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发展农业“第六产业”

2016-07-08吕鸿翔

重庆行政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吕鸿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第六产业”。所谓“第六产业”,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形象概念(“1+2+3”等于6,“1×2×3”也等于6),与我国一直提倡的让农业“接二连三”内涵一致,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尽管重庆市江北是个农业小区,但面对经济新常态,借助“第六产业”的理念,走产业融合互动之路,农业这块小天地同样也能做出大文章,同样也能为助推江北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出贡献。

一、重庆市江北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模小

重庆市江北区农村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6.4万多亩、耕地1.95万亩,农业人口2.2万人。2014年农业总产值为1.84亿元,占全区GDP的0.2%,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二)资源散

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仍保持传统的耕作方式,加之耕地面积少,布局分散,机械化、良种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与高品质化。

(三)龙头弱

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专业合作社36个。但龙头企业大都各自为政,自求发展;部分龙头企业与产业关联度不高,拉动力不强;一些龙头企业不重视科技研发,加工层次低下,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效益低

2015年重庆市江北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4125元,比2014年增长10.9%。从收入的构成分析,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收入仅占14%。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因年龄、知识等原因,市场意识不强,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本领弱。

二、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农业的现实意义

江北农业虽然是“小农业”,但农业对于都市区具有重要的多重功能,城市也要发展农业。

(一)提供生鲜农产品、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生产功能

在农产品市场供给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农业可根据城市消费需求特点来生产,就近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多样化的鲜活食品。农业的这种基本功能短时期内是其他产业无法代替的。

(二)提供休闲、观光、体验、教育等生活功能

农业具有安置就业、美化景观、保育生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绿化隔离、避减灾害、处理废弃物、传承文化等多项功能。同时解决好农业和农民问题,对于城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供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态环境功能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新的功能要求。现代城市往往把农业作为中心市区与边缘区之间、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隔离带,或作为类似公园、绿地那样的特殊景观,使农业起到完善城市面貌的促进作用。

三、重庆市江北区发展“第六产业”的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已从过去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逐渐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新阶段转变,消费取向、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江北农业作为典型的都市农业,更应该尽早谋划,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找到符合发展实际的“第六产业”之路。

(一)细分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特色,积极探索江北特色的都市“第六产业”模式

1.“农业+商业”模式发展农产品电商,改造传统农业。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农产品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发展电子商务可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可让产品直达消费者,省去中间经销渠道,使得产品价格大幅降低;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农业厅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正式上线,仅椰子饭一项,3天销掉了以往线下全岛一年总销量的63%,电子商务渠道的清货能力可见一斑。

2.“农业+旅游”模式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引爆周日经济。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看,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农旅结合、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建设项目上,可借鉴先进经验,把乡村旅游项目做精做新,实现提档升级:“观光农园”,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购买或采摘,通过教育解说服务提供丰富的农业知性之旅;“市民农园”,让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银发族农园”,让高龄化社会的老人获得规律性健康生活,体验成就感,扩大人际交往,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农村留学”,市民在假期把孩子送到有条件接待的农户家寄宿,并参与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培养青少年坚忍、朴实、健康、有正义感的人格。

3.“农业+工业”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有效保障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利益,确保农民在融合发展中的主动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基地,并借助基地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同时发展流通业和餐饮业,企业向农户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

4.“农业+大数据”模式整合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大数据时代,农业与大数据必然发生各种联系。在农业政策层面,可将整个农业行业内外,包括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回溯的各种数据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分析和整理,为农民管理生产提供依据,使农民的生产活动变得更有效率、更开放、更精细。在政府层面,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有效监控各种农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农业生产中的偏差和失误。

(二)以产业链规划为龙头,以创新经营方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为突破口,以政策资源整合为重点,构建江北都市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1.以市场为导向,抓好产业链规划。一是要放眼整个都市区找准江北的比较优势。“第六产业”不能一刀切,要有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资源开发挖掘策划,才能做大。要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制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导向性政策,培育优势产业链条,使农业产业链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二是要找准产业融合的联结点。什么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能够融合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关键要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加强引导,使普通农户逐步实现从传统经营主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以政策引路,吸引企业、合作社或农协、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整个产业链的协调运行。三是要围绕农业生产做文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产地初加工、富有当地特色的加工制品等等。如寿竹基地,可探索从竹笋采摘、加工、出售,从竹制产品的生产、出售,从一般性的农家乐餐饮到竹文化休闲旅游等跨界经营;如万缘葡萄基地,可以引导发展种植——酿酒——休闲游——品酒会。

2.创新经营方式,构建互利合作机制。一是要推进农地流转。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指导监督力度,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符合登记条件的可以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三是引导促成利益共享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强服务农户的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增强服务带动农户的能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3.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一是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由政府支持一部分资金,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服务站、便利店等机构进行整合和合作,进行长远布局,建设冷链物流。并允许其进行社会化经营,对外出租为中小型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二是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分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规格化的要求,在内容上包括品质标准、工艺标准、规格标准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结合现实流通领域需求,建立适合于网络经营的农产品流通分拣标准、包装标准、配送标准、验收标准以及管理标准等,提高农产品在更大范围流通的可能性。三是培育农产品电商的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提升客户认知度和满意度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实施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依托西南地区的特色农业,创建代表电商企业的地标性品牌产品,避免陷入全国农产品电商的同质化竞争。四是建立重要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追溯系统。引进农产品可追溯的概念,借鉴英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领域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使消费者可以清楚了解其从田间到市场的整个生产流通环节。

4.整合各级各类支农资源,营造产业融合升级的平台。一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建立“第六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除各种直接补贴农民的专项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救济专项资金外,整合区级涉农项目专项资金,聚合上级支农补助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实施,共同配合”的协调机制,以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为平台,建立健全“统筹安排、协调互补,集中投入、综合打造,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的通道,保护好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加大对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保持长效机制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农产品物流企业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三是金融支农、价格支持,为经营者提供融资帮助。改革传统模式下的投融资体系,发展农村金融信贷。合理安排财政投入,加大支农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追踪问效。创新农业投资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涉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政策性具体措施,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