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微

2016-07-07宋海琼张华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宋海琼+张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6)02—020—03

[内容提要]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为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网络媒体作用等。

[关 键 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重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于心”是个体对外在思想的认同。只有实现了“内化于心”,才能自觉“外化于行”。因此,价值观的认同是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前提。

一、辽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基本上掌握了辽宁省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状况。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认知度较高。数据显示:70%的学生能全面准确地回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21%的学生能回答出部分内容,只有9%的同学一点都不了解。其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是支持肯定的。问卷显示:在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具有精神支柱作用”时,91%的大学生持同意的态度,6%的同学选择了“难以判断”,仅有3%的同学选择了“否”。最后,大学生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数据显示: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时,93%的学生表示愿意,但也有3%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剩下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分析。首先,总体认同差异。从年级分布上看,大一学生的认同感最强。这与他们刚入大学,思想单纯有直接关系。大四学生次之。他们即将毕业,思想相对成熟,明辨是非能力较强。大二、大三学生认同度最低,究其原因,他们对大学生活已有一定了解,通过做家教等兼职不同程度地踏入社会,思想变化较大,折射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持冷漠态度者居多。从专业角度看,文科学生的认同度比理工科学生高。从政治面貌上看,党、团员的认同度比无党派的学生高。其次,情感认同差异。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对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高度的情感认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但是对社会和个人层面则差异较大,尤其是对社会层面的情感认同最弱,凸显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这和当前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丛生,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有关。对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公民层面的情感认同居中,说明大学生群体总体上还是积极向上的。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一是西方对中国进行价值观、多元文化和新式宗教的渗透。其目的就是诋毁和批判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使承载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青年丧失文化归属,转向西方。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利益思想几乎主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传统以“社会本位”的核心价值观逐渐向“个人本位”转移,价值信仰由一元为主向多元并存转移,价值是非标准由精神向功利转移,个人和集体、道义和功利、公平和效益等诸多矛盾凸显。三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使西方异质文化蜂拥而至。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长期接触网络媒体,极易受到网上媒体不良思想内容的影响,甚至出现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价值观双重标准并存的混乱局面。

(二)自身因素。一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普遍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然而,在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青年学生,即使读到大学层次,仍然普遍缺失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这一根本上的缺失障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深度,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开展。二是独生子女身份的负效应。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成长于典型的4-2-1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备受长辈的呵护。他们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淡薄。三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两者休戚相关。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特征、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效性不强,如不加以改变势必制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方可取得实效。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高理性认同。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每个学期或学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扬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生动而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旗帜鲜明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导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强化情感认同。高校应定期邀请道德模范为学生作汇报宣讲,以现场感和真实性触动其灵魂深处,使他(她)们真切感悟到榜样的力量及其蕴含的正能量。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群体内在典型的示范作用,以优秀学生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模仿热情,身边人的一言一行更能影响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每学期的考试、考核中,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诚信考场活动,充分彰显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区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环境认同。在校园建设和维护中,充分利用校园广告牌、公益展板、教学楼内的通告版等宣传工具,以标语、条幅或图画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镜率,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反复多次的刺激,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四)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升网络认同。如果说思政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解读,那么利用网络资源、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面的拓展。随着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学校可以利用软件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校内人才资源打造专业团队,利用微信、微博、QQ等聊天与资讯媒介,建立专业客户端,打造校内局域网,使学生在平时浏览资讯或与人交流的同时,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接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学校还可鼓励学生研发手机小游戏,在游戏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样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在娱乐中普及知识。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言行中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才会迎来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1)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2)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工委2015年度高校党建研究项目“从严治党视域下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GXDJ2015-B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