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政治文化与自民党一党优位制

2016-07-07张名瑶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皇自民党政党

张名瑶

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40—07

[内容提要]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在60年的党史中执政56年,形成了“一党优位制”。“一党优位制”与集团主义意识、等级秩序意识、集团内外有别意识以及形成的“纵式社会结构”、天皇主义等日本特有的政治文化具有密切关系。

[关 键 词]日本自民党;日本政治文化;一党优位制

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的“五五体制”以来在60年中执政56年,形成了“一党优位制”。日本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集团主义意识、等级秩序意识、集团内外有别意识以及形成的“纵式社会结构”、天皇主义等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日本政治和日本人的政治思维模式,自民党的长期一党执政也受到了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自民党政权与一党优位制

日本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在西方自由民权等社会思潮影响之下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下进行的明治维新结束了封建幕府的统治,日本从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此产生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中产生了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即政党。然而,近代日本的政党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天皇专制、幕藩势力等的阻碍,发展缓慢,并不健全。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并且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日本从此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随着日本政治、经济的发展,日本的政党经历了分化、合并等一系列变动,从1946年到1955年间,日本有上百个政党参加国会选举,但是到了1955年只剩下自由党、民主党、社会党等几个有竞争力的政党。1955年10月,为了抗衡当时迅速发展的日本社会党、建立一个保守主义政府,作为保守自由主义代表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实行联合,更名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鸠山一郎作为内阁首相上台执政。从此,直到1993年8月自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败选下台,新党党首细川护熙的内阁成立,这38年的日本政治被称为 “五五体制”。五五体制终结后,日本政坛没有一个大的党派可以单独执政,而是党派联合执政。1994年6月,以首村山富市党首的社会党、自民党和先驱新党成立联合政府。1996年1月以桥本龙太郎为党首的自民党、社会党和先驱新党联合执政。一直到2009年8月的麻生太郎内阁,日本政坛一直由自民党联合其他小党派联合执政。在2009年8月的众议院大选中,民主党与社民党、国民新党组成新的执政联盟,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首相。从2009年8月到2012年12月都是由民主党联合其他小党派组成执政联盟.2012年12月国会众议院选举,自民党联合公明党组成执政联盟,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出任首相,自民党再次执政。在2014年12月进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获得的席位超过了三分之二,继续执政。

1955年以来,日本政党政治最显著的特点是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持续。2015年11月日本自民党迎来建党60周年,自民党凭借自身的政治优势以及美国的支持长期执政,仅在1993年五五体制奔溃后的很短时期,以及2009年到2012年期间沦为在野党。在60年的党史中,自民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的时间长达56年,基本垄断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形成了一党优位制,战后日本的政治也染上了浓重的自民党色彩。2014年12月14日,日本第47届众议院选举结果出炉,自民、公民执政联盟共获得了325个议席,超过议席总数的三分之二,民主党等在野势力获得的议席总数为153席,[1]证明了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已成为日本的常态化的政治现象。日本学者佐藤诚三郎在《自民党政权》中指出:“1955年以后日本政治体制是典型的一党优位制,自民党是世界上最强有力且稳定的政党。”[2]

关于一党优位制,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在日本学者佐藤城三郎等的著作中将一党优位制定义为:“在先进民主主义国家,长时期在得票和议席方面超过其他政党、占据优势地位的大党叫优越政党,特定政党单独或在联合政权中作为核心执政党长期执掌权柄的体制。”[3]萨托利将一党优位制定义为“是指主要政党一贯获得投票者多数派(绝对多数议席)支持的政党制”,他认为一党优位制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是多元主义政党体制。其次,某个政党必须长期单独执政或者在联合政权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这个政党要“一贯地、持续地执政”。从1958年的第28届众议院大选到1993的第40届众议院大选,也就是在五五体制期间,自民党在众议院的议席占有率最高是63.38%(1960年),最低是43.64%(1993年)。而在五五体制终结之后,自民党的议席占有率只有在2009年第45届众议院大选期间得到比较低的24.79%的议席占有率,在其他各届的众议院的议席占有率都超过了47%,而在最近两届大选中,自民党在众议院的议席占有率分别达到了61.25%(2012年)和61.05%(2014年),远远超过其他各党派在众议院的议席占有率。[4]由此可见,自民党在各届众议院大选中除了2009年大选之外,一直处于优势党的地位。

二、日本特有的政治文化

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5]任何国家或者民族的政治体系都成长于一定的政治文化土壤之中,没有不受政治文化影响而独自成形的政治体系。每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任何民族或者国家的政治文化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痕迹。日本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文化

集团主义是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赖肖尔这样描述日本人:日本人好像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方向游,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6]日本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而且渗入了日本国家的政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团主义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形成是历史中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集团主义思维起源于德川幕府时期。在这段历史中,幕府为了维护德川家族对全国的统治,将朱子学立为官学,对民众灌输要对“主君”忠诚的思想,同时强调“集团我”的精神,也就是要维护集团的利益。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民众逐渐产生了利益协调一致,共同行动的集体观念。在德川时代,为了维护统治幕府统治还实行 “五人组” 的联保制度,和一种名为 “村八分”的群体一致与“异类”划清界限的制裁手段,这种联保制度相当于中国古代实行的“保甲制”和“连坐制”。这样思想控制和制度手段“将人们紧紧拴在集体之内,使之产生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共同行动的传统。时至今日,日本社会也是处处体现出集团主义的社会结构。” [7]

(二)日本政治文化中的等级秩序意识与纵式社会结构

日本民族非常强调等级秩序,“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楚他们的‘各得其所这句话的含义。他们对秩序、等级的依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如南北两极”。[8]日本的等级制度是通过家庭出身来定的,在日本封建社会里,都是以家庭出身来推行等级制度。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就有了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按照出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各个等级也有相应的划分。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但是颁布了新的等级制度,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同时颁布《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这样的法规来继续维持等级观念。等级制度时至今日对日本社会也有较大影响,是控制日本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1964年,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在《日本社会之我见》中提出了“纵式社会”的理论。根据她的理论,纵式社会最核心的理论支柱之一就是“序列意识”也就是集团内部的等级秩序。在纵式集团中,有明确的秩序,上对下恩惠,下对上忠诚,上下的这种秩序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等级观念渗透到日本人的精神之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日本人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各类活动中都体现着等级制,在家庭生活中,在企业中,在政治活动中,日本人甚至企图用等级观念来安排国际秩序,追求成为国际社会的霸主,对弱小国家进行欺凌。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对强者的尊崇,也体现了等级秩序意识,例如对美国的崇拜。

(三)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内外有别意识

集团意识还蕴涵着比较鲜明的内外有别的意识。在日本社会,每个人都属于特定的集团,而集团也有内与外的区别,将自己所处的集团视为“内”而将自己所处的集团以外的人或其他的集团视为“外”。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的典型特征是团体内的协作以及不同团体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激烈竞争。[9]这种意识的形成与日本是岛国以及国内山地众多的地理条件有很大关系。日本是西太平洋中的一个孤岛,岛内山地较多,村落大多被山地分割,较为隔绝封闭的村庄形成了日本人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他们在一个小的区域内生活生产,很少与外界其他地方的人接触,这样容易形成一种与区域内的人非常亲密而排斥域外的人的倾向,因此日本人称自己具有“岛国根性”。内外有别的意识在日语语言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日本敬语的表达,对于自己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或者认为是与自己属于同一集团的人表达会用敬语,而对认为不属于自己集团的人则用的是谦语。根据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在一个村落中存在许多以“家”为单位的集体,这些集体属于这一个大的集团,是相对独立的,而于与他们相平行的集团是相互排斥的。“就是说,纵向集团具有开放性,而横向集团则具有排斥性。纵向集团与横向集团在相互关系上则是一个没有底边的三角形关系。”[10]由这种文化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日本社会里同一社会组织中的派系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在日本的政党政治中,党内的“派阀”的争斗是日本政治的主流现像。在日本,个人身处特定的政治集团要比个人持有的政治观点重要。因此,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日本政客都会加入一个比较强大的政党势力,或接近某个较大的派阀,有时会采取更换门庭或采取另立派别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四)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天皇主义

天皇主义是日本集团主义的发展。日本是东亚岛国,在历史上没有遭遇过大规模的外族入侵,也没有经历过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因此日本人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统一依靠的是下对上权威的服从,而不是上对下的权力。日本人的对权威的服从缘起于对家族中对家长的崇拜。在家族中,家长拥有高度的权力和威严,整个家族都由他管理。他们对于家的认同首先通过对家长的认同体现出来,将这种家族观念发展到一个国家,对国家的认同则体现为对国家君主的认同,也就是天皇的认同体现出来。在近代,日本统治者将这种家族意识与国家集团意识结合切合起来,推行家庭主义国家观。家庭主义国家观把民众和天皇之间的关系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变成了家族关系,由此将日本变成了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巨大家族,而家族的长者就是天皇,同时利用日本纵式结构社会中的等级秩序意识,实现了天皇对于全体国家成员的家庭式控制。井上哲次郎在其著作中是这样阐述的:“国君之于臣民,犹如父母之于子孙,即一国为一家之扩充,一国之国君指挥命令臣民,无异于一家之父母以慈心吩咐子孙,故我天皇陛下对全国呼唤尔臣民,则臣民皆应以子孙对严父慈母之心谨听感佩。”[11]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没有废除天皇制,以宪法的形式把天皇作为一种象征来保留,将天皇定位日本统一的象征。这实际上继续维持了天皇一家之长的权威,维护了传统的天皇主义。

三、日本政治文化与自民党的一党优位制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政治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也会反映出不同的政治文化,任何类型的政党体制都带有本民族的浓厚特色。政治文化影响公民对政治的认知、情感、评价和态度。对政治不同的认知、情感、评价和态度对政党体制产生不同的作用力,政党体制也呈现不同的形态。

日本自民党在60年党史中56年单独或者联合执政形成的一党优位制与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集团意识密切相关。自民党是由民主党和自由党合并建立的,建立之时就派阀林立,利益各异,思想也不统一。但自民党不仅没有分裂,而是长久的保持强大的势力,执掌国家政权。这与集团主义中蕴含的“共同体意识”,规范着党内不同派阀的思想有关,党员首先认为自己属于自民党这个集团,将自己视为自民党中的不可或缺的份子。面对其他政党的竞争,党内的党员以自民党的集团利益为重,将自己捆绑在集团之上与其他政党竞争。自民党靠着这种国民性格,相互依赖,荣辱与共,将党内和国内以及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这是它在日本政坛长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日本选民的选举也受到这种集团意识的影响。受集团主义意识影响,选民参加投票往往是集团一致行动,人们在投票前往往是先探寻自己所处集团的大多数成员的立场态度,以保持与集团内部其他成员的一致。越是在贫困和偏远的地方,越是低阶层、低学历的人中间,投票一致行动的现象就越明显。“在农村,一个村子的绝大多数人都投票选举同一候选人的情况十分普遍。投票的动机,往往不是真正出于对政治的关心,而是出于对村民之间相互关系的考虑,对共同体应尽的义务,对年长者和实力者的追随,对村落传统规范的顺从,等等。”[12]而日本有组织性的农业势力、大企业、自营工商业者是自民党支持的核心力量,这些人的集团意识较强,会按照内部的协定一致投票,这往往能为自民党带来大量的选票,也使自民党在每次的大选中都能获得大部分选民的支持,成为执政党。

日本政党政治也受到日本政治文化中等级秩序意识的影响。森严的等级制度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中,个人服从集体的权威,下级服从上级的权威,而且每一个集团中都有一个最高的权威作为最高的领导。在集团行为方式的作用下,真正能在集团中发挥作用的是集团的核心或者实力人物、权威人物。包括各基层自治会、町内会的会长,工商业的雇主,各种团体组织,各种派别势力的头号人物,甚至农村里的长者、家庭中的家长。[13] 所以在日本大选中,这些头目在选举中投给那一个政党,其他团体内的成员必须接受首领的旨意。在日本存在许多“联合”、“经团联”、“农协”等组织,这些组织的首领是自民党拉取选票的重要对象,只要他们投了票,那么其他组织内的成员也会依照首领的意思去为自民党投票。

在战后的日本政治中,自民党长期执政,是日本政治的核心角色,其他野党的势力相对削弱,实际上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处于最高的地位。自民党的地位长期高于其他各党,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等级,在日本“纵式社会”的结构下,虽然有涌现一些有势力的政党在大选中与自民党竞争,但很难撼动自民党在日本政治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日本国民的潜意识中自民党就是这个国家的政治核心,其他党派可能也很优秀,但是自民党是这个国家政治中最有权威的组织,因此他们会选择继续支持和维护自民党的核心位置。这也维持了自民党长久的执政地位,形成了自民党一党优位制。与其他社会集团相同的是,自民党内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自民党从成立开始党内就有众多派阀,但是岸信介、池田勇人、田中角荣、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自民党党首都牢牢地控制着自民党的最高层,使自民党围绕着党的最高掌权者运转,这种等级秩序的存在,使党内的党员无论他的能力有多么强大,都会听从集团的最高领导者,这就使自民党能够长久的保持稳定状态,保持强大的势力,不会出现动乱或者党内党派出走削弱党的力量的事情。

日本政治文化集团意识中的“内外有别”意识和等级秩序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派阀”政治。自民党成立初期就有“主流四派”(安派、佐藤派、大野派、何野派)和“反主流四派”(池田派、石井派、三木派、石桥派),即所谓的“八个师团”。这八大派系奠定了自民党派阀的基本格局。派阀的形成是内外有别意识影响的结果。集团内部的相互协调和外部的相互排斥使大的集团之中往往存在诸多小的集团,这些小的集团属于大的集团,然而更亲近自己所在的内部小集团。他们会维护自己所处大的集团的利益,但是为了维护自己小的集团的利益会同其他小的集团相互斗争,因此自民党内的派阀斗争非常激烈。自民党不同派阀之间的竞争取代了其他党派之间的竞争,而斗争的结果就是不同的派阀首领上台执政,国家政权从一个派阀转移到另一个派阀的手中。这种政权的转移可以起到“拟似政权交替”的作用,通过派阀之间的相互对立和抗争,间接地反映舆论动向,派阀的“拟似政权交替”也容易完成自民党的政策转变。[14]派阀之间的政权交替使一党优位的政治成了政治轮番交替的民主政治,使日本国民认为这就是民主政治,把派阀斗争视为政党斗争,可以顺利化解执政危机,转移民众视线,维持自民党的政权的长期稳定。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没有废除天皇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继续存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天皇主义也是自民党形成一党优位制的一个因素。日本学者牛岛秀彦指出:“总观战后日本历史,对天皇、皇太子、皇族的政治性利用,都是在非政治的伪装和原则下进行的,并在每个环节上支撑着保守体制。” [15]而长期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则利用了天皇的权威。自民党利用天皇的权威的一个表现是借助天皇来缓和国内外的政治危机。例如1960年的“反安保”斗争,岸信介内阁陷于国内外双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安排皇太子明仁夫妇访问日本,最终依靠皇太子修复了日美关系,自民党也继续牢牢的掌握政权。1986年中曾根也利用为裕仁天皇举行在位庆典活动使自己的政治处境有所改善。天皇是日本自民党统治的重要支柱,每当国内外出现政治危机时,自民党就依靠天皇来度过难关。自民党借助天皇维持政权的另一个表现是借助天皇来统合国民。战后天皇在日本国民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而日本人又有着深刻的崇尚权威的意识。自民党就充分利用天皇在维护社会秩序、统合国民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强化国民对天皇的认同,利用天皇的权威力量来影响国民、统合整个社会。自民党还提出了天皇元首化、靖国神社国营化等维护天皇权威的政治主张,利用天皇的权威来统合国民,从而给自己执政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使天皇成为自己执政的重要靠山。

总之,日本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政治文化不会一下子消亡也不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会持久的影响日本政治。在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政治环境也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其他在野党的势力继续弱化,难以对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形成威胁的情况下,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地位也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只要自民党不犯重大错误,其一党优位制还会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日本第47届众议院选举结果揭晓 执政党获325个议席[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

/1215/c1002-26205263.html.2014-12-15

[2][3]佐藤诚三郎等.自民党政权[M].日本:中央公论社,1986:9

[4]维基百科[EB/OL].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87%AA%E7%94%B1%E6%B0%91%E4%B8%BB%E5%85%9A_(%E6%97%A5%E6%9C%AC)

[5]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6]赖肖尔:日本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33

[7]张 健、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484

[8](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1

[9][12][13]武 寅.集团文化心理与战后日本政治[J].北京:日本学刊.1992(01)

[10](日本)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60-61

[11]王珍珍.中国宗族主义与日本集团主义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14]张宏艳.独具特色的日本政党政治.攀登[J].2008(05)

[15]高世鹰.论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天皇自民党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