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学霸惹的祸
2016-07-06马伯庸
马伯庸
大明万历年间,徽州府爆发过一场规模颇大的骚乱,史称为“徽州激变”。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骚乱既不是天灾所致,也不是盗匪所扰,追根溯源,竟是一位学霸做数学题闹出来的。
隆庆三年,徽州府有一个叫帅嘉谟的数学学霸为了磨炼自己的算学技艺,找来徽州府的税粮账册做计算练习。帅嘉谟注意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缴纳的税粮中,除正税之外,还有一笔科目叫作“人丁丝绢”,每年要缴8780匹生绢,而这笔税全部要由歙县承担。
帅嘉谟查了《大明会典》,里面只提及由徽州府承担“人丁丝绢”,但沒说过让歙县独自承担。这说明这一笔“人丁丝绢”应该是徽州六县均摊,怎么可以只压在歙县一处呢?
为了歙县民生,帅嘉谟在隆庆四年将此事上书官府,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状况。官府急忙召集其他五个县过来开会,没想到那五个县根本不予理睬,说这笔税是歙县自己亏欠的,跟他们无关。
地方上不配合,帅嘉谟只好选择上京告状,结果在归途中遭遇了身份不明者的刺杀,吓得逃回原籍避祸。这起案子就这么不了了之。
一直到了万历三年,张居正以首辅秉政。他对地方税务工作非常重视,重新对帅嘉谟的申诉进行了批复,要求徽州府尽快商议解决。这一次有朝廷关注,其他五个县坐不住了,纷纷上书给徽州府,痛斥歙县这是甩锅行为。歙县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予以反击。
六个县为了这件事吵了起来,整整一年也没吵出个什么结果。最后徽州府出来打圆场,说干脆去南京查黄册吧。黄册是税务最原始的档案。徽州府派人去查了以后,发现当年的记录没了,结果又引发了一轮新的争吵。
六个县一直吵到万历四年,最后户部出面,表示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这件事不要追究下去了,干脆这样,歙县继续缴这笔“人丁丝绢”,但可以少缴五千两均平银,少缴的部分让其他五个县均摊。
这个方案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其他五个县的民众闻之均勃然大怒。他们纷纷涌上街头,围攻县衙,殴打官员,甚至把道路截断。整个徽州为之大乱,政府部门几近瘫痪。
眼看要惹出民变,朝廷只好撤销之前的圣旨,答应重新商定一个分配方案。可惜出来一个方案,五个县的民众就否决一个,一分多余的税都不肯缴。其中有几个行事激烈的士子还占领了当地书院,成立议事局,领导整个徽州的抗议活动,不仅围堵歙县的商人,还差点把户部尚书家的祖坟都刨了。
几经妥协,朝廷总算在万历七年拿出一个新的方案:歙县继续缴这笔“人丁丝绢”,但可以少缴两千五百三十两均平银,再从当地军需银和“协济”的解池州府兵饷银里抽出同样数额,补入均平银。这样一来,歙县税负减少一半,而那五个县一分钱都不用多出,皆大欢喜。只是那个可怜的帅嘉谟被判处充军,流放戍边。
从隆庆四年到万历七年,前后将近十年的时间,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才得以结束。它是明代地方财税一个典型例证,地方与中央在税法博弈上的种种问题、税法过于繁杂的缺陷都在这次骚乱中暴露出来。
(摘自《南都周刊》2016年第18期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