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德育实效的思考与建议
2016-07-06王录
王录
【摘 要】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中学德育 实践性 困境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效果不尽人意,实践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石欧指出:”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 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2.现代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獲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这些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里。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日益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众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荣誉”和学生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实务,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的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疑惑,就会感到思想品德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会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编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在外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做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向,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我们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①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②喜欢独立求是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③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④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应积极倡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朵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走出困境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