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龙卷风”形成及传播研究
2016-07-07甄晓博滑晓军
甄晓博 滑晓军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越来越多的网民利用新媒体对社会时事热点发表意见,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舆论“龙卷风”的出现。本文以“颐和酒店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及传播的重要特征,思考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特征;引领
一、网络舆论及其形成因素
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的意见和评论。陈力丹教授编写的《新闻理论十讲》里指出:“舆论是在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由此可见,只有当某种意见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可能称之为舆论。网络舆论是指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新媒体为媒介,对相关社会事务发表的意见和观点。舆论的构成由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即社会公众,客体即社会事务,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建立联系的方式,一般以网络最为普遍。
在“颐和酒店事件”中,舆论主体就是事件爆料人、微博名为@弯弯_2016的新浪微博用户以及参与转发和评论的广大新浪微博用户,客体就是她在北京市朝阳望京798颐和酒店入住的遭遇,介体主要是新媒体中的微博。评价和议论是舆论形成的基础。主体的积极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关注和参与,并作用于客体,从而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这样舆论场不断地扩大,舆论“龙卷风”才得以形成。
二、“颐和酒店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
(一)新闻事件的特殊性是形成舆论的基础。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重要性和时新性的特征。社会舆论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缘于特殊新闻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一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触动广大受众的敏感神经,所以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这些事件通常为超越社会规范的现实问题,当社会矛盾不断突出、社会的监督机制不能及时发觉矛盾和危机时,就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运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颐和酒店事件”新闻事件发展。2016年4月5日晚八点十分,新浪微博网友@弯弯_2016在微博上发布了长文章,叙述了她在朝阳望京798颐和酒店入住的遭遇,该微博发出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深夜时分引发爆炸级的传播影响,录像视频在微博上被“病毒式”转发,相关的微博话题也迅速蹿升至微博社会榜首位,在此之后经过微博大V们的转发,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网络舆论的“龙卷风”,在一天时间内就积累了11亿多次的阅读,160多万次的讨论。
三、网络舆论“龙卷风”形成的关键因素
(一)新闻事件的相关性和接近性是形成基础。为什么此次案件在短时间内就能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接近性和关联性。人们都在担心如果事件的主人公是自己,又该会是多么可怕。那些曾经耸人听闻的传言,在某一天真真切切地暴露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的时候,当“骇人听闻”变成不再遥不可及的恐怖,怎么能不让人义愤填膺?外地人在北京酒店遇袭、酒店的卖淫案底和潜藏的灰色利益链、女性安全、人命关天以及冷漠的看客,当我们把一系列关键词罗列出来时,发现那正击中了大众内心最忧虑的痛点,也由此点燃了舆论狂潮。
(二)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导致舆论“龙卷风”的螺旋式上升。由于价值取向、社会地位和人生阅历等的差异,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有不同。所以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意见往往是以零散的形式出现的。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是传播网络中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着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某一话题一旦被意见领袖关注,他们对相关事件的意见性信息也会为大众所关注。意见领袖介入舆论事件,会推动舆论形成的进程。意见领袖因为由于拥有庞大的粉丝,从而对社会事件的舆论导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着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主要指的是新浪微博大V们,包括明星、媒体以及一些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自媒体人,他们的关注和转发,对于“颐和酒店事件”得到持续关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舆论场中的多元意见的磨合与趋同。在网络媒体中,不同群体对一个事件发表的所有意见的总和,构成了针对某一事件的网络舆论。从意见交换的过程来看,对事件的意见讨论往往是一个互相摩擦、交换意见的过程,这其中有对权威意见的质疑,也有着广泛的意见趋同。意见的磨合过程其实就是求同的过程,各意见团体通过争相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可,使认同者在数量上呈现出优势,小的意见群逐渐变成大的意见群。由于颐和事件中广大网民的立场都很坚定,基本上都一直站在了新浪微博网友@弯弯_2016的立场上,谴责酒店安保的不完善、酒店没有诚意的公关以及看客的冷漠上,从而更加奠定了舆论一边倒的地位。于是在不断上升的“螺旋”——舆论意见趋同的过程中,舆论“龙卷风”得以形成。
四、网络舆论“龙卷风”的形成特征
(一)网络舆论形成速度快、影响规模大。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有效提升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效率,加之网络时代网民对新闻事件足够的敏感,对社会热点事件普遍关注,这些条件都在客观上支持网络舆论的形成。微博由于用户众多,开放性好,在短时间内可以将信息大规模的扩散。以“颐和酒店事件”为例,仅仅一天时间内,此次新闻事件就在微博上积累了11亿多次的阅读,160多万次的讨论,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和片面化倾向。由于舆论风暴形成迅速、规模较大,一些情绪化、刺激性的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场中的主导意见,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合理引导网络舆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网络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当某一社会事件发生后,网民的多元意见散布于广泛的互联网环境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互动,在较短时间内网络环境中就会出现海量的评论意见。在众多言论中可以明显看到,部分言论完全是网民为了发泄情绪而发表,缺乏事实依据,带有戏谑色彩甚至人身攻击的意味。公众有对舆论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理性客观应该作为判断和评论的基本前提,这样能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言论冲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格局。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主体开始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每个人都可以对社会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积极融入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BDSZYH005)”、“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B15JY080)”、“河北大学四项工程学生工作课题:青年新闻人才培养与传播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5kt043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黄永林.对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回顾及展望[J].新闻界,2015(07).
3.郗芙蓉.现代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J].出版广角,2014(07).
4.胡改丽.我国网络舆情热度分析文献综述[J].情报科学.2016(01).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