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6-07-06李金花
李金花
教语文恐怕最难教的就是作文,总是觉得无从下手又收获微小。回首我的作文教学,就是进入了这样一个随意、陈旧、单调、孤立的怪圈。
作文教学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和安排。没有三年计划亦没有学期计划。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作文命题大多出自我的心血来潮,学完《孔乙己》就让学生续写《孔乙己》,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就让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这样命题显得古板、单调缺乏创意。作文倡导真情的流露,我就让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为了积累好词、好句我就让学生摘抄甚至背诵,但这些做法往往流于形式。至于各种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针对什么对象,采取什么方式等问题都缺乏研究。命题不仅随意而且陈旧,像《最敬佩的一个人》、《我的妈妈》这样的题目从我的父辈写到我的弟子,从小学写到高中。不仅题目陈旧内容也无新意,最敬佩的那个人总是平凡而伟大,我的妈妈对工作总是任劳任怨对子女总是体贴入微,这样的作文写者烦读者厌,谈何进步。材料作文时无的放矢,话题作文时大而空小而碎。大多数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完成一篇习作,教师批阅又是那样费劲,作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主题总有欠缺。而学生并不注意那些精批细改的苦心,师生间不能有很好的交流,作文的效果不是很好。这样说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也就不难理解了。
既然这样,那么作文是不是就无药可救了呢?那到未必。命题太旧太死,我们可以推行“自由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身边真实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做学生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且能写出真情实感。慢慢坚持他们的作文内容越来越充实,情感越来越丰富,议论越来越深刻,读起来越来越有味。批阅方式也可以改变,精批细改自然好,但这种批阅方式会束缚学生的写作个性误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有时甚至言不及意,學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批语。因而,当面批改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面批具有针对性和直观性,更注重交流,因而效果则更好。学生自批互批也是可以尝试的。学生在直接操作和亲身的体验中,反复斟酌,从而达到评改的目的。讲评的空间可以留给学生,教师个人的讲评不利于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闪光点。讲评可以树立典型,教师可以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将它复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说出对该文的看法,再要求学生就这类文章的构思、立意、谋篇等进行交流,以达到思维共享,共同提高。讲评的面也可以铺得大一些,每个学生的文章都可以是讲评对象,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这样做,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作文兴趣,使教者和学者都轻松起来。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得静下心来慢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