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方哲学及其历史于现代人及社会的启示

2016-07-07王思静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王思静(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浅析西方哲学及其历史于现代人及社会的启示

王思静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哲学按我的理解来说就是关于事物、人生、宇宙等的精辟而包含大智慧的见解,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思想,给人以一种类似于照亮许多看不见的事物的心灵烛光的作用,如罗素所说:“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我们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是不是有上帝的存在,那些东西我们把握不住,再伟大的哲学家也同样如此;但是至少我们读哲学史可以知道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发展,导致这种发展的源头来自哪里,它又为何这样流淌。

关键词: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民主政治

在阅读了《西方哲学史》的之后,许多闻名已久的著名人物一个个都揭开了面纱呈现在我的面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培根、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人名总是出现在各种书本中,他们的名言和相关一些言论总是被当做经典,但他们当中任何一位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包括马克思,即使学习马克思主义从中学就开始,但却对马克思也从来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些响亮的名字背后,是那些如同日月星辰般悬于人类思想世界的哲学思想,引导着一代代人的思索,启迪着一代代人。在第一次阅读哲学书籍——《西方哲学史》后,我就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一、什么是哲学

何谓哲学?“哲学,乃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在读到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之前,哲学一词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只是因为它的名称早已经如雷贯耳,听的次数多的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对它却又是陌生的,在读本书之前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法上面,也即高中所学习到的一些关于毛克思哲学的皮毛;听说了很多次柏拉图,但是始终不知道柏拉图到底干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以至于过了几千年他的名望依然久盛不衰。罗素对于哲学的这个划分,使我耳目一新,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朦胧感得到了确切的解答,终于见到了哲学这个“真人”的身份,“哦,原来这就是哲学!”

但是不禁又要进一步追问: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又是什么?罗素是这样说的:“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仍未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想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并对三者做了一个范围划分:一切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属于神学;在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读到此,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懂。懂它,是基本了解它所涉及的问题有不属于神学但是人类科学知识至目前为止所无法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它又不像神学般只以教条为依据而必须通过理性思考去看待所涉及的问题,似乎把科学和神学二者的矛盾结合在了一起。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涉及的问题与神学一般的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又必须如科学一般运用理性,理性与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似乎毫无意义,怎么解决呢?罗素给出了进一步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如心是什么?物是什么?)——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是的,研究,而非解答,这至少使我明白,这意味着涉及哲学就必须不断的“研究”,在我的理解,我想用探索这个词来解释这里的“研究”。即哲学就是对那些不属于神学但又为确切的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探索。

哲学按我的理解来说就是关于事物、人生、宇宙等的精辟而包含大智慧的见解,能够开启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思想,给人以一种类似于照亮许多看不见的事物的心灵烛光的作用,如罗素所说:“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谈到许多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时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涉及的这些问题我都没有去想过,哪怕不是站在哲学的角度,甚而怀疑自己是在怎样迷迷糊糊的活着;但是另一方面,我似乎反而觉得在我对书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哲学理论的思考时,我的疑惑更加的多了。确切的来说,就是没看本书之前自己是那只以为天就那么大的井底之蛙,觉得世界尽在眼底,一眼望尽;在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却觉得自己虽然还是那只井底之蛙,但却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只是世界极小地一块微不足道的地方,犹如尘埃一般却又不能跳出井底,只能苦苦的极目眺望。即由不自知的快乐的无知转向突然明白自己的无知但无法很快的改变自己的无知的一种状况,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二、“洞穴”与“本质”

谈到柏拉图,那个关于洞穴的比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他们与墙致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自己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的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首先不得不赞叹柏拉图在他那个时代就能够提出这样有违常理充满想象力和魄力的言论,是的,我们平常生活中除了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而外,对其他东西,关于宇宙,关于世界,关于任何我们所未曾涉及到的领域,我们可以说是无知的,甚至于我们所看到的不过都只是“影子”,这无疑是具有巨大意义的,能够使人敢于有有意于怀疑和思索,甚至于是想象。但是,即使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真的就看见了“影子”的实体了吗?还是他们所看到不过是另外一些东西的影子?又或者这只是他“想多了”世界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在我的专业课程——传播学课程中,在信息社会,利用柏拉图的这个理论,信息泛滥和信息同质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具有难度的信息选择问题,使广大受众犹如被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包围,即这些信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洞穴,把人们锁在里面,人们不知哪些东西是影子哪些东西不是,并且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信息墙挡在人们面前,难以窥破墙之后的东西。这对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信息轰炸问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究竟要怎样人们才能看到实体以及越过面前的信息墙?

谈到亚里士多德,谈到“本质”说: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性所规定你之为你。”可以说,它是你的那样一些属性,你若丧失了哪些属性就不成其为你自己了。在读到这里,我确是被难住了。本质应当指事物的根本的属性,一个人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呢?是什么属性让你成为你自己呢?比如我自己,我为什么会是我?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确切的回答,是因为我有我的父母、我有我自己身边的一切人、有我自己成长的经历、有我自己的个人习惯、我自己的喜好等等这些都跟别人不一样吗?但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是属于真正的“我”的部分,这些都是“我”的外在组成,不是根本的属性;属于我的,我身体的构造,我所学习的知识,跟正常人的不都一样吗?那么到底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样一些属性存不存在呢?若不存在,又为何世上的人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呢?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去往何处?难道只是为了完成人作为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消亡的过程吗?又或者是带有什么特殊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还是说有很多使命,有为人子女的使命、为人父母的使命、遇见你遇到的那些人的使命?......

三、哲学与“上帝”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几乎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神或说创世者,也就是上帝。而且绝大部分哲学家都承认上帝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我思量再三,是觉得即使是哲学家,生在他们各自的时代,也难免打破一切束缚、局限和常识,人不可能完全摆脱环境和时代的限制。

在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上,上帝几乎是他们一致的见解,除此而外,即使是再有思想和创造力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也难以发表其他任何意见。另一方面,不确定意味着存在不安全感,而哲学所寻求的就是“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过去也同样如此,不愿为犹疑所困,但是对这个问题又根本无从着手去思索,这就需要一个寄托,那就是上帝的存在。

如布莱得雷所说:“凡可能存在的和必须存在的,就存在。”在这个问题上,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与教会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个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西方以中世纪为代表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的必然性,可以说宗教成为西方世界的统治者是承认上帝的存在所赋予的特权。自从教会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甚而连哲学史也都笼罩上了一层压抑的氛围,那是绝对地不容置疑的权威所要求的,宗教的统治在极大的程度上也就是思想的统治,因为哲学发展的衰落也不难预见和理解。在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赖于哲学为代表的人类思想知识的发展,反之亦然。甚而可以说,哲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也是其前提。

四、哲学与当今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寡头派与民主派的冲突。民主制产生于一种信念,即同等自由的人们应该在一切方面都是平等的。而寡头制产生于一种事实,即在某些方面优异的人要求得过多。两者都有一种正义,但都不是最好的一种。“因此只要两党在政府中的地位与他们所预想的观念不相符,他们就会掀起革命。”进而进一步谈到民主的政府比寡头制更不容易有革命,因为寡头们彼此之前可以起纷争。两者都有一种正义,这是我赞同的,因为立场和其他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的正义,而无论是何种制度,我认为都应该是一种调节各自正义不至于起冲突的作用。

这都不是最好的一种制度,因为都包含狭隘的正义,而国家和社会在狭隘下是难以很好的运行的。并且这种把社会分成民主群体和寡头群体的观点在我看来是十分合理的,至少在今天的世界,天下大同的理想也还始终只是停留在理想层面。民主制之所以比寡头制好,乃是因为它能抓住更大多数人的心,符合更大多数人的利益,更加的民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生机勃勃带领中华民主不断崛起的重要原因——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革命、法律......所有这些近现代社会的关键内涵,通过哲学史的发展更好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明白今天的社会“从何而来”,至少在思想上是肯定的,这能更好的理解今天的社会观念,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思想的发展的为前提的,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才能促进思想亦即哲学的发展。罗素说道“不断的提高各个国家的战斗素质而没有任何防止战争的手段,是一条通向全球毁灭的道路。”虽然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二战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至少今天看来,战争的威胁也并没有消除,反而愈发的加大了,因为各个国家的战斗素质正在不断的得到提高,现代化武器的伤害能力飞速提高,但是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可以调节,反而在二战以后的暂时安宁的表象下愈演愈烈,以至明显化,就中国来为例,南海冲突、钓鱼岛争端等等问题正在威胁着中国的和平,这是一个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结语

哲学史是人类史的灵魂和核心,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造就了今天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三权分立的国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哲学家造就了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如罗素所说,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读哲学史就是读导致形成今天社会的原因,我们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是不是有上帝的存在,那些东西我们把握不住,再伟大的哲学家也同样如此;但是至少我们读哲学史可以知道我们的社会为何如此发展,导致这种发展的源头来自哪里,它又为何这样流淌。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M] ·第二版·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伟. 文德尔班、罗素、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观”及其特点[J]. 学理论,2013,No.66927:51-52+55.

[4]王现伟. 哲学的使命和哲学家的个人理想[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v.34;No.19710:45-49.

[5]郭小红. “拟态环境”理论作用下的广告传播[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v.29;No.20407:83.

[6]柴秀波. 当代意义危机的哲学审视[J]. 晋阳学刊,2007,No.16001:76-78.

[7]赵林. 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0:57-6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9-02

作者简介:王思静,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
柏拉图的椅子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