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大学生课外活动比较研究

2016-07-08孙君倩

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中美课外活动

孙君倩

[摘要]关于大学教育方式的讨论以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我发展定位,长久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无论是在教育水平发达的美国,还是在不断探索、学习、改良的中国,关于大学课外活动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平衡点依旧不明确。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和人们的观念、社会环境相挂钩,受到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中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不同体现着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比较研究;大学生;课外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101050引言

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最初关于大学的概念起源于欧洲,但美国后来居上,通过一系列新颖的教育改革,美国教育跻身世界教育的前列。在“每个公民都需接受最好教育”这一理念的支撑下,美国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在平衡课外活动和课堂教育方面,美国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多时候都能够与所学课程相关联,抑或在提升自我能力方面有很大帮助。很大程度上,这一形式体现出了美国“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理念。而中国近年来也做出改革,从对“专才教育”的倡导过渡到 “通才教育”,致力于将现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但是这种发展与美国相比并不成熟,显然还拥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1课外活动与其在美国的发展

1.1研究高校学生课外活动之意义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一直都是教育界争相研究的对象。近年来,随着“专才教育模式”逐渐被“通才教育模式”取代,高校开始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课外活动就是培养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但通过查阅知网上的相关论文,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夹杂在素质教育研究里面。无疑,研究高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对于课外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面,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已做得颇为成熟。研究美国高校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与组织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中美两国高等学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对比,可促进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扬长避短,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特点与美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尽快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间的平衡点。

1.2课外活动之定义

课外活动是指除课堂教学外,由学校或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指导的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意愿和需要以及教育的需要,在施教者直接或者间接的引导下,以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尤其是高等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团体都是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抱负自发组成,其选择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活动的内容、规模大小、所需时间都可灵活掌握。也正是因为脱离了课堂的固定模式,课外活动具备实践性,它旨在通过活动中的亲身实践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能力、丰富个人经历,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巩固扩大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够让受教育者在亲身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同时它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让其在活动之余培养团队精神,拥有领导能力。它可以锻炼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由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教育的结果不如课堂教学来的明显,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的不完善,使很多施教者把它放在教学的对立面上,认为其占用了教学时间,并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诚然,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对立面是错误的,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国内学生在平衡课外活动和课堂学习间面临困难,这一点,美国教育就显得更加成熟。

1.3美国相关文献与民意调查

通过阅读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文献,从中可以发现美国教育在平衡师生之间关于课外活动的关系方面,也经历了很长的探索和改革。

1909年,西奥多·斯坦顿对课外活动提出了一定的批评,他认为课外活动超过了学业范围,并且学校给予了学生过多的权利和自由,这种方式对于良好有序的教学秩序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学生花费太多的精力在课外活动上,就会减少花费于自身学业上的时间[1]。

1918年,查尔斯·F·斯温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学生能否在他们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与他们学习的专业中找到平衡。查尔斯也在文中指出了他所认为的平衡,即教师把所教的课程与实际相联系,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能力上面,这就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即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课外实践,通过对教学重心的转换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方向,吸引学生更努力的学习课程[2]。这一教育学论题也是国内很多高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所思考的论题,但显然无尽的讨论显示了达到此种平衡并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例子寥寥无几,实践与教学之间的平衡点依然难以突破。

1922年,G·W·斯图尔特提出了另一个论题:怎样给大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就有组建各院的俱乐部和兄弟会等课外活动项目,但同时作者也提出要限制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3]。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也曾陷入平衡学习与课外活动以及师生对于学生“自觉性”的不同理解的 “僵局”。

2011年,吉奥瓦尼·奎瓦斯和艾特·克拉罗夫茨则提出“领导产生领导”的概念,即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就是说通过老师对于课外活动的指导甚至组织,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自身的价值,明白自己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并培养自身作为领导者的能力[4]。以此可以看出在关于师生的平衡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老师的指导与参与是大学生课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对于美国不同年代教育学文献的分析,可以体现出探讨大学生课外活动与自身课业的关系及找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平衡点是美国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

然而在美国普通民众,即这一主题的主要试点对象的心目中,在大学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并从中锻炼领导能力和培养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否赞同,可以从以下民意调查的数据中得出一些结论:根据2003年Marist College Institute进行的1003个电话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学生早期的社会实践和领导能力是进入大学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图1可以看出“同意”的人占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但“完全同意”的人数却并不多,甚至远少于“反对”的人数,并且也不乏“完全反对”的人在[5]。图1的数据说明了在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中,课外活动的实践经验确实是重要的一环,但显然无法占据决定性的地位。

从以上三个美国不同年份的民意调查中可以看出,课外活动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大学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大。大学对于美国人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提升自我学术水平、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彰显自我领导才华、提升个人能力的小型社会。大学生活也是追求丰富个人经历的美国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课外活动并不是美国人接受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其重心依然放在课堂学习方面。由此可见,美国作为一个相当自由开放的国家,在形成“课外活动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一理念时也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无论课外活动多么重要,课堂教学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这一点,美国同中国是一样的。

2课外活动在中美高校教育模式中之体现

2.1课外活动在美国高校教育模式中之体现

1) 4H模式。4H即Hand(手)、Head(脑)、Health(身)、Heart(心)的简写,这是种强调“手、脑、身、心”全面发展,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发展个人潜力,培养一种积极乐观人生哲学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美国的实用主义。4H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南方本土草根性组织——乡村俱乐部。只有农场子弟参加,学习基本农业技能如家禽饲养、罐头制作等。它是一些州的教育家开展的以“教授农村孩子有用技能”为原则的教育计划。100多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这个计划逐步渗透到各大州,城市的孩子也会参与如汽车保养之类的学习,进而形成了遍布全美、在许多欧洲国家也颇具影响力的4H教育团体,致力于让年轻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帮助社会。4H教育的口号是“做中学”,座右铭是“精益求精”,它的一部分誓词是“健全的头脑,以运用思想;健全的心胸,以发展品性;健全的双手,以改善生活;健全的身体,以服务社会”。

而到了今天,4H教育早已跻身全美高校教育,也是美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育模式体现出美国的实用主义贯穿着美国教育的发展,将教育与社会挂钩,致力于通过丰富多样且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4H模式更多的关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基本生活、生存技能,起到了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以及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缓冲作用。

2) 自由教育模式(liberal education)。针对21世纪的自由教育,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认为它是一种学习的途径,有助于让学生自己准备好面对复杂性、多样化与变革[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范围很广、选择多样、时间自由且灵活。对于自由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在于课程设置及其目的上,但其自由灵活的时间也给予高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更多的可能。自由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实、可转移的智力与实际技能,如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能”[9]。这一目标不可能单纯的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美国高校拥有数量可观的学生组织、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有“南方哈佛”之称的杜克大学为例,所有的学生课外活动都有统一的规定指导,每个有志愿参加学生组织的人都必须学习30多页的学生手册并且通过考核。很多课外活动都需要学生深入当地社区与教会,根据杜克大学的资料显示,每年有75%的学生都会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去。通过与当地社区、教会、公司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地方生活,同时能够在服务大众中明白自身的责任,思考存在的社会问题并致力于得出解决方法。

2.2课外活动在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之体现

1) 通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又称“普通教育”和“一般教育”,借鉴美国的“自由教育”[10],最早这个称谓是对基础性教育的概括,如今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通才教育模式是对专才教育模式的改良与发展,它的教育方法不仅仅简单地限于课堂教授和专业科目,它提倡积极的教学互动和社会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能力,至此课外活动被纳入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之中。自1995年中国国家原教委成立“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其中关于实施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种途径和方式中就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而课外活动就在“第二课堂”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在第4条里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应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其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与之前所提倡的专才教育相比,通才教育模式更加讲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高校课外活动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

2) KAQ人才培养模式。KAQ具体是指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齐头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三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一模式最初是由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提出,其中知识是基础与前提,能力是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际中运用而形成的,而素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条件,一部分来源于后天对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这三者不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更需要投身社会实践,这就需要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3) SSR模式。它是在大学实施创造教育模式中的一种,由词组“Study independency”及单词“Seminar”和“Research”组成。Study independency是指学生应当在大学期间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Seminar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而Research是指研究与探索。这一模式由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提出,这种模式是三个递进的阶段,也是三种学习方法。其中独立学习与研究探索包括了大学生除在学习书本知识外,应进行课外实践,从中获取知识或技能,这也就鼓励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2.3模式中中美高校课外活动之比较

通过上述的中美高等教育模式比较可看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在两国逐渐成为正常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时期较早以及其自由开放的文化背景,美国对于课外活动的规范更加具体,其形式也更加丰富。但从国内高校改革开始,高等教育的重心逐渐从“专才教育”模式转移到了“通才教育”模式,课外活动便也随之纳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列。相对于国内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美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优势在于:过硬的硬件条件、相对自由的时间、统一的大纲指导、地方企业与教会的支持、基础教育对课外活动的大力提倡以及“自由教育”精神下对于学生活动的宽松式管理。但美国高校的模式也存在其弊端,其对于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倡导多是基于它的“个人主义”缺乏“民主共同基础”[9],也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主义”使得美国高校学生更难于组织,也不利于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这一方面,拥有“共同基础”的中国就显得更具优势,高校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课外活动、培养当代新型人才是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可取之方。

3中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现状

中国大学比之美国大学,学期课时更多,更多采取的也是一般课堂教育,因此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固定统一。而由于扩招,活动场地也相对较小,离“通才教育”提出的时间较短,社会实践的发展还不完善,在社会力量支持方面也有待成熟。由于小学、中学时期教育形式的不同以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带来的保守,国内大学生活动与正常课堂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冲突。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从小便得到培养,这也使得国内大学生活动有更强的凝聚力,也更易于组织。

中国大学出现的时间晚于西方,因此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改革要实施。撇开义务教育抑制学生创造力和自制力的弊端,单看大学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与培养方面,学生社团或组织需要的更多的是领导和老师的支持,或者说一份信任。但是好的地方在于,有美国和欧洲的先例,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到很多经验和教训。虽然如今美国教育界依然有人在探讨课外活动与学生课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但无疑课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占据人类生活的不仅仅只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大学生们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融入社会,而后他们也在其中为实现个人的目标而积累经验。如今中国大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这种对社会生活完全的融入,大学在中国依然还是“象牙塔”。

同时,国内的大学生活动缺少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现在,的确已经有一部分的公司或机构看到了大学生的价值,愿意给予有志向的年轻人一定的支持,但这样的支持范围太小,更多的集中在非常有名的高校,而大部分的社会机构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年轻群体的价值。大学生在课余,应当被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相关企业或者单位参观、锻炼。

而关于大学生自我的课外活动意识的培养方面,高校显得太过急功近利。很多大学学生会和社团的职务都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也有不少学生投机取巧竞争学生组织里的“闲职”。大学生应当有一种自主意识,课外活动的安排是分内之事,它的宗旨在于锻炼自我能力、塑造自我人格,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人生目标做准备。中国高校应向美国一些大学学习,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准确的从参与课外活动的目的中找到自我的定位。

4结束语

通过对比中美大学生的活动可以发现,尽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理念,但大学生活动发展的阶段都是相似的。美国由于高等教育开展的更早以及其自由开放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活动发展得更加成熟;中国因为“通才教育”模式的提倡,大学生活动也逐渐有组织、有纪律。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当代高等教育下大学生活动都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都应得到学校的支持,并且与社会紧密联系,致力于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Stanton,Theodore. Student Activities [J].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1909,190(645): 170177.

[2] Thwing,Charles F T.A Intellectual Equivalent of "Student Activity"[J].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1918, 207(747): 239243.

[3] Stewart G W. College Students of Superior Ability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1922, 8(3): 1115.

[4] Cuevas, Geovanni and Kralovec, Etta. "Trusting Students to Lead: Promise and Pitfalls"[J]. Schools: Studies in Education, 2011, 8(1): 143165.

[5] Marist College Institute for Public Opinion Poll [BD]. Marist College Institute, 2003, USMARIST.060903.R02D.

[6] Work Trends Survey [BD]. John J. Heldrich Center for Workforce Development at Rutgers University, 2012.

[7] Associated Press/ NORC Poll [BD].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3, USAP.081713N.R32C.

[8] What is a 21st Century Liberal Education?[EB/OL].(20150809)[20150305].http://www.aacu.org/leap/whatisaliberaleducation.

[9] 王晓阳,曹盛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725.

[10] 佘宇菡.专才教育模式与通才教育模式的比较——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Z2):8384.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Chinese and United States

SUN Junq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2100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ie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yles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remain popular in higher education circle and society. In American, a country with developed education, or in China, a country with developing education which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he balance between undergradu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remains unreached. Connected with public valu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re impacted by various education modes. The differences of undergradu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China and America; comparative study; undergradu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中美课外活动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