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理论的当代拓展

2016-07-06张鸿奇李合亮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张鸿奇 李合亮

摘要:当代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理论。只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动力理论,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思想,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动力样式;社会动力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3-0036-05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需要发展动力,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需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都存在。要拥有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就必须对其有科学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高这种认识的水平。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总体特性,在充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动力思想的基础上,拓展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动力理论研究的新空间:社会动力样式研究。

一、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总体特性及其对发展社会动力理论的需求

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总体上具备诸多新特性。在新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动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新的实践图景。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备“新”之总体特性

实践客体之新。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实践的客体是纳入到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当中的一切对象,可能是物质性的实在,也有可能是精神性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建设对象之新,步入了“新常态”阶段。习近平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特点的精确概括,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驱动力都有新变化。二是社会建设对象之新。社会和谐繁荣,是我们党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经过了深度改革和长期发展之后,社会结构和各社会领域都有了新变化。社会发展之新,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国内环境。三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对象之新。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脉络。意识形态建设更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作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新阶段必须有所发展,才能更好地领导各族人民,才能更有力地发挥出对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把握话语主导权。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是新实践阶段的精神脉络。

实践主体之新。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族人民進行建设实践活动的核心力量,是“主心骨”。我们党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这些经验认识上升为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以意识的形式存在于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头脑之中,发挥精神生产力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提高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新实践相结合,提出能够深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把握时代脉搏的理论和政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国际环境之新。新兴国家崛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困境显现,新的国际秩序逐步形成,国际格局逐步调整。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成为世界和谐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新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是我国新实践阶段的世界背景。[JP]

历史方位之新。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新,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阶段,社会主义实践能够以“量”来衡量的所有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二是新实践处于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着我国能否实现由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质的飞跃。这是其他阶段的实践所不具有,是区别其他发展阶段特有的属性。当今我国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处于党中央所判断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后期,是我国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具有的决定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属性,是其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总过程中所体现的具体发展阶段历史方位之新。

(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与时俱进的社会动力理论

当前社会主义实践对发展社会动力理论的新需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并且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而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为了实现我国新阶段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能够把握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多种特性和内在规律的社会动力思想来提供指导。这就是新实践对加强社会动力研究的呼唤。我国已经处于战略机遇期的最后阶段,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下这个阶段,中国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因此,探索研究社会动力理论的新特点,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内在历史性需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囿于书斋的理论,而是不断把自己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鲜活能动性的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在各国、各民族革命、建设中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检验、发展、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在与我国的革命、建设结合的过程中,有了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无论是党的领导人、还是学界,都有过深刻的思考。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总是能够在挫折中成长,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研究而言也是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不管是党内、还是学界,都提升了对社会动力的关注度。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这既体现了习近平对社会动力思想的深刻把握,又表达了他对如何运用这一思想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研究近年来也在不断深入。2008年王伟光提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1]2013年侯惠勤提出:“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2]。学术界不断从各个角度探索当代中国发展的动力,创新社会动力理论,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服务。

二、发展社会动力理论的思想基础——对经典作家社会动力思想的整合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有着丰富的社会动力思想,这是我们发展社会动力理论的源泉和必须坚持的原理,所以有必要对他们的社会动力思想进行研究。

(一)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

[JP2]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4]这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始,并决定了“社会状况”——其他各社会领域的存在和发展。“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马克思、恩格斯直接表达了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到何种形态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根本决定性作用也有深入研究。“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5]從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格斯认为“终极原因”在经济中,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这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后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6]这同样也表达了经济对现代世界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表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JP]

(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具有普遍性。列宁指出,人类“全部历史充满了被压迫阶级要推翻压迫的接连不断的尝试”[7]。经典作家一直关注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5]。“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一起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并断言:“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8]。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了阶级斗争对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加以重视。

经典作家对阶级斗争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在不断成熟深化。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经典作家从未说过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了决定性力量,即不能把阶级斗争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精神动力是社会历史的一种重要动力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6]。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人,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的。“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9]。这段话同时说明了“思想领域”——约等于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并说明了就本体论而言其相对于物质的第二性的地位。

[JP3]精神动力的思想说明,人类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作为从事着历史活动的人,总是带着一定的精神创造着历史。在从事历史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比较匮乏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精神带来的力量,例如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等,能够促进实践更好地进行。[JP]

(四)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

合力思想,是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各种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力量的辩证统一的联系,同时这种思想的合理性也在其他经典作家处得到了呼应。

合力是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6]在这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思想继续发展。“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9]在这里,再次说明了各种力“合”起来之后,作用于社会。

列宁认为:“这三个阶级中的每一个阶级都按照本阶级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路线进行活动(当然,我们所讲的只是群众的活动)。将要形成的是一种而且只能是一种合力。”[10]这支合力将决定俄国当时面对沙皇的统治,是走上改良还是革命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俄国历史。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合力并非是单个力的相加,而是指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或者是相互抵消,或者是相互补助的形式,在这种客观联系中,发挥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说明历史的所有权属于人民群众,且两者共同发展。“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1]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人民群众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不是他者创造的。

列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12]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共同发展的基本观点。在《论“民主”和专政》中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这样说过。……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12][HT6](P616)[HT5]列宁着重强调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走向新的形态,指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

整个社会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不断把主体性力量运用于自然,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提高主体自身的力量。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在寻求着更好的能够满足大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形态,总是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地变革,在变革中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前进。

三、社会动力理论的拓展——对社会动力样式的探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动力思想为我们创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中的新实践呼唤着对理论的创新。在此,综合运用逻辑学和唯物辩证法这两个重要的分析和建构工具,笔者尝试整合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思想,探索研究社会动力的样式。

(一)社会动力概念

要对社会动力理论进行研究,前提就是必须全面深入剖析这个概念:社会动力。社会动力概念是以社会动力为研究对象,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社会动力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其外延就是所有具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这一属性的对象构成的总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可以发现,学界鲜有人对社会动力或者其相关概念进行明确定义,而是对其采取了“默认”其是什么的方式,然后进行学术探讨,这显然有所不足。笔者在了解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将尝试对其进行定义。所谓定义是对对象所具有的且仅为该对象所具有的固有属性——本质——的陈述。那么,所谓社会动力就是指在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中起到推动社会前进作用的力量。

(二)社会动力样式的探究及分析

为了对社会动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就必须对社会动力这个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上面对社会动力概念的内涵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将尝试对社会动力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划分——对其外延的逻辑研究。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之后,将会得出社会动力这个“属”中的各个“种”——不同样式的社会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进行研究。

在对其进行划分的过程中,有三个构成要素:母项、划分标准、子项。在我们对社会动力进行划分过程中,因为母项已经确定了,是一个常量,而子项是划分结果,是变量,而它如何“变”是由“划分标准”决定的,不同的划分标准显然会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其中包括子项。所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划分标准的确定将是整个划分过程的关键。而划分标准的确定和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有关,因为此研究的目的是得出社会动力的样式,即社会动力这个整体能分为哪些样式的“种”。所以我们的划分标准就是通过哪些途径会对社会历史发挥推动作用。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主要是有以下几个途径。增长物质财富,增加精神财富,优化社会关系,以及其他非主要途径。而这些样式之间又相互影响,共同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作用。为了更加形象直观,用表示外延关系的欧拉图来表示,如下。

[PS<张鸿奇1eps>,BP]

[HT5SS]接下来我们对这幅图进行详细阐述。[HJ16mm]

首先,做总体解释。如果把社会动力作为母项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子项。例如如果以发挥作用时间长短来划分,则能得到长期动力和短期动力;如果以发挥作用大小作为划分标准,则能得到大动力和小动力以及其他。当然,还有其他划分方式。我们这里是用发挥作用途径作为划分标准,得到了三种子项:增长物质财富,增长精神财富,优化社会关系,这些子项就是社会动力的样式。

其次,做具体说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样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样式,增长物质财富。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推动物质财富增长的,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先是科技的创新。第二种样式,增长精神财富。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仅有物质财富的增长,更有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创造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单独属人的。一方面精神财富是人创造的,另一方面也只存在于属人世界里。第三种样式,优化社会关系。马克思著名的“两个划分,两个归结”,即从所有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从所有社会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进而将所有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可以看出,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社会关系的优化,包括对生产关系的优化——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包括对其他关系,如社会道德的优化等等。社会关系的优化,“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保障社会的健康和正常运行”[13]。

同時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样式的动力是整体性的存在,分别是这个整体的不同结构部分,同时相互发生作用。增长物质财富样式的动力,为整体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这个整体的基础部分。位于这个基础之上的是增长精神财富样式的动力,因为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在从事物质实践活动——增长物质财富活动中,一定会有目的、计划、感情等意识活动在同时发生,总是在发挥精神的力量。而优化社会关系样式的动力又同时以增长物质财富和增长精神财富这两种样式的动力的总产物为基础,即以物质财富为现实载体,以精神财富为智慧来源,不断革新人类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并通过优化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结构,优化社会主体间的经济、政治关系等,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HT95SS][HJ2mm]

[1]王伟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8(5):4

[2]侯惠勤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6):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JP3]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JP]

[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ZK)]

[10]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0

[1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3

[1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6[ZK)][HT][FL)]

Abstract:

Contemporary socialist practice needs to develop Marxs theory of social dynamicsOnly by a careful study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dynamics in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could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be adhered,could of Marxist social power thought be innovated and progressive Marxist theory and practice be served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arx doctrine;dynamic style;social power thought

责任编辑:文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