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环境保护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016-07-08刘东明

重庆行政 2016年3期
关键词:双桥开区辖区

刘东明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从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环境保护,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为此,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环保局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的使命,坚决贯彻经开区管委会建设“绿色经开区”的战略部署,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全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一、三大机制,确保形成环境保护合力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双桥经开区逐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三大工作机制,从而构建起了管委会统筹领导、环保局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社会联动机制。双桥经开区管委会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区扬尘污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规划》、《太平河、苦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标志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体系全面形成;经开区环保局与公安分局、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大足区交通委员会、大足区水务局联合,建立了环保行政执法和应急工作协作机制;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出台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施意见和一系列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制度,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工作。一个覆盖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环保联动机制全面形成。

绩效考核机制。从2015年开始,《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正式实施。根据该《办法》,对13个经开区部门和4个镇街每年下达环保年度考核任务,以单项考核形式纳入部门和街镇年度目标考核中,为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分级监管机制。双桥经开区管委会陆续出台了《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分级监管办法》、《双桥经开区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等办法,对辖区所有工业企业的监管责任进行了逐一分解和明晰,并逐年下达给环保局和各街镇,确保了对每一个企业都能监管到位,不留监管盲区。

二、四大抓手,严格坚守环境保护底线

双桥经开区环保局以“堵源头、还旧账、强基础、严监管”为主要工作抓手,严格坚守环保底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堵源头”即严格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了招商项目预评审制度,每个新项目在提交主任办公会审定之前都要进行预评审,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其它各种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和园区规划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几年来,有总投资超过40亿元的招商项目因为环保问题先后被否决,确保了新的污染源得到严格控制。

“还旧账”即全面整治,还清历史欠账。众所周知,多年来,环保欠账较多,为还清历史旧账,双桥经开区开展了历时两年的“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即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管委会出台多项奖励措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专项行动于2015年12月30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辖区企业违法建设、非法排污、安全隐患、监管盲点得到了全面清理整治,所有302家工业企业、5家镇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2家污水处理厂、150个座位以上的餐饮企业、涉及辐射源的单位全部实现持证排污。此项工作不仅消减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更让辖区企业的环保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强基础”即夯实基础,提升工作能力。面对愈加繁重的任务,双桥经开区环保局一直致力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升环保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几年来,先后增加固废管理中心和环境监察大队两个内设专业机构,增加编制15名,还向社会公开招录了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5名;采取请专家讲课、分批到市环保局培训学习、赴兄弟区县跟岗学习、以老带新等形式,不断提升环保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监测站实验室装修和设备采购,环境监察、应急、信息化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改善,环保物联网建设也在有序推进。整个区域环境保护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外,高度重视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帮助辖区镇街环保办配备了环保执法车辆及相关执法设施设备,定期举办乡镇环保人员业务培训,解决了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了环保监察体系从上到下全覆盖。

“严监管”即严格执法,确保环境安全。几年来,经开区环保局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900余家次,开展了一系列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确保了区域环境安全。2015年新环保法生效实施以来,双桥经开区环保局查处存在环境问题企业60余家,下达各类责令整改通知60余份,立案查处违法行为37件,罚款金额124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2件。通过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了新环保法落地生根。

环保局还建立了24小时接诉值班和处置机制,确保了全天候处理公民投诉,化解社会矛盾。2013年以来,共处理信访投诉案件345件,处理率100%,满意率100%,其中与文化执法支队、公安分局等单位共同处理投诉案件13件。全面提高了处理信访投诉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了辖区环境安全和社会平安。

三、五大行动,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努力让双桥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静、山更绿、群众更满意”。

“蓝天行动”让天更蓝。几年来,辖区工业企业大部分已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粉尘治理,部分燃煤锅炉、窑炉等落后产能企业完成淘汰,加油站基本完成油气治理,近2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道路扬尘控制效果良好,环保局、安监局等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了巴岳山非煤矿山的环保治理和运输改道,同时硬化道路,增建冲洗设施,实行全封闭运输,矿山开采和运输车辆污染城市空气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坚持对城区实行全天候保洁,对重点区域,坚持冲洗与清扫次数每天不少于2次。严格执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八项规定,确保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运输车辆不带泥上路、不冒装撒漏。餐饮业油烟治理成绩突出,环保局联合财务局出台奖励措施,激励辖区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和过滤设备,各企业积极行动,150个餐位以上的餐饮企业全部完成油气治理,餐饮油烟扰民的投诉显著减少。

“碧水行动”让水更绿。强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监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双桥城区已建成市政配套污水管网近165千米,基本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邮亭片区已建成市政配套污水管网14.3千米。辖区已建污水处理厂2座,在建1座。双桥生活污水处理厂每天实际处理污水已从2012年初不足3000吨提高到现在的10000余吨,每年消减COD超过550吨、氨氮超过80吨。扎实开展次级河流及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河段长制度得到有效实施,辖区次级河流保护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和考核,主要次级河流太平河水质逐年改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开展,做好了日常监测和管护工作,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切实保障了公众的饮用水源安全。辖区十三五”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划已通过区政府和管委会审定,未来5年还将投入近4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严格监管新增工业企业。新建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一律不予验收投运。

“宁静行动”让城更静。加强噪声治理,严格执行环评和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从源头上防治噪声污染。加强监督管理,严控工业、交通、建筑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对噪声污染工业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搬迁、关停,现已基本消除了城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噪声污染源。夜间施工作业按照有关规定报批,经许可后方可施工并予以公示。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扰民案件,确保了双桥经开区声环境质量维持在良好状态。

此外,绿地行动和田园行动也取得显著进展,全区城市绿化率达到38.9%,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开展顺利,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屏障。

总之,近年来,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好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以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着力推进治污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辖区环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2012年以来,辖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域太平河水质有了较大的好转,水域功能逐渐恢复,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5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63分贝,均达到声环境质量“好”的标准。

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桥的工业化进程仍在快速推进,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对此,双桥经开区环保局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力争在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态经开区”建设方面有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双桥开区辖区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徐州经开区打造“三个一”安全监管模式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构建平安和谐辖区
双桥酒: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
逢源双桥
当好辖区老年人的健康管家
敛汗止血的五倍子
Bobat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对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
经开区:进一步健全自主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