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2016-07-06赵轩艾威颖
赵轩 艾威颖
摘 要:本文分析了黔东南苗族民居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简述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的必要性,提出对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系列措施。
关键词:概况;保护;发展;结语
黔東南苗族民居多依山修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在半山坡地建造,以吊脚楼为代表,建造历史悠久、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别具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认可。然而,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地区苗族建筑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巨大冲击,加之地理环境、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等因素,当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概况
1.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特征
(1)自然环境。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苗岭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苗族最为集中的地方。平均海拔约1000米,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湿润,空气清新,有“素八山一水一分田”“天然氧吧”等美誉。这里气候宜人,土地宽广,地势险峻,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是苗族这个世界著名的大迁徙民族最早发掘出来的宜居宝地。
(2)人文背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东南聚集了全世界一半的苗族人民。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为了躲避战争,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苗族人民不断迁徙。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古歌传唱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苗族人民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差异,语言、服饰、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及习惯都各有不同,文化艺术更是异彩纷呈。
(3)布局特点。黔东南苗族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住宅就地取材,依山修建。苗族人民的住宅布局主要是立体构建,采用当地优良的木材,在山坡上空架悬楼,第一层前面空出,也可作为储存室、牲口圈等,后半部分则将坡地铲平,作为第一层,主要布置生火做饭的厨房、客厅等。住宅的第三层通常是最重要的一层,这里可以布置卧室、书房、客厅等,顶部采用小青瓦封盖,这种住宅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1.2 建筑艺术
(1)生态文化内涵。苗族人民是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忠实代表和继承者。在黔东南,中国农耕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继承。苗族人民自古信奉自然神灵,崇拜自然,在住宅的选址上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风水。苗族住宅选址讲究通风、防水、采光。因为常年湿热多雨,空气潮湿,苗族人民非常智慧地利用天然气候、地理条件,把住宅建成开放的空间,建造亭台,形成独树一帜的休闲式建造。
(2)吊脚楼艺术。笔者小时候听一个同学说过一个笑话,问为什么苗族的猪槽要用绳子拴在柱子上。大家都回答怕被人偷了。答案是不拴好就滚下坡去了。一个小小笑话就表明了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平面布局特征。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吊脚楼的样子,大多在一个坡面上布局,后半部分铲平,前半部分悬空,这就是所谓的吊脚楼。
2 黔东南苗族民居的保护
2.1 保护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民间木结构建筑的一门奇葩,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冲击,黔东南苗族民居建造技术受到极大影响。当有人高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时候,我们却伤感地看到,我们的建造、我们的民居、我们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建造技术正在一天天被忽略、被遗忘,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洋房、是专楼、是移动板房,还有仿古的新建造。保护民居建筑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
2.2 保护的措施
(1)制定相应的政府规范。笔者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看到保护传统苗族民居的必要性,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让这些民族瑰宝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发展下去。
(2)坚持整体保护原则。木结构建筑,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进行维护和修整是必不可少的。但要做到整体保护,不仅要对建筑本身进行保护,还要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
(3)建立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如果能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把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产物收藏起来,把集中的民族村寨作为一个整体集中保护起来。
(4)谨慎开发旅游。近些年,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得如火如荼,在黔东南逐渐被世界瞩目的时候,回头却发现我们的原生态已经变质了,我们的许多原始村寨早已经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宁静与神秘。
(5)加强火灾防范。苗族民居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建筑,由于苗族喜欢聚族而居,建筑物连成一片,一旦失火,很容易造成同归于尽的后果。因此,增强苗寨民居的火灾防范意识,提高防火技能,有效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任务。
3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发展
3.1 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生产生活技能和民族艺术的综合结晶。发展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文化和技艺,不能一味地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继承和发扬黔东南苗族民居建造优良传统技艺,应当在遵循当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文化、劳动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循序渐进地顺其自然地发展。
3.2 在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基础上发展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形成独特的风格,富含的是当地民族地区及传统民族文化,是人民生产生活活动及精神灵魂的真实再现。这里的建筑不仅独具特色,还有特殊的建筑文化符号、建造色彩和装饰体系。发展是必然的,保护是必须的,只有在有效地保存传统民居建筑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
3.3 在立足功能基础上发展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应用自然的通风、采光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休息建造。黔东南苗族民居在建筑功能上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如防火。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在不破坏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有效地结合实用性、艺术性、抗震能力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等因素,改善苗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或让其他民族感受到苗族同胞的建筑功能之美。
4 结语
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脚步和进程,黔东南城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通电。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融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有的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决策。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以独特的建造风格被世人赞誉。然而,这种赞誉却更加无视并在无形中加快了文化艺术的消亡。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严肃而严峻的课题。由于个人才疏学浅,本课题研究只能是从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概括、保护和发展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但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希望通过本文能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能保持完整,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智伟.贵州凯里地区苗族民居考察[J].民族论坛,2011(02).
[2] 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南方建筑,2013(02).
作者简介:赵轩(1977—),男,贵州威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二级景观设计师,凯里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工艺。
艾薇颖,男,凯里学院艺术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