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领导力:重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逻辑起点

2016-07-07鲁烨

高教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学治理治理体系

摘要:现代大学的组织功能发挥遵循着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的“双元共轨”的权力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配置也是行政力量和学术权力之间博弈后走向协同的平衡结果。寻求现代大学治理的力量之源,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依托大学内部的组织系统才能实现。整个大学教育系统的学术属性决定了针对大学的治理必须秉持学术导向,以学术思维方式去厘清大学治理“何以治、治以何、以何治”的基本问题,明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主体与界限,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构中实现治理能力的聚合提升。

关键词:学术领导力;大学治理;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大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理论概念生发与实践探索的肇始之地,既承担着为顶层治理政策体系设计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又肩负着自我治理和自我革新的时代使命。在高等教育系统和现代大学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缄默”于大学知识生产但又区别于行政力量的隐形影响力,它作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过程之中,与显性的行政力量一道,形成了促进高等教育系统良性运转的驱动力。就现行高等学校的各种评价机制而言,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教学评估抑或是职称晋升,都无一例外地彰显着学术性的评价导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把大学章程和学术委员会建设纳入了现代大学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由学术个体与学术组织群体组成的大学治理“学术共同体”正逐渐成为现代大学自我治理的中坚力量,“学术共同体”所蕴含的“学术领导力”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高校学术资源配置的权力运行与制度设计,引领着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个体与学术组织群体的发展路向。当前,要实现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有一种来自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内生外发”式的“牵引力”来引领大学的治理变革,学术领导力正是我们所企盼的这种力量。

一、“游离”中的学术领导力:主体界定与作用边界

在现代大学自我治理与革新的进程中,如何在坚持大学的文化品性、学术品味和价值引领的同时寻得推进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利器”,是大学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惑。从现代大学的四维功能来看,学术领导力是领导力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集合”之力,蕴含教育教学力、科学研究力、学术创新力和学术合作力[2],她内生于大学学术组织的运行之中,又外化于大学教师等大学教员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甚至可以认为学术领导力“缄默”地驱动着大学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1.学术领导力的主体界定

由于学术领导力是一种默会的“缄默影响力”,大学教师与其他教员都很难察觉其显性的存在空间,所以基本上学术领导力的运行处于相对“游离”的缄默状态,其作用主体需要得到明晰和确认。对于大学教师个体和学者群体而言,往往存在着“双重忠诚”:既忠诚于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也忠诚于他们所在的组织[3],而学术领导力就是作用于大学教师个体、学者群体和其他教员及组织的聚合力和引领力。首先,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基于大学高深学问的一种学术性专业活动,这种专业性活动基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内的高深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的独特性与专门性[4],大学教师的职业学术性和学术专业性发展都需要有一种“驱动力”来推进,才能实现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而学术领导力正是这种保障大学教师学术个体与群体专业化的应然之力。其次,学术领导力对于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相关性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可以促进其“学术专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组织保障;此外,学术领导力作为一种支持性、发展性和调和性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存在,可以确保大学组织的权力运行相对独立,尤其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威之间博弈的同时走向协同的共轨机制,从而保障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学术资源配置的权力平衡与制度设计的科学。可见,学术领导力的作用主体既包括大学教师个体、学者群体与其他教员等显性主体,也涵盖了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等隐性主体,所以说学术领导力好比是高等教育系统这个发动机的“润滑油”,渗透在其运行过程的方方面面。

2.学术领导力的作用边界

马克思·韦伯强调“价值中立”的原则,主张“学术和政治”等牵涉到价值倾向性的领域之间应该彼此分立。[5]大学作为一个知识性很强的公共社会组织,服务于知识生产是其根本的属性之一,所以现代大学的内部权力运行逻辑也应该遵循知识导向,但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又凸显出行政力量处于相对垄断的倾向。随着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大学行政化的利益维护机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正受到来自学术组织和学者个人力量的挑战,他们呼唤建立并不断强化学术权力运行的规范、框架与机制。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可以认为是行政化工作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复制和延伸,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时常出现学术组织诸如“学术委员会”等“失语”甚至“缺位”,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让大学章程形同虚设,学术权力难以得到彰显,学术组织沦为“虚化”的组织,客观上造成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缺失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学术领导力作为彰显学术组织属性的公共权力,可以“柔性”地与行政权力一道,“刚柔并济”地优化现代大学治理的结构与能力,凸显“学术自由、组织自治”的现代大学发展逻辑,从而充分保障学术组织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实现学术领导力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良性运行逻辑:一是为现代大学治理明晰其内部权力应当遵循的权力规则和运行边界,避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非正常博弈甚至冲突,维护高等教育系统的科学有序运行;二是为现代大学明确其作为知识性公共社会组织的属性应该承担的知识伦理职责,通过笃行现代大学章程,凸显现代大学及其内部组织“知识服务社会”的本体功能,从而让现代大学更好地履行“知识—社会”的双向服务功能。endprint

二、“缄默”中的学术领导力:意涵与功能的现代重审

学术领导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管理行为中的领导力或是行政权力,它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所独有的组织属性和职业群体属性,只有在组织或参与具有学术性质的活动中才“若隐若现”,尤其是作为一种“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其学术领导力往往内隐于其日常的工作之中,很难在个体行为中得以显现。而正是这种“缄默”的学术领导力,潜在而又动态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功能发挥和大学教师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进程。

1.学术领导力意涵泛化与多样态呈现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探讨“领导力”的专题研究逐渐成为高教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之一,从起初关注教育过程及效果的教育领导力到学生领导力的培育,再到专题探究作为高等院校领导的领导力内涵,可以说对大学教育系统内的多个维度的“领导力”做出了有所裨益的专题研究。但是否将教育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学生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等简单相加就得到了学术领导力的概念范畴呢?无论是从现代大学的功能或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来看,简单的概念相加也很难覆盖学术领导力的真正范畴。从学术领导力的生成路径来看,学术领导力既包括作为大学学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对其成员所产生的辐射、吸引和带动力量,又包括大学教师个体与群体在“学术职业”(acdamic profession)履职过程中所产生的优秀个体引领、职业群体互相促进的聚合力量,同时学术领导力还隐含于现代大学发挥其时代功能的过程之中。可见,学术领导力作为一种发展驱动力,在整个大学教育系统中既作用于组织运行,也对其中的职业个体与群体产生着多维的影响。

2.现代大学学术领导力的四维功能解析

学术领导力是某一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基于平等信任关系和差异性,在共同探究、整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能动力量。[6]现代大学的功能衍化决定了学术领导力也必须彰显其多维功能,所以需要重新对学术领导力的概念边界与功用进行界定和阐释。首先,大学的本体价值与现代价值决定了大学不能成为教员们营生的场所,而是要真正成为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神圣殿堂,学术领导力的价值导向正是重塑现代大学价值定位的助推之力。其次,大学自产生到现今以来追求高深学问的办学目标决定了大学内部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知识生产与创新,只有学术领导力作为主导的评价力量,才能确保大学传授、传承和创新高深学问的基本功能得以发挥。第三,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功能,更是因为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得以创新[7],学术领导力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又发挥着引领带动的积极作用。此外,在知识社会中,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大学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机构。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境,现代大学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8]而学术领导力正是可以让现代大学始终坚守在学术引领前沿、站在第一梯队知识机构的支持力量。

三、“发育”中的学术领导力:多元阻滞因素的当代透视

从我国高校的内部权力配置的模式来看,基本上是以行政权力为主体的权力结构体系。从具体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主要配置于学校的各级行政领导以及各级校(院)机关中,学术权力则大多配置于学校内部的民主机构和学术组织中。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高校行政权力凭借着行政指令式的管理方式牢牢把控着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越位”参与甚至主导学术事务的现象严重,这就在客观环境上造成了学术领导力的发育较为迟缓。

1.高校去行政化道路进程艰难坎坷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对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而国内高校长期以来两者结构性失衡的情况却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行政权力对于学术权力的僭越,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日益强烈。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层面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探索也在多方开展,“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更是被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大学层面,各高校也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改革,例如对学术委员会人员的调整重配、将行政管理人员专门化和专业化、取消高校行政级别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去行政化的道路进程依然坎坷。在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机制表现上,高校行政权力的定位和运行并没有完全得到科学规范,其运行的边界也没有完全明晰,服务高校学术持续发展的本位也没有得到确认,决策结构集中于金字塔顶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被行政性事务占用。在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上,国家各级行政机构依然将高校作为与本级部门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构对待,通过资源配置、人事管理、考核评价对高校进行行政性指令管理,行政权力在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多重交织阻滞了学术领导力的发展。

2.学术组织中“学霸”马太效应辐射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依赖于其学术生活的土壤——学术组织,学术组织文化是大学教师群体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大学教师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其个体学术研究效能主要依赖于学术组织的协同,所以,必须依靠学术组织的合力才能攻坚克难,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9]当前,国内高校中,不少学术组织中已经培养出了具有标杆效应的学术领军人物,如学科带头人、科研院所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权威,成长为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绝对权威和影响的“学霸”级人物,他们对学术组织具有相对稳固的控制力。“学霸”的学术成果和个人影响力成为整个学术组织的核心,“学霸”本身成为了学术组织的代言人。一方面,“学霸”牢牢把持着学科领头人的位置,通过学术资本和个人影响将可以积累更多其他方面的利益,使得“学霸”强者恒强,对学术组织的整体发展起到反作用,造成了个体强盛、群体羸弱的怪现象。另一方面,“学霸”的权威性损害了整个学术组织的生态环境和凝聚力,独占了“学术生态链”的顶层,普通学术人员的学术见解和创新空间遭到压制,影响其个人成长发展,也使得整个学术组织无法形成学术合力。学术组织中“学霸”马太效应的存在,不但影响了高校学术水平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也阻滞了学术个体的学术领导力孕育和发展。endprint

3.大学教师“学术专业化”程度不足

学术专业(acdamic profession),有时被译为学术职业,指的是所从事的工作属性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于大学学术专业的理解,一般也可以认为是大学、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中所有从事教学、科研、有时也兼而致力于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教师。[10]大学教师的专业化过程,必然也是其学术专业与职业专业化的过程,尤其是身处高深学问的象牙塔之中,学术性更是其理应追求的专业化重要发展方向。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学术专业化程度来看,仍存在几方面不足。一是专业化繁衍机制不完备。虽然国内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专门针对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团队合作方面系统化的训练相对不足,教学科研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力培养锻炼缺乏,学术专业规范性知识体系未能对教师起到强化作用,学术领导力的生成机制不足。二是学术专业的组织化专业建制还不完善。院校中学术专业人员的专业社群形成度较低,学术专业人员之间以及学术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争论、对话较少,不利于创新观念的传播使用与学术领导力的生成培养。三是专业自治特权不足。专业自治特权是大学教师学术专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拥有充分的专业自治特权将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更加自由自主,同时也成为学科和学科方向上学术分工制度基础,促使学术人员一方面可以独立创造和积极竞争,扩大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自治特权的保障,助推学术领导力的延伸发展,保证高校治理的学术性导向。

四、“变革”中的学术领导力:现代大学治理力量的结构重塑

现代大学的治理,就治理对象而言,主要包括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系统治理,其目标是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体制机制上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突破。大学治理的内容要件包括重新定位和审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厘清大学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尤其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办学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同构”,最终聚合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力量,整合大学治理的各类资源,形成大学治理的合力聚焦,重塑现代大学治理的力量结构。

1.实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改革,形成“个体引领、群体带动”的学术组织运行架构

“高等学校的一个独有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它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11]大学是发现知识的学术技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区别于其他组织结构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组织结构的活动围绕着知识传播、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学人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发展学术,需要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培养人,人的发展需要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大学制度应为师生思想自由提供保障。”[12]大学的学术运行架构、制度建设必须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符合学术逻辑。

只有优化大学组织结构中的要素,促进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形成大学组织的自身特色,才能推动学术组织高效运行、整体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

2.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催生“制度学术化、学术制度化”的学术性现代大学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组织改革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制度的建设是为了保证大学学术组织的正常运行。而只有学术组织高效运行才能完成高等教育组织的核心任务,即创新科学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实现大学制度的深化改革,高校组织必须突破传统的理念框架,重塑大学精神,尊重大学的学术性,厘清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摆脱制度束缚,创新制度建设。当然学术研究也需要行政的服务,只有在确保服务型行政制度的前提下,倡导大学自治,发展学术自由,实现学术组织的独立化,才能保障学术权力落到实处。“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13]制度创新是大学变革的关键,以制度建设保障学术繁荣,以学术繁荣促进制度建设,寻找最有效的、符合大学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任务。

3.推进大学学术文化治理,构建现代大学教师“学术专业化”成长体系

每一所大学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现代大学文化是全方位的文化,而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学术文化具有目标导向的功能。例如,在价值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成员。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能凝聚教师的力量,调动科研积极性。大学教师是开展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引领者。教师的学术专业发展来源于自身的能力和知识积累,但也要依靠学术组织的研究合力,良好的学术文化能够营造“学术合作”的良好环境。在“学术合作”中,教师通过与合作者的交流与沟通,汲取和获得研究动力,适应学术发展的要求。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是集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从大学教师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出发,制订专业发展目标。[14]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创新科研、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也发展了知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大学学术文化向大学文化生产力的转化。

高等教育组织是发现知识的学术团体,也是传授知识、传承创新知识的技术性场所。[15]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文明已经愈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向高等教育系统开展的治理也必然与社会其他层面的治理一样,面临着如何在保持传统价值定位与取向的同时彰显其现代性,尤其是大学所具有的学术性特征决定了学术领导力不可或缺。知识社会中的大学与大学知识的社会性互为条件,为学术领导力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内生与外延的良好环境。推进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营造“学术至上、制度约束”的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共轨协同的权力运行机制与导向,也需要构建以学术领导力为“内核”、其他类型领导力和谐共振的“螺旋式”动力发展机制。随着我国现代大学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章程、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等“软环境”建设必然也会随之实现同步科学发展,学术领导力也将从“缄默”走向“引领”,成为现代大学改革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5/c_118164235.htm.

[2][7]鲁烨. 大学教师学术领导力的意涵论析[J].教育评论,2015(9):12-15.

[3] [英]阿什比.科学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6-78.

[4] [14]鲁烨. 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阶段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38-42.

[5] [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马克思·韦伯的两篇演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2:82.

[6]朱旭东. 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基础内涵[J]. 比较教育研究,2011(7):1、2.

[8]王建华. 知识社会视野中的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2(3):35-42.

[9]潘骏,候继虎.大学教师学术领导力的成长图景[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54-58.

[10]陈伟.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7.

[11]伯顿·克拉克.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与研究生教育[M]. 王承绪,等译.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2000:19.

[12]刘献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11.

[13]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2.

[15]庄群华.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31-36.

(责任编辑刘第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治理治理体系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基于利益表达视角的师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大学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从“教授治学”到“师生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