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灵活施教
2016-07-08赖春影
赖春影
初中数学学习在各科学习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对中考成绩影响巨大.很多学生常会感觉数学枯燥无味,进而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导致厌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差,缺乏逻辑思维系统训练,排斥理论性、逻辑性强的内容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确立以学定教、灵活施教的思想,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型教师观
新课改以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育的主体是以人为本,是个性发展、倡导以解决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关注于学生学会发展、创造的教育.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发展个性的辅导者”.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固有角色中解放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共同存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另一共同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原则上大胆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这个事实上说,教师的角色应由实施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所.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习成为自觉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
通常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加深理解.
2.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每个公式、定理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但教材中往往只有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发现过程,中学生通常好奇心较强,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这样就能挖掘出公式、定理蕴涵的数学思维过程,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解题通常有四个步骤,即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教师应启发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问题,虽然要花多一点时间,但这样做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习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授课的接受程度,并及时获取反馈,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严格控制教学深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
1.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数学是靠概念和公式的公理化体系,弄清概念和公式、公理,自然就会应用自如.教师要舍得对挖掘概念内涵下功夫,把握好“度”,设计好教学程序,控制好教学难度,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把主要精力用于将基础的东西讲深、讲透,使教学既符合学生思维的水平,又有适当难度,学新课时不要盲目补充知识点和新题型.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要加强函数方程、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降次法、配方法等数学方法的训练.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便于应用,更能对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方法.
3.重视学生识图技能的培养.如尺规作图,就是初中数学的一个亮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
4.发挥例题、习题功能.在数学学习中,例题是规范的解题过程,它和习题共同控制着教材的深度和知识的辐射范围.但是,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做题是为了达到对知识点更透彻、更全面的理解,所以要切忌就题论题,只知做题.
5.提高学生的数学记忆力.记忆力是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数学的记忆,既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和方法,还可以采取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类比记忆等灵活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四、教师要协调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新课改的全新背景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消除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讲授的传统被动式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学活动的和谐统一.教师应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为路径,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支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以构建知识,训练技能为着力点,最终以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为落脚点,获得数学教学活动的成功.
1.预习.初中数学兼具抽象性、复杂性与综合性,这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给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带来了困难.而预习则是弥补初中生理解能力不足的好办法.通过预习可以掌握基础内容,对难理解的做到心中有数.
2.听课.听课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听课这一环节的重点不是“听”,而是“想”,是积极地思维,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和研讨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做练习.数学学习依然应遵循“学而时习之”、先“学”而后“习”的客观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应先弄懂知识后再做题.教师要改变部分学生不看书就做题,只求答案,不注意解答表述的条理性与解题格式的规范性的不良习惯.
4.复习与总结.复习是巩固知识、积累经验,“由薄到厚”的过程;总结是理顺知识、掌握规律,“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收集“错题集”的方法经过多方实践证明,成效明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加以推广应用.
5.课外自学与研究.课外自学与研究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掌握解题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将引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师生、学生之间多种方式的交流、讨论.
总之,教师只要恪守自己的职责,以学生为本,时时换位思考,以学定教,灵活施教,就一定能够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也必然能够稳步提高,从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