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共素养行为准则
2016-07-07三川玲
三川玲
我们的孩子,应该从小学习一件事:从人性最为基础的地方,尊重别人,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是家长最应该进行的家庭教育。
行为底限:不影响他人
这是做人的底限,也是行为规范的全世界通行法则。自己的任何行为均不得影响他人,这是行走社会与人相处的起码要求。
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跑来跑去,说明不能拍照的地方不要拍照。
公共空间不吃东西,尤其是不在密闭空间里吃带气味的东西。总有家长认为,孩子饿了是天大的事,一秒都等不得,所以喂食不分场合。其实,这不但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孩子——你剥夺了他做一个文明人的权利。
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站起来,不要交谈评论。请大人从手机静音开始示范,教会孩子如何在观影时不影响他人。
不在公众场所播放有声音的东西。很多人觉得别人太“敏感”,其实是自己太“粗暴”。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播放音频和视频,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粗俗。
不插队、不闯红灯、不抢电梯、不摔门。
不在众人面前说悄悄话。偷偷说话的行为会让别人误会你在背后议论他。
见面会谈时尽量不要看手机、玩游戏、打电话。
自我形象:清洁、得体
这部分是教孩子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包括穿衣吃饭等行为礼仪。
打喷嚏、咳嗽、打哈欠要避人,不当众剔牙、抠鼻屎、化妆。这些行为本身没有问题,但要在恰当的地方做。
饭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头发干净,衣物整洁。如果你在乎孩子的形象,请保持他的头发、衣物、用品干净整洁,让他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服饰要尊重场合。出门旅游时,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就要学会在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得体就在细节里。
尽量让孩子穿合身的衣服。而过大的服装会影响人的心情和举止。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孩子穿合身的衣服,不仅有益他的精神健康,也有利于我们的国民风貌。
不要让女童穿得性感暴露,哪怕是上电视节目需要——这样的节目,不上也罢。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保护孩子的意识,要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不要被一些暂时的名利所诱惑。
互动技巧:落落大方,与人为善
这部分是进阶的要求,做到这些,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额外努力。
打招呼不要太大声也不要太小声,眼神有交流、有微笑。打招呼的重点是对方收到了你的问候,不管是用肢体语言,还是微笑或者眼神。很多孩子都会问候,但表情麻木敷衍,显然没走心。
接受帮助时,真诚说谢谢。“谢谢”要在对方心理预期的时间内说出来(大约是3秒钟),说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最好具体表述出因为何人、何事感谢。
别人在夹菜时不转转盘;开门时扶住门让别人先走;关门时轻手轻脚,让门自然滑回原位。
乘电梯时,看见有人奔跑过来,为对方按着开门键等待;拿着大件物品的人出电梯时,为对方按开门键,等对方安全离开再按关门键;留出正对梯门的位置给后来者。
乘坐扶手电梯时,不要两人并排站立,留出一边的位置给要通过的人。让孩子体会到如果自己有急事而前面有人阻挡的心情,明白给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的道理。
乘坐大巴、地铁,以及去洗手间时,尽量自己往里走,把入口处方便的位置留给后来者。这样会让人感到他人对自己的善意。有时候,看似吃亏的行为,其实没吃什么亏;看似占便宜的事,也没占什么便宜。
别人新买了衣服物品,或第一次到别人家里做客,恰当地赞美,不当着主人的面负面评论。学会宽容,要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分清主角配角,不喧宾夺主。总有些家长喜欢培养自己的孩子当领袖,要霸气。这些孩子在公共活动中常垄断展示的机会,把其他孩子晾到一边。但他们长大后多数并没有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不了真正的领袖。
不浪费。去吃自助餐时,不要剩一大盘子没有吃,还不停去拿。这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心血和地球的资源,还暴露了自己不懂珍惜和感恩的品性。
学会“等一会儿”。需要排队的地方遵守规则排队,等侍者上菜时不反复催促,当别人因为不熟练而耽误我们事情时不冲动指责——忍耐,永远是风度和修养的重要部分。
尊重服务业人员。告诉孩子,我们花了钱,饭店提供了餐食和服务,这已经扯平;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利对他人高高在上。
(启示摘自《孩子》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