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三重维度

2016-07-07贾绘泽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维度特色价值

贾绘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05—06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把握历史维度,从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演进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深刻把握世界维度,从世界各国制度比较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深刻把握价值维度,从价值遵循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引领性和对世界的贡献。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历史维度;世界维度;价值维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破坏严重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信任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等,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制度自信。因此,要深刻地把握制度自信的历史、世界和价值维度,为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基本的方法论和思想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维度

有人无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分夸大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消极因素,从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这种观点割裂、颠倒甚至否认历史,是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其实质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封建制度,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使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缓和,相反使社会陷入更为混乱的局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1956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1] 毛泽东高兴地说:“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2]

然而,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和后来不断出现的“左”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制度严重僵化。虽然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制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但最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束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上,逐步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配套法规的制定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充满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有人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归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不能把具体制度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区别开来,从而导致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否定。同时,持这种观点的深层次原因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僵化的和封闭的制度,否认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加强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建设,防止和克服制度僵滞、失灵和欠缺。同时,大胆借鉴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成果,但不妄自菲薄,不走邪路。

还有人试图通过否定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也有人试图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就,主张应该回归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割裂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并使我国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前进。没有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创新。既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也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为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实践动力和理论支持,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而且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为社会主义各国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俄国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来讲,中国的探索不仅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革命运动都具有伟大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世界维度

有人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制度作为标准,来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观点,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具体制度的优势,而没有看到其劣势和不足,甚至笼统地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等同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坚定制度自信,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制度,特别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比较,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宋鲁郑在《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制度不仅是100多年来最成功的制度,也是60年总体看来全球表现最佳的制度。中国奇迹根本上是中国在适当需求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在符合国情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调整,从而在权力传接、监督和制约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制度模式。[4]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明显优势和特色。

首先,能够实现良性政治运行,不受牵制,效率较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符合中国具体国情。既能有效发扬民主,形成科学决策,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又能实现国家权力之间协调,保证制度运行的方向性和高效性,较好地避免了三权分立带来的相互牵制和扯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西方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过于偏好迎合“众意”。不仅受到普通选民的牵制,而且受到利益集团的牵制。不仅造成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只关心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对事关长远利益和全球事务的关照。

其次,能够实现制度实施的延续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良好运行的制度不仅需要灵活性,还需要延续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选举政治”决定的。美国学者帕斯夸里·帕斯奎诺指出:自由的、定期的竞争性选举既给政府行为以限制,也向政府授权,但选举产生的官员天然地为了赢得再次选举而讨好多数人,这就形成了短视和缺乏自身独立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施的延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主要由两种因素决定: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受利益集团牵制,可以站在时代前沿,谋划长远全局,制订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是西方任何政府都难以做到的。德国学者韩博天指出:“中国的决策机制重视适应力,是稳定与灵活的结合体,这个结合非常重要。” “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往往在政府换届之前两年就制订好了,下一届政府上台后还要继续执行,这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7]二是民主集中制。这是制度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原则。它能够有效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能够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积极创新和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次,能够有效动员和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8]一方面,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的民主权利,从而实现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能够统一全国的发展步调,减少各种社会利益冲突,避免国家内部纷争,确保国家稳定发展。有学者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制度的突出特点。执政党有着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央享有较高的权威,掌握着巨大的资源,社会成员具有很强的认同和服从意识,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中国制度集体行动能力的支柱。”[9]无论是“一五”期间调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六七十年代建立大庆油田、攀枝花钢铁基地等骨干项目,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完成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战胜非典、地震等自然灾害,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盛大活动,都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紧密相连,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深刻把握制度的世界维度,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世界历史中看。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看,社会形态更替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定本质和内涵,是科学的制度选择,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制度文明,也不同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制度文明,它为人类开拓更优秀的制度文明做出了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维度

有人只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无限放大,却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支撑,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它既具有强大的驱动、引领功能,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完善,又具有强大的超越功能,给人们指明“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10]

制度价值能够驱动和引领制度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在现阶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它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与中国具体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独特价值,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规定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都凸显了以人为本,这也构成了衡量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安排要根据以人为本制度价值的引领,对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制度价值,不能满足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诉求的制度体制,加以改革和修正。从而使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制度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价值在制度创新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意义。正如丹尼尔·贝尔指出:“思想和文化风格并不改变历史——至少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历史。但是它们是变革的必然序幕,因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道德说理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11]资本主义制度遵循“资本逻辑”,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资本逻辑本身以追求利润为价值目标,不能保证社会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等,不能保证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极易形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2]的根本弊端。

制度价值能够发挥超越性功能,给人们以精神支撑和希望。德国哲学家洛尼说:“价值领域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想性和目的性,价值同意图、目的、理想、意义不可分离,这正是价值与事实的主要区别所在。”[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构成人们生存和行动的基本依据,又能够超越现实,给人们提供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使人们在制度尚存在不完善之时,能够始终对制度坚定自信,并为之不懈奋斗。邓小平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4]正是由于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严重失误,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而是始终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并以追求制度价值为动力去探索更加完善和完备的制度。

发挥制度价值的超越功能,不是制度乌托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制度价值超越功能的发挥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这种现实基础既包括现实的客观实践,也包括社会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超越于现实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必然造成制度乌托邦。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条件制约,限制了制度价值的实现,不会影响人们的制度自信。但是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如果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使制度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不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优越性,人们就会对该制度产生失望、自卑和怀疑。因此,从长远看,只有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的价值的实现,才能给人们以制度自信和希望。

当然,把握制度的价值维度还要有制度价值自觉。一方面,对制度价值的理性自觉。也就是由对制度价值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走向有意识或显意识状态,深刻把握制度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并充分汲取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对制度价值的内容进一步提炼和完善。既要概括和集中反映社会主义价值的现实要求,也要呈现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愿景。另一方面,对制度价值的实践自觉。也就是党和人民在对制度价值以及制度发展前景的理性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以制度价值为信念准则和评价标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自觉的价值实践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使自身实践趋于价值,在制度价值的践行中坚定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6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3]季塔连科.中国的探索对世界有深远意义[EB/OL].http://www.21so.com/HTML/21cbhnews/2012/11-07-207753.

html.2012-11-07

[4]宋鲁郑.中国能赢——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1-2

[5][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帕斯夸里·帕斯奎诺.中国无须复制西方竞争式民主政治[N].光明日报,2013-08-20

[7]韩博天.中国决策机制最大优势是反复试错[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21107/72632

41.shtml.2012-11-07

[8]季小江、尚会永.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

[9]杨雪冬.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优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

[1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40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张登巧.价值论视野中的社会认识论研究[J].新华文摘,2009(15):14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13CKS014)和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我国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研究”(晋规办字[201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维度特色价值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