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潮课”现象刍议

2016-07-08刘晓洁金保华

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背景思考问题

刘晓洁++金保华

[摘要]“潮课”是高校中一种新奇的广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客观来看,其兴起与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社会对课程实用性的强烈要求、大学精英化的深度瓦解、90后群体的猎奇心理有着极大的关联。但理性分析起来,“潮课”之潮所存在的真假难辨、过度娱乐甚至极其现实的考评不当等问题均值得忧虑和深思。透视“潮课”现象,有助于进一步得出有关大学课程的新的思考及启示。

[关键词]“潮课”;背景;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6705近年来,名称新奇、形式新颖的各种“潮课”在我国高校中层出不穷,它们往往以公共选修课为主,在大学课程中以“潮”博得众人眼球。其中,中山大学在 2012年开设的公选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被公认是国内最早的“潮课”,随后接连不断地出现了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扬州大学的“星座课”、广州大学的“生死课”等热门“潮课”,这些课程不仅在高校内部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追捧,同时伴随着大学选课季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掀起了一股“潮”流。从字面上来看,大学“潮课”即“高校中一种新奇的广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1],但诚如席勒所言:“一个真正的定义要恰如其分,确乎牵涉到对被定义之事物性质的全面认识”[2]。鉴于“潮课”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封闭式课程设置及灌输式教学方式,彰显了大学课程的贴近性与人文性,因而有学者认为,“所谓‘潮课,就是把大学生中流行的时髦的元素搬到大学课程设计中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从而博得不少大学生的青睐,也吸引了他们前来选课”[3]。不难看出,这一观点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恰当地诠释了大学“潮课”的基本特征。一是课程内容的贴近性。具体体现在这类课程往往将学生的兴趣培养、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如“三国杀”、“淑女课”等诸多课程均通过安排更为开放的课程内容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二是教学形式的人文性。朱光潜先生曾经在《论大学教育方式的机械化》中指出:“现在学校制度最大的毛病就在缺乏情谊的基础与人格的熏陶,而这个毛病的原因则大半在授课方式的机械化。”[4]显而易见,“潮课”在教学形式上的人文性能够明显地改善这一不足,如中山大学以《哈利·波特》为模本来讲授遗传学;中国政法大学结合当红美剧开设心理学课程;上海医学院结合西洋画来传承医学知识,这些课程均借助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枯燥深奥的专业知识延伸应用到实际的生活领域,更易达到寓教于乐、夯实基础的效果。总之,作为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潮课”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与象征意义,透视“潮课”现象,不仅可以从“潮课”之兴中把握当代大学课程改革的最新态势、从“潮课”之忧中发现时下大学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潮课”之思找到未来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

1“潮课”之兴

2012年,“潮课”在中国大学校园里风起云涌,大有全方位展开之势,这引起了高教学界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分析“潮课”兴起的缘由是进一步透视“潮课”现象的首要议题,结合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潮课”在大学的出现和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将从理论根源、社会背景、高教发展及学生群体4方面入手深刻探讨“潮课”之兴的背景原因。

1.1后现代主义对大学课程观的深刻影响

20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批判与否定现代主义科学理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并很快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 D)。正如多尔所言:“与现代主义课程观封闭性、简单性和积累性的特征相对立,后现代主义课程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5]具体而言,开放性体现在更多的新课程可以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课程的内容;复杂性使得更为多样的课堂形式与教学手段出现在大学课堂,课堂教学不再单单拘泥于教师的讲授,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得以实现;变革性则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学生们甚至可自主选择、组合自己喜欢的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出现,从根本上赋予了大学课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新一轮的大学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有基于此,高校“潮课”现象的出现也绝非偶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对大学课程观的深刻影响,它的兴起离不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兴起的大背景。

1.2大学生就业对课程实用性的强烈要求

潘懋元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具有外部关系规律,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6]。因此,探究“潮课”兴起的原因,必然不能忽视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的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事实,就业的压力及其产生的焦虑同时困扰着大学与大学生。从高校层面来讲,“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评估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大学的新职能”[7],为此高校有必要增设实用性课程,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以培养和塑造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的实用型人才;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自主选修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能够学到与自身就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当前高校中的不少“潮课”之所以有别于以往的传统课程,正是因为其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贴近性与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了大学与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因而,在众多“潮课”中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会格外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得到热捧。

第3期刘晓洁金保华大学“潮课”现象刍议

教学研究2016

1.3大众化趋势对大学精英观的深度瓦解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对传统的精英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冲击,正如学者所言:“大学的精英主义与大众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一对矛盾,大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并不必然地要放弃培养传统精英的使命”[8]。具体而论,不同于传统的精英化标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人才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如果大学培养出的是恪守职责的普通劳动者或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那么他们同样也被认为是社会中的精英。而大众化趋势下的这种多元价值取向反映到大学课程改革中,那就是要求改变传统的大学精英课程设计模式,设置一大批符合多元发展需要的课程。不难看出,“潮课”的兴起就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回应,如今在各高校盛行的“潮课”秉承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去中心”、“不确定”的原则,强调去除统一的标准,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多样需求,在课程考核中也否定了纯粹用考试来衡量学业成就的惯例。尽管不少人担心,以“潮课”为代表的大学课程忽视了学术性标准更容易走向娱乐化,但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多元标准在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潮课”的价值。

1.490后群体对课程新奇性的热切期盼

现如今,90后群体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90后的思想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且大部分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因此更渴望在大学校园获得更多更有趣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学课程作为大学阶段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更容易被90后大学生们给予热切期盼。不可否认,“潮课”的出现是对过去教学方式的一种反思或者反叛,其名称新奇,形式新颖,妙趣横生,虽然另类,但确实给沉闷的传统课堂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满足了90后大学生对课程新奇性的热切期盼。“潮课”在大学生中的广受欢迎,值得教育界重新审视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如埃利奥特(William Eliot)曾提及,“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9]。在未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即将有更多具有不同个性特征和知识背景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校门,人们有理由相信,内容新奇、形式新颖的“潮课”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潮课”之忧

毋庸置疑,“潮课”现象的出现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既然它与后现代主义、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90后的群体特征有着极大的关联,就必然无法躲避这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因而,理性分析起来,“潮课”之潮所存在的真假难辨、过度娱乐甚至极其现实的考评不当等问题也确实值得担忧。

2.1冠以虚名,真假难辨

诚然,“潮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部分院校与时俱进、大胆追求教学创新的时代精神与改革决心。然而,当五花八门的“潮课”在全国不同水平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潮课”之潮的袭来,到底是与时俱进、教学创新,还是心血来潮、哗众取宠,其中的噱头与追求也确实是真假难辨。在众多“潮课”之中,存在着不少名称新奇但仅靠课程名称来哗众取宠招徕学生的“假潮课”。这些课程只是名称新颖,但在实质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及评价方式上仍旧沿袭传统的模式,并没有创新之处,更别提课程实效性的发挥。相反,“真潮课”不仅是名称新颖、引人关注,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也确实做到有所革新,能够取得可喜效果。显然,面对诸多“潮课”,不能一概而论其好坏,关键是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潮课”哪些是“假潮课”。不过,受制于大学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教学管理的体制化以及学生群体缺乏必要的鉴定能力,“潮课”确实存在真假难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更进一步地加深了人们对于“潮课”的担忧。

2.2过分娱乐,挑战学术

自中山大学开设公选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后,社会各界对其褒贬不一的争论也随“潮课”兴起而日益激烈。支持者认为,该课程的巧妙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们主动地从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走进枯燥晦涩的遗传学中,增进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实乃大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进步。然而,在反对者看来,虽然提升教学水平或探索课程改革的创新路径无可厚非,但让类似《哈利·波特》的流行性娱乐与严谨求实的学术性知识如此结合,是否会导致课堂教学的过度娱乐化,让原本的“噱头”威胁了学术的权威,进而导致喧宾夺主,使得学风浮躁呢?不可否认,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就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10]。意思是说,在如今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躲不过娱乐的侵蚀,而大学在与流行文化的博弈中,受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实用性的要求、大学精英化的瓦解、90后群体猎奇心理的助推,更容易在挣扎中败退而陷入娱乐化甚至庸俗化。因此,当人们试图将包括大学“潮课”在内的一切有关高等教育的具体问题与流行娱乐相结合时尤其应进行一番深思熟虑。

2.3考评不当,背离初衷

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收获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遵照课程规律,即便是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也应当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开设的目的及课程特性等选择适切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但现阶段我国在公选课的考核及评价方面还尚且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潮课”而言,这些问题表现地更为突出。当前,不少院校对于“潮课”的态度只是一时热情,一开了之便不闻不问的“潮课”比比皆是,对于课程实施及教学过程的监督更是流于形式。既然考评环节轻松易过,自然不少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目的而去,因而大学“潮课”往往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趋势,即开课初期人满为患,几节课后便热情下降、出勤骤减,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潮课”兴起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是满足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对“潮课”的探索推动大学课程的整体改革。可是,如果考评环节没有做好,如何对“潮课”的效果进行有效反馈,如何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又如何为未来的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潮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3“潮课”之思

尽管“潮课”之潮在实践中已暴露出许多现实且棘手的问题,但从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势头来看,以“潮课”现象为代表的大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透视“潮课”现象会更加明确,想要真正发挥大学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还需要从正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入手,加强对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注重对教学管理的规范与改进,落实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

3.1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

著名的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曾经指出:“课程体系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怎样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11]由此可见,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以“潮课”为代表的公选课在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实现个性化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应将其摆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落实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以科学的课程理论做指导,着眼于90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高校也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特点与教师专长,合理设置大学课程,致力于探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3.2规范与改进教学管理

认真审视“潮课”之忧,不难发现,无论是“真假难辨”还是“过度娱乐”乃至“考评不当”都与具体的教学管理环节有失规范脱不开关系。如果能够提前制订并公开“潮课”的教学大纲,使学生和教师清楚地了解该课程的学习任务与教学任务,保证课程学习能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就不会出现“冠以虚名,真假难辨”的问题;如果能够加强对“潮课”教学质量的监控,组织专家建立严格的审核评议制度对教师的课程开设申报表进行认真审阅,调研和考察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各个方面,就不必陷入课程“过度娱乐,挑战学术”的担忧;如果能够构建全面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从严组织教学,规范课堂管理,严控考试流程,加强对答卷的抽查与审核,就能真正实现对“潮课”的及时反馈与调节。可见,在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尚存在许多需要和可以进一步规范和改进的环节,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做出积极的努力。

3.3指导与服务学生选课

如何才能使“潮课”真正地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呢?笔者认为,由当事人即大学生去独立判断,确实是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潮课”等大学课程的鉴别能力,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自由选择。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强调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和服务,但多数情况下只是空谈口号,具体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如今,“潮课”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担忧更凸显了高校选课指导工作的价值,今后学校应在选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们正确地认识“潮课”等选修课,帮助他们学会多视角、全方位地正视大学课程,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同时,落实各项选课服务工作,可组织优秀教师开设相关的公开课或讲座,或增设新课程的试课环节,使大学生们在较为透明的前提下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潮课[EB/OL].(20140102)[20150907].http://baike.baidu.com/view/7248322.htm.

[2] 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3] 王洪才.“潮课”与学术权力的博弈[J].大学教育科学,2013,(3):2830.

[4]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469.

[5]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6.

[6] 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612.

[7] 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12.

[8] 张继明.对“潮课”的“去学术性”透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5,(5):3133.

[9] 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7.

[10]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

[1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Discussion on tid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LIU Xiaojie,JIN Baohua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Tide course is a kind of novel elective courses with widely popular b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In perspective,it is related to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ism,the strong demand of the practical course,the depth disintegration of the elite at the university,and the curiosity of the 90after group.But rationally analyze,the hot tide of tide course also has some worrying problems,such as hard to distinguish whether,excessive entertainment and improper appraisal problems.By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tide course will help us to get new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about university courses.

Key wordstide course;background;problem;thinking

猜你喜欢

背景思考问题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