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去拥抱学生
2016-07-06吴佩
吴佩
林肯指出:“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更有用,因为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起”就是信心的体现,而能让他们“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工作者应该因势利导,少一些批评、训斥,多一些激励表扬。表扬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肯定,学生喜欢受表扬,特别是当众表扬,更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觉,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励他们的上进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精神鞭策的作用。
一、“信心”搭建成功的基石
“你行的!”一句只需一两秒钟就可以说完的话,许多人却吝啬说出口,这对于说话的人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对于听这句话的人意义却重大,因为“你行的!”不仅是语气的肯定,更是对被说者能力的肯定,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的一句“你不行!”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更是跑远了。其实,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他们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优点激励法,告诉他“你行的!”,则可以弹拔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使他们的内心爆发出积极的热情,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记得我当时上的是七上教材第三课中的《正确认识自己》,班级里一位男生用的是从隔壁班借来的书本(因为书本中记满了完完整整的笔记),我发现了,但装着没看见,课堂中我提问“正确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性”时,全班数那位男生手举得最高,我请他回答,正确的答案和洪亮的声音对他来说是第一次,当然也赢得同学们的称赞,我也当场表扬了他。课后,我马上找他谈话,告诉他,“借别人的答案将成为我们之间的小秘密,因为你的大胆发言,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你很棒,把今天所学的‘正确认识自己用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希望你下次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很明显的改变在这位男生接下来的学习中发生了,上课积极发言,笔记也很完整……
二、“尊重”启发自我认识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对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决不能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更不能蛮横训斥、惩罚、动辄训人,惩罚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只有当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觉悟,才能从心底里痛改前非、积极向上。前不久,到兄弟学校听了一堂初一思想品德公开课《走进自己》,当授课教师上到“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时,环视了课堂,叫起一位半俯在桌面,没精打采的学生小A(显然是一名学困生),小A起身时一脸无所谓甚至带着些许傲慢,该老师并未生气,而是巧妙结合“通过集体了解自己”,请同学们谈谈对小A的看法,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当然回答也褒贬不一,授课教师智慧地将同学们谈到的小A身上的闪光进行放大,例如一次劳动时发现小A 一人拎着两个大水桶,非常积极,“无所谓”的小A露出怯怯的笑容,老师顺势针对小A的不足之处提出对他的期望,五分钟的过程后我注意到再次坐回位置的小A没再无精打采,我想他的心中应该有点小澎湃,也就是温暖吧,这不正达到思品老师所期盼的知、行统一吗?
三、“赏识”催化积极表现
许多人都认为试卷讲评课是冷冰冰的,其实不然,一个老教师的讲评课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首先对学生试卷认真分析,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然后,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题,比如评出“十项之最”,最令老师满意的,进步最大的,卷面最整洁的等)。同时,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等方面细心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试卷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從而使其产生经过努力能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
的确,学生接到试卷后(尤其是大型的期中、期末考试)心情十分复杂,多数学生都有后悔懊恼表现,如果此时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说“这些内容老师平时再三强调过,为什么还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讲评感到厌倦,进而对上思品课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四、“倾听”传递温情的纽带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扉”,其实学生心里时常会郁结许多问题和疑虑,常苦于无处倾诉,如果我们能多倾听,并且在倾听中显示出关怀和兴趣,让他们感到温暖,关心和被尊重,并且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性质和应当采取的措施,学生会变得跟你无话不谈,他们把你当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你说,你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
总之,通往学生心灵之路的并不是肥沃的田野,在这片土地上要获得丰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强田间管理,更需要温暖的阳光,学生的心温暖了,还会冷冷地对待学习吗?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达尔文的这句话或许正有此意吧,我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