实现原料集中采购、集中储存和产品集中配送,保证产品配送的质量,将冷链物流打造成为拉动海洋渔业等蓝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3.5物流金融
打破传统抵押或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鼓励发展新型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我国目前有融通仓、全程物流金融服务和面向供应链多成员的系统性物流金融业务。物流金融是解决工商企业融资难、实现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3.4着力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3.4.1推动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重点推进产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借鉴青啤集团与香港招商局集团进行物流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资源整合和物流服务业务外包,促进产业与物流业的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3.4.2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制定和实行支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大力扶持培养龙头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不断增强青岛市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物流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3.4.3发展新型物流企业
加快发展与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相适应的物流体系。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务、邮政、运输与仓储、物流咨询四类物流企业。强化网络化运作,鼓励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之间加强信息沟通,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
3.4.4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积极搭建物流企业国内外合作的交流平台,鼓励青岛市物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习借鉴国外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加强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建立面向东北亚以及中国邻近国、地区之间的国际中心城市物流圈。
参考文献
[1] 陆静.将物流打造成青岛的支柱产业——青岛市副市长胡绍军谈青岛现代物流[J].运输经理世界,2010 (12).
[2] 段沛佑,赵婧.建设国际化城市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物流科技,2013(02).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a)-1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