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2016-07-08戴楠
戴楠
教育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而提升不仅局限于成绩,还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注重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并解决问题,结合学生合作情况而进行指导、点拨,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境”激趣,启发自学
合作,即合而作之.合作要求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互动沟通.结合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喜欢“独立完成”,对合作兴趣不高,尤其是在学习数学这样抽象的学科中,若直接让学生合作,学生往往会感觉摸不着头脑.为此,在进入课堂合作探究前,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当然,在合作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融的心理氛围也较为重要.情境的类型较多,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而灵活应用.(1)以生活案例而引出新的课题的情境.例如,在讲“向量”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猫捉老鼠(老鼠向西北方向逃窜,猫向东北方向追击,是否能追到,为什么?)的问题作为引导,引出向量概念中的“大小”和“方向”的关键词.(2)通过引导学生复习而导入的情境.例如,在讲“任意三角函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初中所学的锐角的三角函数,然后以问题“如何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作为引导,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合作而得到sinα=b/r;cosα=a/r;tanα=b/a,那么,对于一个确定的角α,上述比值是否会随着点在终边上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如果不会,在直角坐标系内如何用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呢?这样引入,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导入新课后要及时出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要学习哪些概念、公式等,再过渡到合作探究环节.
二、以“问”导学,互动探究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从“未知”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问很多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构建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由教师讲述完成的,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缺失.提倡以“问”导学,就是要以问题作为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共同合作分析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知识点.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要以“问”导学,问题设计尤为关键.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来看,以目标为导向,根据目标而依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活动进行监控并进行点拨,在互动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效果较好.例如,在讲“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教师可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而引导学生猜想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由推导特殊情况下的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而过渡到一般.遵循这一主线,先类比引导,复习在平面上任意两点距离公式并猜想空间中任意两点A(x1,y1,z1),B(x1,y1,z1)之间距离的公式,接着从特殊情况入手,即合作交流空间中任意一点P(x,y,z)到原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教师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推导得到OP=x2+y2+z2.如果OP是定长r,那么,x2+y2+z2=r2表示什么图形?引导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方程x2+y2+z2=r2表示的图形,追问“如果是空间中任意一点P1(x1,y1,z1)到点P2(x2,y2,z2)之间的距离公式是怎样的?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教师点拨,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三、以“练”辅助,巩固提升
练习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练习中,教师都习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虽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提倡合作完成练习,不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抄袭,而是要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在合作中得到共同提升.首先,在课堂练习中可采用合作方式,让学生完成对概念和公式的巩固等.如概念学习后,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引导小组间相互提问,通过互动互答的方式而促进对概念的巩固.其次,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分享,尤其是解题方法类.在合作解决问题中需要让学生明确分享的意义,尤其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和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自我”中摆脱出来,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学会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中分析解决问题,构建数学知识,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