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让中学语文有滋有味教学

2016-07-06毕金红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毕金红

【摘    要】语文的学习是提高一个人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给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的更加灵活和畅通。中学语文,在告别了小学语文的基础课程,回归到认知语文体系学习之中。新课标实施多年以来,要求教师要全面的转变教学模式,把课堂回归到学生手中,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等新媒体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打造趣味课堂,让学生们有滋有味的学习语文知识。本文笔者就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情况,谈谈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成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滋有味  教学

一、引言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獲得提升。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中学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三、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四、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中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中学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五、连接新闻味,做好学习导航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先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仅仅的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参考文献

[1]郑振峰,张宝明,温欣荣.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05)

[2]李芬芳.管窥苏轼“悼亡妻诗词”中的“生死观”的禅学渊源——以《江城子》《蝶恋花》《悼朝云》为分析载体[J].名作欣赏.2012(35)

[3]付金玉.追寻理趣,让经典驻足心中——谈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之法[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4]王晓初,李乾明,寿永明.作者: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隐蔽主体——以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2)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