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隆县浩口村的脱贫路径选择

2016-07-08马恩泽

重庆行政 2016年3期
关键词:仡佬族村民发展

马恩泽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为了加快贫困地区减贫脱贫步伐,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2015年9月16日重庆日报),重庆市内各区县都实行了相关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

为了了解这项工作的真实情况,今年二月,笔者深入到重庆市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浩口村,通过实地观察、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途径,开展调查研究。

一、取得的成绩

(一)对干部认同度好。据当地群众反映,有整村脱贫规划,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村有工作队、户有责任人,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方式,对贫困户开展“实打实”结对帮扶,实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干部经常到家中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或解决困难,或照顾病人,或帮助生产,或修建房屋,村民们对干部的满意度非常高。

(二)出行有很大改善。近年来随着武务路(重庆武隆-贵州务川)的开通,村民出行更加方便。除了交通干道外,还增加人行便道,部分石子路改成了水泥路。

(三)生产有较大发展。主要种植的特色经济农作物有老荫茶、杨梅、中药材、烤烟等,养殖特色产业有猪、山羊、肉牛、土鸡等。村民响应政府号召,按照“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农户”模式,成立微型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2个。

(四)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连续三年的武隆县统计年鉴资料表明,2013年该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7232元,增幅14.5%;2014年绝对额8277元,增幅14.45%;2015年绝对额9361元,增幅13.1%。

(五)乡风文明建设好。近年来,乡镇的办学条件、医疗卫生、房屋建设、生态态环境都有了改善;政府加大了对社会困难群体关怀帮扶;注重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培育,坚持对仡佬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同时还正在建设新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村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浩口村的进一步发展。

(一)用水难。浩口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广人稀,有的村民生活在半山腰,山体水源涵养不足,缺乏饮水池,靠山泉水、靠天吃水现象严重,有的村民还在屋顶上修水池。因为用水没有保障,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如果是伏旱天气,人畜饮水都困难,这就影响了当地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行路难。与其它偏远村相比,浩口村的交通条件还算不错,但是仍然“似乎看着近、实际走着远”,许多都是盘山路。当地村民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出门要靠走,种烟要靠背,卖猪要靠赶。”比如,浩口村到武隆县城公路长达9.8公里,打“摩的”的费用每趟至少是20元。有户村民告诉我们:“我们这里太偏远了,公路不好走,车往往到了村里的主公路就不能继续开了,赶去卖都需要半天,太不方便了。”

(三)劳动力缺失。由于缺乏劳动力,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外出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虽是春耕时节,各家各户几乎见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受访对象95%左右在5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不到5%,并且80%以上的村民还常年生病。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劳动能力的丧失、发展主体的缺失,也是脱贫攻坚的一大问题。

(四)产业发展难。全村1000余户居民,除了40来户处在海拔较高的半山腰地区在种植烤烟以外,其余的村民均在政府引导下以发展杨梅和老荫茶为主。可杨梅种植的收益年限较长,需要至少六年才能挂果产生经济效益。老荫茶种植要成规模也需要较长年限,从而加大了农民产业投入的风险,一定程度上消磨了部分农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致贫的原因

(一)从客观条件来看:不少村民生活贫困是因为地处大山,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因而日常耕作仅供自给自足,而无法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堪忧,近年来,虽然各地其村主干道交通条件已有改善,但通社到户道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贫困农户收入主要为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浩口村虽然明确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其致富带动效应尚需时日。村社公共设施建设落后或欠缺、有线电视及网络信息滞后等情况仍普遍存在。同时,还有部分村民或许以前受到了冷漠和不公正待遇。

(二)从农户自身来看: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贫困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务农人平均年龄53.5岁,只能选择需要劳动力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其在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贫困户大多为身患重病或者有残疾,其家庭用于治疗方面的支出远大于其他支出。还有的因供子女上学负担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调查的农户都表达了对于政府援助的热切期盼,希望政府加大补贴、补偿力度,并对于脱贫致富有足够的热情和信心。不少农村居民眼界不高,无法想到长远的利益,不愿通过损害自己的部分利益来使整个村获得发展。这种落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展开与实施,如浩口村正在筹划乡村旅游的有关项目,在政府的呼吁号召及经济援助下,居民们建起了具有少数民族仡佬族特色的木结构建筑,希望日后旅游作为农家旅馆并以此盈利,但村中没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意识,如村民们对自家养的鸡进行不加约束的放养,导致村庄的道路路面不干净,相关的旅游措施长时间无法跟进,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民对于政府政策存有疑虑,抱以观望态度,结果错过了政府帮助扶持的大好机会。

四、脱贫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农民的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利益的问题主要是收入问题,解决收入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比较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提高科技含量,使贫困农民“种地能挣钱”。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如具有当地特色的杨梅、烟叶、老荫茶,还有山羊、生猪等。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武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可依托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比如,浩口乡拥有芙蓉江、珠子溪、狗儿峡、仡佬族传统民居等自然、人文景观,加之正在修建浩口电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宝贵资源,发展农村旅游。特别是浩口村的仡佬族田家寨,地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毗邻美丽的芙蓉江水上喀斯特原始景观,有良好发展前景,可以集中打造成为集民俗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以“仡佬文化”为品牌的重庆市唯一仡佬族特色村寨。

(三)大力改善基础措施。只有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才能使村民走上富强小康的道路。例如:随着公路的修建与延伸,不少村民的住宅靠近公路,进出城镇更加方便,也能把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快捷地运往市场,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应采取鼓励措施,号召他们实施生态搬迁,即从高山搬到低山、从偏远搬到近处、从分散点搬到相对集中点、从地质条件差搬到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四)重视发展教育。不少村民只有初中学历,对子女的教育也不重视,这种态度在浩口乡虽有所改观,但总体而言,村民受教育水平低,农村子女在城市中打工时竞争力也相对较弱。政府应加强宣传,加强村镇居民的教育观念。乡镇干部也应在平时多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的同时,力所能及地给予一些帮助。对于他们错误的看法,落后的观念,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开导。同时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避免因错误的种植养殖方法而导致经济损失。

(五)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强贫困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移动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为贫困村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和小微企业,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增加就业机会和商机。

(六)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要求优秀模范户以身作则,引导带领其余村民共同致富,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七)建立立体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大扶贫理念,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片区开发”、“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多位一体的立体式大扶贫格局,不断探索扶贫模式,以期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仡佬族村民发展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