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就是唤醒与激发》后
2016-07-06吴尤龙邵虎虎
吴尤龙 邵虎虎
從2015年5月9日收到贺华义在内三位兄弟的教育论著《教育,就是唤醒与激发》后,马上就开始阅读了。不只是工作忙,还是读书的习惯差,抑或我想边读边思考,总而言之,直至2015年7月11日,我才把这本凝聚着袁、贺、刘三兄弟十几年教育教学之路上摸爬滚打的智慧结晶的教育论著读完。虽然只有不到30万字的内容,却包含了他们教育之旅的梦想、追求、行动与信仰。读着文字,眼前仿佛看到了他们专心致志研读教育经典和文学经典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他们夜深人静奋笔疾书的情景,仿佛看到他们和学生一道攻坚克难的情景……不容易啊,卓越的教师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情怀?他们都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和疑惑在这本书里都可以寻找到真实、具体、细致的答案。
掩卷沉思,这本书给我最大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很多很多,不说字字珠玑,却可以说篇篇玉润。这里,我重点谈三点:
一、教育理想才能成就理想教育。当我读完第一部分:“三兄弟的教育追梦之旅” 时,我被他们的教育情怀所感动。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既来之,则安之”,因为“生命的意义或许不是在攀比中前进,而是寻回失落的梦,给心灵安个家。”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情怀,他们才坚信“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才决定“有梦,就当追逐”,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在经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后,终于换来了或正在换来理想的教育。是的,我曾经在师范求学时,也是雄心勃勃,想为山村的民族教育做一点贡献。可当现实的颓废占据了我的美好设想时,我迟疑了。那时,学校没有什么教育教学读物,只有《宁夏教育》。也正是这本刊物,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信心。原来,是我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没有明确的教育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教育的认识和信心越来越清晰和坚定,也逐渐让我爱上了教育。
二、教育之道,自然之道;立德树人,教育之本。读完本书的第二三部分,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回想,其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皆已面对、思考和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和困惑,但让我感到钦佩和仰视的是:袁老师、贺老师、刘老师能理性的面对和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并从理论上寻求依据和根源,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追寻,让教育之路上的种种疑难问题得到了深入浅出的解答。譬如:“让教育融入生活、成功的金属定律”这些内容理清了教育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立己达人、无为而治、以德养运、大舍大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些经典智慧的语句与教育的无缝链接,让我明白:教育并不神秘,也不简单,它需要教师阅读经典,融会贯通,回归教育本源,寻求教育之道。读《大学》,我们知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庄子》,我们知晓:“为善无近民,为恶无近刑,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些道理植根于教师的内心,成为教师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自然对学生就会高屋建瓴的引领和示范。育人先育己,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三、教育的境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之路,是一条漫长而没有止境的路。对于教师,要稳步走在这条路上,三位老师给我们配备了“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应该是每一位成功教育者必须要经常坚持驾驭的,那就是——读书、实践与反思。读书是前提基础。不但要读书,而且要读“硬书”。不是读一天两天,一年半载,不是读一本两本,而是要坚持不懈的读各种书籍,包括“软书”和“硬书”,读教育报刊杂志,读教育论著,读经典(教育心理学、美学、法律、哲学等)。关于读书,书中不仅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指导方法和经验。关于实践,我很欣赏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可没有雪花的责任,何以追究雪堆之过呢!因而教育不缺少横加指责者,而需要一些不慕功名、甘受寂寞、追求教育理想的人;教育不缺少口若悬河者,而需要将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当做自己职责地人;教育不缺少理念或模式,而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就一定走下去的人。”教育之路,是一条需要施教者静下心来去做,需要敢于担当各种误解、指责的,需要“俯下身子拉车,抬起头来看路”。同时,我们要不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是否合适合时,反思自己的理论学习是否应时应人应学,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是否承载着长远与责任,影响着人性与自然。
回眸自己的教育历程,对照这本书中的俯首可拾的鲜活的案例,我不得不承认,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二十年,除了对教育的情怀至今仍光彩照人外,在自修、修人、启智、策略、智慧上,我几乎是一个门外汉,缺少系统的理论建构,缺少系统的方法论,还缺少持恒与创新。今后,我会在该书的引领下,“不但要立己,让自己的生命突围,还要达人,举起火把,让更多的人温暖、兴奋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