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
2016-07-06张桂艳
张桂艳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他认为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他提出了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努力造就适应时代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1 在数学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头脑”
1.1 转变教师角色,担当“组织者”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树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观念,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教师角色的转换,会创造出新的课堂。
1.2 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机会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学中,我努力破除“惟师”的陈旧观念,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促膝长谈,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真诚期望。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 在数学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嘴巴”
“解放学会的嘴巴,使学生有发表、提问的自由。”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堂的局面,告诫我们应重视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发挥,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碰撞创新的火花。
2.1 善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有问题提出,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创造的开始。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实现由敢问到能问再到善问的转变。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课教学内容的提问,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体上来。教学中,学生能否做到善问,关键在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许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
2.2 交流是创新思维的不竭动力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要注重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而交流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旋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讲,交流的信息传递方式为输出(阐述个人观点)——接受(倾听他人观点)——反映(反思自己的观点,重建自己的观点),这是个动态的、可循环的过程,所以,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知识重组的过程,是交流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实现创新的动力。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活动,对需要交流的问题有初步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同桌交谈等,在交流中,交流各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顿悟,或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或在头脑中与自己的观点碰撞后,转换新的视角,生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思维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是交流在起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进行交流,势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在数学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
3.1 动手实践是学生创新的主要途径
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必须摆脱教师只关注学生接受知识,重数字符号,重数学公式,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在教学中,应重视“教学合一”,让学生大胆参与实践,通过动手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创新。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我准备了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通过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对拼移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整个过程中我讲解不多,学生进行了大量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学生不仅学会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3.2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三种图形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沟通这几种图形的联系。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以平行四边形为基础图形,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向左(或向右)方向转移平行四边形的上底,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形,学生自己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如果变成了直角,那么,它就变成了长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索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提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