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预习效果的方法
2016-07-07吴钒
吴钒
当下,预习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渐流行开来。教师向学生传递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在预习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梳理新知识的脉络,对完成预习任务产生积极的自我表现欲。一旦学生对预习活动形成强烈的愿望,就能够在自我预习中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师生共同预习
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预习任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学计划,认识到预习是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所必须规划的一步。然后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除了潜移默化,还可以通过预留预习任务、确认预习目标、检验预习效果等方法,以便促使学生通过自觉性或强制性预习任务的完成,来为自己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然后在课堂与教师一起体验对知识的好奇、了解、熟悉、掌握、应用的过程。师生对于预习任务的共同研习,突出了预习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教授“克与千克”之前,教师可以对自己提出教学计划按时完成的要求,也可以提出让学生在知识预习中获得对知识整体认知的要求。对学生布置完任务后,要告诫学生首先进行对知识的认识,认识的程度取决于预习的深入程度,是“知其然”,还是“知其所以然”,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预习意愿以及对预习知识重要性的估量。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对于油盐酱醋重量的把握,展现出自己是一个喜欢将知识在生活中验证的人,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自我验证,建立极为准确的质量经验,从而在教学中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学生学习如何进行预习的过程,即是在教师布置任务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认识与学习,初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过程。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学生通过对内容的预习,可以询问家长等方式获得这一概念的经验理解,从而在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激发预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一句教育工作中可以作为指导思想的箴言。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课堂体验、课堂兴趣为目标进行预习任务的布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潜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预习观念,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激发学生预习兴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知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预习的方法,然后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预习。教师也可以采用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让学生稳固地掌握预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预习下24小时计时法这节新的知识。首先,大家知道教室里的钟表的读数规则吗?”
生1:“我知道钟表一共有12格代表时间的格子,每通过一个格子,就会过去5分或者5秒,这取决于是分针还是秒针通过了这个格子。”
生2:“我知道每一格代表一个小时,每天钟表要走两圈才算走完,从算术的角度来讲,这一共是24个小时,老师,是不是加起来就是24小时计时法了呢?”
师:“你的猜想很好,事实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然而还有所不足。对于后面的12个小时,是从13点一直计时到24点完成一个循环,这就是完整的24小时计时法。”
通过课堂提问式的预习引导,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和聆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预习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课后,我还为学生布置了周末一天的实践活动安排的,并在下一节课交流,让学生喜欢上对知识的预习且能够自己进行预习。
三、重视教导预习方法
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预习方法的教导,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达到预习的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阅读法和开展研讨会定期分享预习经验的方式,有效改善学生的预习体验和预习效果。
阅读法,即是通过对内容的把握抑或对知识的取舍来进行略读与精读的阅读式预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标记自己所理解知识重点的方式获取独立的预习体验,利用自己的直觉来判断书中知识点的轻重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中跟随教师的讲课逐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对自我判断的肯定,以及对自我缺点的排查,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学习方式。
预习结合了求知欲和成就感,是在实践中证实了的能引发学生学习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绝佳方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深藏的智慧,也引导学生挖掘自我的成长潜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