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孩子成长的翅膀
2016-07-06马春霞
马春霞
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阅读对于孩子成长意义到底有多大?老师怎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少年时期打下成功基础。带着这些思考我从三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石
1、读书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我经常对学生这样说: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当同学们吃到可口的美食时,当同学们尽情玩耍时,大家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当我们阅读好书时,当我们在阅读中变得强大、美好时,那才是深层次,高境界的人生享受。听一听这些著名作家、学者是如何描述阅读的:金庸说,一生乐趣在读书;陈四益说,读书使人避免轻信和盲从;蒋子龙说,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梁衡说,书是青少年的指路标;贾平凹说,读书有福;杨鹏说,好书使我们触摸到世界的心灵。阅读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2、读书有助于良好素养的形成
实阅读是人的精神食粮,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很可能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学这么多年我发现班里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毛病比如上网、打架等,他的时间都被阅读填充了,他们往往安静不浮躁,做事有主见,思维有深度,学习难度小。有人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方法与习惯让阅读更加有效
阅读这样令人心驰神往,但却不是人人都会阅读,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就无法领略阅读的妙趣。从阅读的技术上说,阅读是有方法的。只有阅读得法,才能真正走进文字,有所体悟,孩子在上学前对于阅读他们是听众,上学后转变成了读者,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语文课上由语文老师帮助孩子完成。
1、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过去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题学习介绍、自主互助学习介绍、课程统整实验介绍)。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教给学生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主要有:
(1)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老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选读法。这种方法在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最常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录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老师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在课外帮助孩子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使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巩固。
(1)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阅读氛围。多逛逛书店,出行时别忘了带上一本书,点滴时间都可随手翻阅图书,自己加入到读书行列中来,老师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2)拟定孩子阅读计划。帮孩子定下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我们学校上学期开始的书香校园工程建设,要求二年级以上学生每天在校静心读书至少20分钟,在家每天阅读至少20分钟,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增加阅读时间。
(3)改变孩子阅读习惯。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那么,怎样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改变不良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阅读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老师需要十分刻意提醒孩子到点阅读,完成当日阅读计划,家长孩子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坚持下来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学生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已经完成了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学生“效劳”。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去有计划地塑造良好阅读习惯。
三、经典文章是阅读的最佳选择
现在的孩子家里普遍不缺书。许多学生表示,过年或儿童节时,家长给他们买书都成了“常规动作”,几年下来家里儿童读物的总量不少,少的孩子也有10多本,多的孩子超过300本。“家里的书虽然很多,但我们不爱读。”不少孩子这样说。
我们学校多年来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教学,颇有成效。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国学启蒙为《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经典诵读课程有:名著欣赏、走近名人、诵读名诗、积累名言。六年时间总共完成数量为30本。我们现在该为孩子选择哪些读物呢,在多种文学形式中,童谣与儿歌最易被低年级孩子接受。美国科学家将孩子的阅读心理分为以下6个阶段:4-6岁“绘画期”。带有图画的书如画报、小人书等特别受欢迎。6-8岁“传说期”。孩子已有初步的阅读能力与理解力,好奇心强,对传说类书籍兴趣浓厚。8-10岁“童话期”。童话成为这个年龄段的最佳精神食粮,如《安徒生童话选》等。10-15岁“故事期”。这时的孩子正向青春期过渡,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开始对各种故事发生兴趣。父母应多为孩子购买古今中外的优秀故事,使孩子从中获取社会生活的间接经验和认识。15-17岁“文学期”。
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都来重视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