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023-12-02杨海叶

大众文艺 2023年20期
关键词:仡佬族景观设计信仰

杨海叶 陈 波

(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

人类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等与长期的生存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的信仰文化与生态环境一直以来就是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形成了文化,人类又利用这种文化去改造自然,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仡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民族溯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正式确定为仡佬族,主要在贵州、广西一带聚居。仡佬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信仰文化体系,分析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表现形式,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一、仡佬族竹王信仰文化

(一)竹王生态信仰

仡佬族将竹子称之为仡佬,所以仡佬族又称之为“竹族”,并以竹作为图腾。关于仡佬族在古夜郎时期的竹王传说,最早载于《华阳国志》中,传说竹王骁勇善战,为子孙开疆拓土,在一些文献记载中,仡佬族的人口繁育与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在如今的部分地区,还存在这样的习俗,如当仡佬族的妇女生育的时候,要将胎衣装进竹筒挂在竹林里,以此来告慰祖先,子孙繁盛,或者将胎衣埋于竹林的根部,以此祈求竹王保佑儿孙身体健康和生命力旺盛,同时在妇女坐月子期间,一般会经常吃鸡蛋来补充营养,要将蛋壳放入干净的竹制篮筐里,最后将其倾倒在竹林旁,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身体健康。在婚姻习俗也存在竹王信仰的表现,青年常常会吹奏竹笛、竹箫,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同时竹笛通常也会被当做是定情信物送给自己喜爱的人,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在现在仡佬族生活的地区,大街小巷都能看见各种各样竹制、竹编的家具和工艺品。

(二)竹王信仰文化的传承表现

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仡佬族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自然事物身上,久而久之成了族内所崇尚的“神灵”,演变为如今所说的信仰,而信仰会通过一些特定的节日活动或民风民俗展现出来。仡佬族的竹王信仰文化逐渐有了具象的表现形式——“毛龙节”,仡佬族民间认为用竹子制作的毛龙具有求子,多子的功能,当毛龙节到来时,无子嗣的家庭会提前将这一心愿告知“毛龙”堂主,祈求多子多福。毛龙节的产生离不开仡佬族物质生产生活环境,在广西隆林县内随处可见茂盛的竹林,并且当地致力打造竹产业基地,同时在仡佬族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竹制家具,背篓、竹篮等。毛龙节是仡佬族独有的大型龙灯活动,是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竹王生态信仰文化价值探讨

对生命、繁衍不息的信仰:从竹王传说可知,表现出仡佬族对竹子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崇敬,已经将其人格化,已经融入仡佬族的日常生活中。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低下,竹的繁殖生长能力让原始的濮人无法解释,使濮人对这种能力产生了崇敬心理,希望可以保佑自己像竹一样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与生命力。

仡佬族社会生活意识的反映:无论是在仡佬族的婚姻习俗还是日常生活中,竹的自然属性已经与仡佬族的日常行为生活相连,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改造,是仡佬族主动认识的表现。仡佬族先民在最初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生存问题,希望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生存与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竹的内在力量,并将其称之为竹王。充分反映了早期仡佬族先民由于缺乏知识,无法对自然存在正确的认知,思想觉悟不深,只能通过对竹图腾的信仰,化解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反映的是仡佬族人-竹之间的生态文化,竹作为纽带和中介连接着仡佬族与自然界,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体。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朝代更替,仡佬族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至深山野林之中,自然环境即成为仡佬族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条件,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只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仡佬族才能有生存下去的条件。仡佬族的竹图腾信仰,构建了人与自然的亲属网,把人与自然紧密连接在一起,把自然界的生灵看做神灵的化身,即万物皆有灵,在仡佬族的族群文化中,也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

二、仡佬族石保爷信仰文化

(一)石保爷生态信仰

在仡佬族存在一种石文化的信仰,将造型独特的石头称之为石保爷,作为仡佬族小孩所认的干亲,寄托着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如仡佬族的小孩生病或是身体不好,就会去认一个奇异独特的石头为干亲,石头存在了几万年,坚固不朽,被仡佬族人认为能保佑体弱多病的孩子健康成长,在贵州省务川县存在一个仡佬之源,被认为是仡佬族的发源地,每年都会有许多的仡佬族人去焚香烧纸祭拜。[2]

将非生命体——石头作为干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秩序,丰富了仡佬族的生态文化内涵,石文化的信仰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蕴含着仡佬族人对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的期待。石保爷反映的是仡佬族人与石之间生态信仰文化,石作为一种纽带联系着仡佬族人与大自然,石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映出仡佬族人的生态认同和民族认同。[3]

(二)石保爷信仰文化的传承表现

在贵州仡佬族务川县的九天母石被称之为仡佬族的发祥地,也称之为仡佬之源。九天母石在没有被赋予神话含义之前,其前身为造型独特的石笋——石保爷。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在今务川县成立了九天母石旅游景区,成了全国仡佬族发源地。仡佬族还存在祭天朝祖的仪式,不同于石保爷的简单仪式,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贵州石阡的仡佬族等聚居地的代表在政府的号召下聚集在一起,向九天母石献花礼祭。随着政府的组织和仡佬族族人的凝聚力,每年的祭天朝祖仪式进行得十分流畅,仡佬之源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认同感也逐渐加强,仡佬族的生态信仰文化也逐渐取得认可。

(三)石保爷生态信仰文化价值探讨

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往往寄托于子孙后代的成长,而仡佬族石保爷的作用对象是体弱多病的小孩,以此来祈祷小孩健康成长。在科学医疗不发达的时代,灾荒、寒冬、疫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延续,幼小的孩童受危害的风险更大,仡佬族人将生存寄托于石,希望自然之力可以保护孩童安然长大,展现出富足的劳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得到需求,富足的劳动力能推进物质资料的进一步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基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貌和生态环境特色,仡佬族面对原本就极易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居住在此环境下,仡佬族人稍有不慎就会对环境造成石漠化,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赖以生存的居住空间。

仡佬族将普通的石称之为石保爷,以亲属称之,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距离,这是仡佬族在生态脆弱环境下产生的文化适应,也反映出仡佬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产活动,仡佬族的生存和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如若生态环境被破坏,石保爷信仰消逝,那么裸露地表的生存空间将无法维系民族的生存。人-石之间形成的生态信仰文化展现了仡佬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原因。

三、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竹、石作为自然材料,使人们对其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传统的竹、石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多集中为植物造景中的配置、建材制作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愈发成熟,竹材与石材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但竹、石自然元素的设计不应止步于此,人们更多的是期待看到富有文化内涵、更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对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进行剖析,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用景观设计分析方法,提炼出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构筑造型,使其更具冲击力,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艺术造型、现代技术质感的景观设计。

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艺术手法为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内生动力,技术的提高为具有仡佬族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实现的途径,技术与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仡佬族聚居的城镇,竹、石为基本元素设计的公共艺术装置逐渐增多,在技术的推动下,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所演变出的艺术装置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信仰文化的文化再生产,使现代景观设计展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面。[5]

(二)现代材料的组合

多种材质组合搭配能使景观设计更细腻、更有质感,在功能上满足实用需求,在外观上满足审美需求,如公共设施中景观座椅,垃圾桶等。将赋予仡佬族生态文化理念的竹、石材料与现代材料相互组合,提升场地文化气质又展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将基本材料进行重构,丰富竹材、石材外在表现形式、肌理、符号,才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景观。例如将具有发光效果的荧光涂料与石材、竹材相互搭配组织场所的导向牌、夜晚景观照明等。[4]

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仡佬族与自然的相处方法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来源于自然,人类利用所领悟到的文化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改造。景观设计是人作用于自然的改造形式,纯天然材料的与现代材料的组合使用,搭建了人与自然和谐沟通的桥梁,竹材料可再生特性、成本低、污染小等性质,无疑是绿色设计代表之一。

(三)民族文化元素的凝练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柱,图腾柱充分展示了各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元素。仡佬族的图腾柱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图画记载,雕刻了仡佬族在对竹、石信仰进行祭祀的场景;中部为葫芦鹰的传说;下部为文字记载,是关于仡佬族的文字介绍。从仡佬族的抽象文化——神灵信仰,具象文化——九天母石,毛龙节中把握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内涵,在应对抽象文化时,可使用联想、象征、抽象变化等方法提取设计符号,应对具象文化时,可从形态、材质、内涵等方面进行提取,进行设计符号的再创造。将复杂的图案、外观不断进行简化,改造和处理传统图形。

竹——毛龙节符号分析:以竹图腾为出发点,分析生态信仰文化中竹王的形象和仡佬族现代毛龙形态,从外形特征和色彩特征上进行分析。竹元素在中国传统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坚韧不拔,正直不屈,色彩上也充满了生机活力,在仡佬族中具有多子多福,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现代的毛龙,在外形上和传统意义上龙大致一样,搭配竹篾剪成的黄色、红色纸条,色彩上鲜艳、明亮,采用仡佬族独特的竹制工艺编织而成。石——九天母石符号分析:仡佬族的石信仰文化在传统的石保爷上并没有实际的外形记载,只有文化内涵;仡佬族的石信仰文化在现代主要表现为仡佬之源——九天母石,具有一定的外形特征,通过提取外形特征,进行简化、变形等,可凝练出具有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内涵意义的设计元素。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对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进行元素的提炼,才能创造出富含仡佬族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

四、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生态的物质空间与物质生产:仡佬族人居住的地方属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地貌类型复杂,大多住在山区,民间也存在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的村寨多依山而建,随着山势层层向上,用石块、石板垒建为建筑的墙体,屋内以木作为梁,地板、瓦片均为石头制作而成,石质的屋舍与石块上的苔痕,在绿树的环绕下与大自然的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仡佬族人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

人-自然的文化空间与文化生产:在仡佬族人的生活中,生态信仰文化无处不在。孩童刚出生时的胞衣埋于竹林根部;年少时以石作为干亲;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时赠送竹笛;妇女坐月子时使用竹编制成的竹篮装鸡蛋,并将蛋壳倾倒于竹林旁;在成家立业时以石为居;在生活节庆时舞竹龙表达喜悦;在离开人世时,与石长眠,可以看出仡佬族人的生态信仰文化表现的是仡佬族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关系。

古语有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仡佬族人在发展上必须依靠自然。对于仡佬族来说,存石护人,人石皆存,仡佬族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信仰文化有着仡佬族独特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出仡佬族以竹、石为信仰,改变着仡佬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体现出以竹、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指引着仡佬族人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化展现了仡佬族人生态文化和自然物质空间的互动与交流,竹、石的自然物质空间影响仡佬族人的文化空间,从而形成了仡佬族的生态信仰文化,仡佬族的生态文化意识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化,当物质生产环境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生态文化也将发生变化。

结语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生存空间,不同的自然物质空间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生态互动的人类智慧结晶。仡佬族人与自然生态信仰文化是仡佬族在长期生存的独特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始终无法违背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民族生态信仰文化的现代化所展现的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延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展现出地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在山水之中正是安身立命之本,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之中饱含了人类人文精神,仡佬族生态信仰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能为当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启示与借鉴。竹、石的自然力作用于仡佬族人的精神信仰,仡佬族人又利用这种生态信仰反作用于生活实践,优秀的民族文化不应该埋没在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之中,需要发掘民族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寻找符合时代发展进程的新文化理念,将新理念、新技术、传统材料相互融合,展现新的演绎方式。

猜你喜欢

仡佬族景观设计信仰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少数民族音乐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